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羅蒂審美思想中偶然性的思維方式之美學革新意義

        2016-02-03 13:39:42郝二濤
        唐都學刊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羅蒂偶然性表象

        郝二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

        【博士論壇】

        論羅蒂審美思想中偶然性的思維方式之美學革新意義

        郝二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羅蒂的審美思想體現(xiàn)了一種偶然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在批判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的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是德國古典美學的主要思維方式,而德國古典美學又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主要來源。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主要思維方式也是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由知識論、表象論和認識論組成,具有基礎(chǔ)主義、表象主義和二元對立的特點。因此,羅蒂審美思想中的偶然性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具有革新意義。

        審美倫理;偶然性;本質(zhì)主義;革新

        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的偶然性思維方式是在批判西方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哲學思維方式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西方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哲學的思維方式是本質(zhì)主義的思維方式。本質(zhì)主義的思維方式主要來自于西方形而上學哲學中的知識論、特殊表象論與認識論。這三部分分別形成了基礎(chǔ)主義、表象主義、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這些特點是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的特點,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因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思維方式受以德國古典美學為代表的國外美學的深刻影響,德國古典美學是在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指導下誕生、形成、發(fā)展、成熟的。因此,羅蒂的偶然性思維方式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本質(zhì)主義思維方式具有革新意義。

        一、對基礎(chǔ)主義思維特點的革新

        這種革新首先是通過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關(guān)于“‘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觀點體現(xiàn)出來的?!啊馈幕A(chǔ)”問題主要包含“自然美的基礎(chǔ)”“社會美的基礎(chǔ)”和“藝術(shù)美的基礎(chǔ)”三部分?!啊馈幕A(chǔ)問題”誕生也包括“自然美的基礎(chǔ)”“社會美的基礎(chǔ)”和“藝術(shù)美的基礎(chǔ)”三部分。所謂“‘美’的基礎(chǔ)”的誕生的性質(zhì)主要指,“‘美’的基礎(chǔ)”問題是天然的,抑或不是天然的。所謂天然的,主要指“‘美’的基礎(chǔ)”問題是美學中本來就有的問題。這包含三層含義:一層含義是,“‘美’的基礎(chǔ)”問題是一個美學誕生之前就存在的問題;另一層含義是,“‘美’的基礎(chǔ)”問題是美學(西方美學)誕生之初就存在的問題;第三層含義是,“‘美’的基礎(chǔ)”問題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誕生之初就存在的問題。這表明,“‘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性質(zhì)是絕對客觀的。這種客觀性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希臘人在知覺與認知之間進行類比的結(jié)果[1]157。正因為西方美學研究者將“‘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性質(zhì)視為客觀的,因此,中國美學研究者將該問題誕生的性質(zhì)視為客觀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美學研究者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中國美學研究者共有四種觀點:第一種是高爾泰等美學家提出的“‘美’的基礎(chǔ)”問題“主觀說”。這種觀點認為,美的基礎(chǔ)在于人的主觀觀念,離開了人的觀念,“美”便無從談起,因為“美直接就是心靈的表現(xiàn)”[2]。第二種是蔡儀提出的“‘美’的基礎(chǔ)”問題“客觀說”[3]。該觀點認為,美的基礎(chǔ)在于客觀事物。離開了客觀事物,“美”就不存在了。第三種是朱光潛提出的“‘美’的基礎(chǔ)”問題“主客觀辯證統(tǒng)一說”[4]。這種觀點認為,美的基礎(chǔ)既不在客觀事物,也不在人的觀念,而在二者之間。第四種是李澤厚提出的“‘美’的基礎(chǔ)”問題“客觀社會說”[5]。這種觀點認為,“美”的基礎(chǔ)是人的勞動。離開了人的勞動,“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也對“‘美’的基礎(chǔ)”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美學觀點主要有李澤厚的“美的積淀說”[6]、周來祥的“美的和諧說”、蔣孔陽的“審美創(chuàng)造說”[7]等。這表明,這一時期的美學研究者仍然認為,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性質(zhì)是客觀的,而非人為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雖然名義上拋棄了對“‘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討論,但是,我們卻未真正拋棄該問題。比如,中國美學界雖然出現(xiàn)了像楊春時的“超越美學”、潘知常的“生命美學”、吳炫的“否定主義美學”、王一川教授的“修辭論美學”等新的美學形態(tài),但是,這些美學形態(tài)所涉及的問題仍然未脫離“‘美’的基礎(chǔ)”問題,仍然將該問題的性質(zhì)視為客觀的。在我看來,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弄清楚“‘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性質(zhì)。這導致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切入該問題的恰當?shù)慕嵌取A_蒂的“審美倫理”思想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角度:“語言”的角度。或許有的研究者會說,王一川教授的“修辭論美學”不正是從語言角度切入的嗎?王一川教授著眼于語言,但是卻停留在了語言層面,并未從語言角度切入美的基礎(chǔ)問題,也并未嘗試從語言角度解決該問題,這是頗令人遺憾的。理查德·羅蒂啟示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上述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美’的基礎(chǔ)”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更是一個美學問題。由于“語言”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是主觀的,因此,上述問題也是人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客觀的。也就是說,“‘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性質(zhì)不是天然的,而是人為的。這涉及“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

