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縣蘆浦鎮(zhèn)初級中學,浙江 臺州 318000)
?
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探析
林 琳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縣蘆浦鎮(zhèn)初級中學,浙江 臺州 318000)
【摘要】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互動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課堂提問。作為聯(lián)系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紐帶,精彩的提問將會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一種成功的喜悅中收獲知識和技能。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中學音樂課堂中如何更好的進行提問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提問藝術;策略分析
首先是提問過于簡單。有的教師缺乏對學生能力的正確認識,經(jīng)常向學生們提問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其次是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對于要提問的內容,沒有進行有機的分類,致使問題很大很寬泛,讓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再次是提問缺乏聯(lián)系性和目的性。有的教師提問完一個問題之后,接著講其它的內容,沒有體現(xiàn)這個問題和教學內容的有機聯(lián)系,也感覺不到教師提問目的之所在。最后是提問的方法比較單一。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采用一個方法,一種語氣提出,回答的方式也是一問一答,或者是集體回答,學生的學習個性得不到充分的關注,從而造成了提問效果的下降。
(一)讓提問之路變得“蜿蜒曲折”
新的教材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體驗音樂,在難度設置上普遍較低,又加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教學內容的透明度很高。因此教師要想辦法讓簡單的提問變得復雜起來,豐富起來,這并不是要故意為難學生,而是旨在從更全面的角度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對《瑤族舞曲》的欣賞,本課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充分體驗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風情,樹立起一種多元的音樂觀。筆者做出了如下的嘗試。開始的時候,先播放了一段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片段,要求學生體會該民族的服飾、動作和表現(xiàn)出來的風土人情。等學生欣賞完之后,再進行提問:剛剛展示的這段舞蹈是哪個地區(qū)哪個民族的舞蹈,并請學生說出其大致的地理位置;請學生討論瑤族人民,有哪些生活習俗;請同學們模仿瑤族歌舞中的典型動作;請學生分析和探討瑤族音樂的特點和風格。通過適當?shù)囊?,使原來直白和淺顯的問題,變得適當?shù)膹碗s化,旨在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人主導整個課堂的局面,引導著學生主動去感悟和探索,不但高效率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也初步實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多種理念。
(二)對提問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
教師在對整堂課進行規(guī)劃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各個問題進行有機的排列和規(guī)劃,通過這種排列和規(guī)劃,使提問發(fā)揮出自身最大的功效。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排列和規(guī)劃也沒有既定的模式,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靈活掌握和控制。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問的等候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后,等待時間太短,學生們不能充分的思考;等待時間太長,則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這一點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遇到。有的教師剛提出問題沒有幾秒鐘,不見有學生回答,就匆忙的說出答案,生怕等待的時間過長而影響到整節(jié)課的教學計劃。而與之相反的是,有問題一等就是幾分鐘,期間也不進行引導。所以關鍵還是在于教師對問題的有機把握,當教師認為學生的回答應該是準確、堅定的時候,等候時間一般要稍微短一些,比較適合于簡單的、有著明確是非觀的問題。而一些需要學生思考和權衡之后才能回答的問題,則要給學生較為充足的思考時間,并且予以積極主動的引導。
(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
在一些群體差異較大的班級中,教師設計問題的方式應該是使得各種認知層次上學生的不同回答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教師應設計一個開放型的問題,一個有多種答案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反映出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對問題的理解。例如:欣賞完《二泉映月》后,教師可以問學生:“聽完樂曲后你們的感受是怎樣的?”學生A:“我覺得這首樂曲表達了悲傷的情緒。”學生B:“我認為這首樂曲是作者對個人經(jīng)歷、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哭訴?!睂W生C:“樂曲所表現(xiàn)出來的悲與愁,正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樂曲的欣賞,我似乎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以上三位同學的回答雖然結果不大一樣,但都反映了他們在不同層次上對樂曲合理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都應當?shù)玫浇處煹恼J同。而這樣的問題也是符合學生實際的有效的問題。
(四)對學生回答做出合理與及時評價
音樂藝術因為其具有不確定性的特征,一些問題的回答也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也難以充分把握,但是越是這樣,越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面對學生不完整、不確定或者是不恰當?shù)幕卮穑處煈撗杆俚淖龀錾顚哟蔚乃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理解。比如對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賞析,教師問學生的欣賞感受,多數(shù)學生的回答樂曲比較悲傷。這是一個較為籠統(tǒng)的回答。一般情況下,學生們如果能回答出對樂曲風格的大致掌握,就可以了。但是教師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豐富。首先肯定學生回答,樂曲的主要情感基調卻是悲傷的,但是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慘境遇,正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一幅縮影,自然會引起人們對他的關注與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誠愛國的品格和氣節(jié),表現(xiàn)了一種民族的氣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必然會引起人們心靈深處的極大共鳴。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予以引導和深化,更好的加深了對作品的體驗,既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又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綜上所述,在大力開展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的今天,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提問,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音樂教師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夠提出精彩的、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處理和引導,使提問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優(yōu)勢,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曼華.提問的藝術[J].中國音樂教育,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