王雪菲
(燕山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600)
昌黎民俗之“三歌一影”
王雪菲
(燕山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600)
昌黎民俗中,“三歌一影”可堪稱翹楚、獨占鰲頭?!叭枰挥啊狈謩e為“民歌”“秧歌”“吹歌”和“皮影戲”,是昌黎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近年來,隨著民間藝人們的努力,“三歌一影”更是大展宏圖,屢屢展現(xiàn)在國際文化舞臺上。其中,民歌、秧歌和皮影戲更是入選了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昌黎;昌黎民歌;昌黎地秧歌;昌黎吹歌;昌黎皮影戲
昌黎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北依碣石,南傍渤海,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昌黎不僅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在這片土地上,還誕生和發(fā)展了許多民間文化瑰寶。在我的家鄉(xiāng),最足以向外人道的民俗文化便當屬“三歌一影”了。
“三歌”便是“民歌”“秧歌”“吹歌”,三者一脈相承。據(jù)考證,民歌和秧歌是同時產(chǎn)生的,最初民歌和秧歌本為一體,是一種結合了唱、跳和表演成分的藝術形式。在日后的發(fā)展中,逐漸分為只唱不舞的民歌和只舞不唱的秧歌,而吹歌則是秧歌伴奏脫離秧歌的獨立存在。由此可見,三者關系是表里相依、脈脈相通的。
在河北民歌的歷史中,昌黎民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且,昌黎民歌已被錄入第二批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昌黎民歌按內(nèi)容可分為四類,分別為“勞動號子”“故事傳說”“愛情”和“生活”;按演唱方式可分為“秧歌調”“單口唱”和“對口篇”三類。其中,“秧歌調”是在秧歌表演中演唱;“單口唱”是一人拿竹板,自打自唱;“對口篇”則是兩人對唱,并且由開始的稍加劇情表演到后來的有樂隊伴奏的邊唱邊舞,形成了評劇的雛形。昌黎民歌旋律婉轉,內(nèi)容多描述的是昌黎地區(qū)的現(xiàn)實生活或故事傳說,是昌黎文化的沉淀與升華。昌黎民歌區(qū)分于其他地區(qū)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將昌黎地區(qū)老奤兒風格方言與歌唱緊密結合,將語言音樂化,形成一種特殊的腔韻。
昌黎代表民歌之一的《撿棉花》就屬于“勞動號子”類,歌曲描述的是姐妹兩個在棉花成熟的季節(jié)愉快撿棉花的故事,輕快的曲調很好地詮釋了姐妹倆摘棉花時的雀躍心情,展現(xiàn)了昌黎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民風民情。值得一提的是,該歌曲頗多融合了昌黎老奤兒用語,是語言音樂化的典范。同為昌黎代表民歌的歌曲《茉莉花》也頗有昌黎自己的味道。這首歌曲從婉約的江南水鄉(xiāng)北渡,一路上被賦予了各個地區(qū)不同的民歌特征。傳到昌黎,它則從最初的溫婉柔軟變?yōu)楦N切這個北方小城的個性鮮明,從一首抒情歌變?yōu)橐皇讛⑹赂?。昌黎的《茉莉花》將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優(yōu)美的曲調中,將這場愛情故事緊糅其中,使歌曲更具故事性。昌黎民歌中,還有一首舉足重輕的歌曲,不僅代表性強,且具有很高的傳唱度——《繡燈籠》。這首歌曲通過對繡燈籠的描述體現(xiàn)了情竇初開的少女對于愛情的憧憬,曲調性強,富有韻律性,技巧性頗佳,傳唱度高。在完美結合了老奤兒音的同時,直接啟發(fā)了之后戲曲和二人轉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可以說是昌黎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除此之外,昌黎民歌在昌黎百姓間也廣泛應用。在集市上,傳統(tǒng)做派的小販們也常唱著販賣調來宣傳自己的貨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的注意。甚至,走街磨刀的手藝人也能唱上兩句自創(chuàng)的帶著濃濃老奤兒味的號子,使自己的叫賣更顯獨特,分辨度更高。
在昌黎,秧歌和民歌可謂是一奶同胞。發(fā)展初期,秧歌和民歌是一體的,秧歌表演中既有秧歌舞,又有演唱。直至清末,兩者才開始了單獨發(fā)展,民歌中的秧歌調就是專門的秧歌表演的唱腔。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環(huán),昌黎的地秧歌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民間舞蹈類。
昌黎秧歌又稱地秧歌,最早產(chǎn)生于元代,最初是昌黎先民為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而創(chuàng)作。流傳至今,地秧歌已發(fā)展得更加民俗化,在歡快詼諧的手舞足蹈中,抒發(fā)了昌黎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
昌黎地秧歌有很強的角色化、行當化特色。秧歌中,角色特征鮮明,能深刻表現(xiàn)角色的性格特征、情感特征。昌黎地秧歌表現(xiàn)形式活潑、內(nèi)容不拘一格,從日常生活到故事傳說,無一不有,較為有名的有《跑驢》《王二小趕腳》《撲蝴蝶》等。在秧歌表演中,廣泛應用了民間常見的如棒槌、扇子、手絹、煙袋、撥浪鼓等工具,服裝喜慶而又極具民族性,動作多為扭腰、顫腳、扭臀、聳肩、翻跟斗等肩、胯、膝、腕的協(xié)調一致的運動,這些動作可以相互結合,頗富趣味性。