        “‘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主要指“‘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誕生主要依據(jù)內(nèi)在的永恒不變的哲學觀念。所謂永恒不變的哲學觀念,主要指不隨著時間、空間、人的意志的變化而變化的觀念,獨立于時間、空間、人的意志之外的哲學觀念。這意味著這種哲學觀念在美學誕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由于中國現(xiàn)代美學是在借鑒西方美學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也受上述觀念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最重要的條件也是上述哲學觀念。這種哲學觀念之所以被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接受,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第二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所處的社會主義語境的影響。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語境主要指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語境。前者主要指我國堅定地站在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歐美資本主義陣營對抗。這直接切斷了中國美學研究者與西方美學研究者交流的途徑,使中國美學研究者失去了向西方國家的美學同行學習、了解世界最新的美學研究成果、把握世界最新美學趨勢以及自我創(chuàng)造的機會。后者導致中國美學研究者排除馬克思主義之外的一切思想,導致中國美學研究者視野狹窄,中國美學理論僵化。更為嚴重的是,“文革”時期,美學研究者基本被下放到鄉(xiāng)下勞動,身心受到極大摧殘,他們失去了繼續(xù)研究美學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美學研究者隨時可能遭到批斗,隨時有生命危險,基本不可能去反思抑或質(zhì)疑西方美學中“‘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最后一個原因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沒有找到一個反思“‘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的視角。直到20世紀80年代,羅蒂的《哲學與自然之鏡》等著作中譯本問世,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才開始重新思考“‘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因為,羅蒂的《哲學與自然之鏡》一書對“‘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進行了仔細剖析,認為“‘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與“‘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哲學概念有關(guān)。這種概念是與“‘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有關(guān)的知識的來源[1]156。在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研究者才從語言的視角切入,重新審視“‘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他們認為,上述問題誕生的條件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哲學概念,而是偶然性的哲學語匯。這實際上將我們研究“‘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條件的方法由概念演繹轉(zhuǎn)變?yōu)榱苏Z匯分析。其意義在于,上述方法標志著中國美學研究者由基礎(chǔ)主義的思維特點轉(zhuǎn)向了語匯分析的思維特點。這種新的思維特點進一步導致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對“‘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后果的不同認識。

        “‘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后果是西方美學的形而上學化。這主要表現(xiàn)為,西方美學的人文精神的缺失、脫離現(xiàn)實生活、西方美學的合法性危機。由于中國美學基本繼承自西方美學,因此,西方美學存在的上述問題,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比如,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美’的基礎(chǔ)”的問題,是一個形而上學問題,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美學家就討論過該問題,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家也在繼續(xù)討論該問題。該問題之所以成為美學的基本問題之一,還與近代哲學中的理性主義思潮、科學主義思潮的盛行有關(guān)。由于近代工業(yè)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主義遂被人們廣泛接受,其影響也擴展到了美學領(lǐng)域。在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的主導下,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者探究“‘美’的基礎(chǔ)”問題,企圖發(fā)現(xiàn)美的真諦,致使美學成了一門概念演繹與思辨的學科,基本與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問題絕緣。出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的考慮,中國美學研究者試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yīng)用于美學研究,并以通編教材的形式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主導地位,比如,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王朝聞主編的《美學概論》都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編寫的。但是,由于這種美學原理脫離了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實際與創(chuàng)作規(guī)律,強制藝術(shù)家與作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的要求創(chuàng)作作品,導致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缺乏個性,帶有機械化、公式化的弊病?!拔母铩逼陂g,我國奉行階級斗爭路線,以姚文元為代表的政客摒棄美學理論,企圖以照相館里的照相技術(shù)取代美學理論。在這種美學觀念的指導下,美學研究者被下放到農(nóng)村改造,美學研究陷入停滯狀態(tài),文藝創(chuàng)作凋零,值得一提的文藝作品只有八個樣板戲。文藝創(chuàng)作的衰微和美學理論研究的停滯使中國美學陷入了絕境。這不得不使人質(zhì)疑美學學科的合法性,進而質(zhì)疑造成美學學科合法性危機的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由于科學主義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xiàn)是“‘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誕生的后果,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開始質(zhì)疑“‘美’的基礎(chǔ)”問題誕生的后果。相對于19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美學研究者對美學的科學化傾向的質(zhì)疑和批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質(zhì)疑上述后果。其重要原因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恰好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的方法,即語言分析法。由于當時分析美學的著作尚未進入中國美學界,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接受了羅蒂的語言分析法。當這些研究者以語言分析法分析“‘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時候,該問題并不是美學的科學化抑或美學的機械化,而是美學向人文的回歸。因此,偶然性語言觀念有利于我們重新審視“‘美’的基礎(chǔ)”問題的誕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我們的基礎(chǔ)主義的思維特點。由于基礎(chǔ)主義思維與表象主義思維緊密相聯(lián),因此,偶然性語言觀念也有利于革新表象主義思維的特點。

        二、對表象主義的思維特點的革新

        所謂表象,主要指康德所說的“直觀”和“概念”。所謂表象主義,主要指康德所說的直觀和概念共同產(chǎn)生知識的圖畫[1]168。所謂表象主義思維,主要指以直觀和概念為中介的思維。表象主義思維的特點主要指再現(xiàn)性。偶然性思維方式對表象主義思維的革新,主要指偶然性思維方式中的行為主義思維特點有利于我們革新表象主義的思維方式。這種革新主要包括“偶然性思維方式對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的認識的革新”“偶然性思維方式對表象主義思維的邏輯論證方式的革新”“偶然性思維方式對表象主義思維的結(jié)果的革新”三點。因此,偶然性思維方式對表象主義思維特點的革新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一)有利于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的認識的革新