民間的秧歌表演沒有太過死板的固定要求,往往可以根據(jù)表演者的興致所致而即興表演,很好地抒發(fā)了表演者的藝術情懷。扭秧歌不僅是一種民間藝術,在扭動的同時,表演者的身體也得到了鍛煉,長期練習無疑會提高表演者的身體素質,是一項絕妙的運動方式。除此之外,扭秧歌可謂是一項老少皆宜的舞蹈項目,昌黎人民常常全家動員,老少齊聚,一起扭秧歌,不僅歡樂,而且聯(lián)絡了大家的感情。
在昌黎,秧歌受歡迎的程度不言而喻。位于昌黎縣城中央的東山廣場,每周末都會由秧歌演出隊和昌黎秧歌的愛好者表演扭秧歌,在場群眾可隨意加入。平日喜慶的節(jié)日里,縣城的東山廣場也會迎來許多秧歌愛好者一起扭秧歌來慶祝節(jié)日。在遇到諸如婚嫁、得子、升學、祝壽等樂事時,昌黎人民也樂于請上支秧歌隊,熱熱鬧鬧載歌載舞慶祝一番。
近年來,在昌黎秧歌表演者的努力下,昌黎地秧歌不僅跨出了省門,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舞臺,更是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民主青年狂歡節(jié)中引起各國的轟動,一舉奪得比賽的銀牌,為祖國爭光添彩。如今,昌黎地秧歌已愈加紅火,昌黎民間藝人也將地秧歌進一步革新,融入了其他地區(qū)文化,吸收了現(xiàn)代元素,形成了地秧歌的新風貌。新的昌黎地秧歌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逐漸登上更多的大舞臺。
地秧歌的伴奏即為吹歌,然而,昌黎吹歌不僅僅是地秧歌的伴奏樂,它自稱一派,獨挑大梁,為百姓們喜聞樂見。它主要的演奏樂器是嗩吶(昌黎本地也稱喇叭),伴以鼓、鈸等,常由吹歌班演奏。按內(nèi)容,吹歌主要分為“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三類。其中,“秧歌曲”主要為秧歌伴奏時演奏,與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緊密結合,更具昌黎的風土味道。按演奏方式,吹歌可以分為“坐位圖式”和“走式圖式”。坐位圖式有固定的表演場地,常用于秧歌、婚慶等:而走式圖式則是邊奏邊走,常用于喪葬。
民國初期,在昌黎,吹歌分為“南派”和“北派”,兩派有不同的吹奏風格,競爭激烈。建國后,昌黎出現(xiàn)一批在南北兩派基礎上發(fā)展起來而成的“新派”。新派不僅繼承了南北兩派的技術基礎,更是在其上創(chuàng)新,增加不少新韻,為昌黎吹歌的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
吹歌表現(xiàn)方式靈活,可形象地表達出喜怒哀樂各種思想感情,廣受昌黎人民的喜愛。在昌黎,不僅扭秧歌時要演奏吹歌,百姓家中的紅白事、商場開業(yè)促銷的慶典、各種節(jié)慶中,均可聞吹歌之聲。作為秧歌的伴奏,吹歌還與秧歌同時參加了秦皇島亞帆賽開幕式、北京龍?zhí)稄R會、沈陽國際秧歌節(jié)、北京奧林匹克廣場藝術節(jié)、河北省民間藝術節(jié)等重大的演出和比賽活動。隨著地秧歌的紅火,吹歌也隨之登上世界舞臺,以其高亢、粗獷的帶有濃厚北方民族特色的音調廣受世界人民喜愛。
在昌黎,還有一個入選第三批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項目,那就是“一影”——皮影戲。昌黎的皮影戲,又稱“老奤戲”“冀東皮影戲”,是一種結合了昌黎的民間美術、說唱、音樂等為一體的藝術項目,是北方皮影戲的一個重要代表。
昌黎皮影的影人形象借鑒了廟宇中諸神佛的形象,為側面造型,對于人物形象采取了強烈的夸張手法,形成了一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形象。影人的制作,最初采用的材料是農(nóng)村較為常見的驢皮,隨著農(nóng)村的發(fā)展,驢的功能逐漸被替代,驢也就愈加罕見。如今的皮影,多采用羊皮制作。制作過程極為繁雜,首先要將皮上的毛和脂肪等刮凈,取皮中透明、輕薄的部分,經(jīng)過處理之后進行雕刻、上色、縫制等工序。制作完成的昌黎皮影影人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
昌黎皮影戲內(nèi)容形形色色、包羅萬象,被昌黎人奉為至寶。在昌黎這片不大的土地上,扎根著許多皮影戲班,皮影戲有著很好的傳承,隨著時代的進步,為了更好地迎合觀眾的胃口,在繼承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皮影藝人也將皮影戲進行了創(chuàng)新。今天的昌黎皮影,不單很好地融合了西方的藝術元素,也將高科技音效等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帶入了皮影戲的表演中。這些都受到了觀眾的接受甚至熱捧,也為其他民間藝術的發(fā)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經(jīng)久不衰而蒸蒸日上的風靡了昌黎大地的“三歌一影”,毋庸置疑,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作為昌黎的名片,“三歌一影”將這個小城帶上了更大的藝術舞臺。
[1]寧偉男.河北民間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與傳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李峰,左建新.秦皇島鼓吹樂的民族音樂學考察與保護策略研究[J].藝術百家,2011(z2).
[3]馮丹.論昌黎民歌的藝術特色[J].商情,2011(1).
[4]于思睿,李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鄉(xiāng)風文明建設中的價值思考——以昌黎地秧歌為例[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5]焉樹芬,范冬冬.淺談昌黎吹歌的藝術特色[J].戲劇之家,2013 (7).
[6]田麗萍.論河北地秧歌的民俗文化特征[J].藝術科技,2014(2).
K8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