        對于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美學研究者中大致有這么幾種觀點。有的美學研究者立足于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美學根源,認為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是康德的認識論。其主要原因是,康德的認識論哲學體系形成的標志是“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主要包括《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三部分,《判斷力批判》是溝通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的橋梁,也是現(xiàn)代美學學科形成的主要標志。也有的美學研究者立足于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哲學根源,認為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可追溯至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原因之一是,理性主義企圖通過清晰的觀念來保證世界的可靠性[1]165,清晰的觀念是由內(nèi)涵、外延都較清楚的概念組成的,而概念正是表象主義思維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原因之二是,理性主義強調(diào)清晰的邏輯性,邏輯性正是表象主義思維的內(nèi)在精神,也是美學學科形成的關(guān)鍵。原因之三是,理性主義使認識論開始支配本體論。這意味著我們要追溯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必須要首先認識表象主義思維,而認識表象主義思維需要通過與表象主義思維有關(guān)的概念來完成。這套表象主義思維方法來自理性主義。還有的美學研究者認為,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三段論”。因為,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三段論”強調(diào)概念在人們獲取知識中的基礎(chǔ)性作用。這意味著人們要獲得美學知識,必須通過命題。美學命題由美學概念組成,概念正是表象主義思維的關(guān)鍵組成部分之一。在我看來,上述關(guān)于美學中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根源的說法基本都注意到了美學中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的邏輯根源,基本都強調(diào)概念在表象主義思維中的核心作用。其不足之處在于,它們都忽略了直觀,而直觀正是美學學科成立的關(guān)鍵。忽略了“直觀”在表象主義思維產(chǎn)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導致了美學的科學化、美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美學理論與人的感性生活現(xiàn)實脫節(jié)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西方美學與中國美學中都有所顯現(xiàn)。但是,由于西方美學發(fā)展較成熟,較早意識到這些問題,較早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因此,西方美學一直保持活力。相比之下,中國現(xiàn)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起步較晚,起點較低。由于中國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中國美學研究者除了向蘇聯(lián)美學家學習之外,基本上沒有機會向國外其他美學家學習,無法了解世界美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主流趨勢,無法了解國外美學的最新研究方法,比如,語言分析法、實用主義方法等等,因此,中國美學研究者沒能很好地解決中國美學中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此外,“文革”期間,政治標準成為美學的唯一標準,美學研究者成為革命的對象,無法從事美學研究,最終導致中國美學失去了活力。直到改革開放后,西方美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進入中國,中國美學研究者才開始尋找激活中國美學的方法。而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所用的“語言分析法”以及對表象主義思維方式產(chǎn)生的根源的細致剖析,對于中國美學研究者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這一切是通過羅蒂與中國哲學界的頻繁交流、羅蒂著作的翻譯完成的。上述方法使中國美學研究者重新思考表象主義思維方式產(chǎn)生的根源,并進一步思考邏輯論證方式的合理性。

        (二)有利于表象主義思維的邏輯論證方式的革新

        表象主義思維的邏輯論證方式主要是概念的演繹與推理。這既與美學的基本定義有關(guān),也與現(xiàn)代美學體系有關(guān)。就前者而言,鮑姆嘉登將“美學”定義為感性認識完善的科學。顯然,鮑姆嘉登所說的“美學”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美學學科”,而是“美學科學”。這意味著鮑姆嘉登所說的“美學”,不屬于“哲學”“文學”的一部分,而屬于“科學”的一部分,就像“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屬于“科學”一樣。這里所說的“科學”主要指“自然科學”。由于“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是演繹與推理,因此,“美學”作為一門科學,也采用概念演繹與推理的方法。就后者而言,《判斷力批判》是康德的認識論哲學體系的一部分,而認識論哲學的基本思維特點之一是表象主義思維,表象主義思維的邏輯論證方式是概念演繹與推理,因此,《判斷力批判》的基本思維特點之一是表象主義思維,其基本論證方式也是概念的演繹與推理??档抡怯酶拍钛堇[與推理的方法將“審美無功利”“美的藝術(shù)”等概念建構(gòu)成一個嚴密的體系,并建立了現(xiàn)代美學學科。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美學”并不是一門嚴格意義上的人文學科,而是一門科學。即使美學研究者將其勉強稱為“美學”學科,并納入人文學科之中,但是,這并未改變“美學”的科學本色。這種科學本色與“美學”的人文學科定位之間形成了一對矛盾。這對矛盾實際上是一種認識的錯位,即美學研究者對作為“科學”的美學的認識與美學研究者對作為“學科”的美學的認識之間的錯位。正是這種認識的錯位常常使美學研究者陷入兩難之境。但是,這一點也常常被美學研究者忽視,以至于多數(shù)人將“美學”作為一門科學,從而誤讀了“美學”,也使自己陷入困境。這種困境主要指,美學研究者既想使美學擺脫科學的邏輯論證方式之束縛,成為一門人文學科,同時又面臨著消解美學學科的危險。因為美學學科形成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邏輯論證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基本論證方式之一。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也陷入了上述兩難困境。但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兩難困境并未被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覺察到。其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尚處于建構(gòu)階段,尚未達到理論自覺。其二是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不具備自由、開放的政治文化語境。20世紀80年代以后,上述條件基本具備,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開始思考中國美學陷入兩難困境的原因以及擺脫上述困境的方法。此時,伴隨著羅蒂的著作中譯本的出現(xiàn),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的“語言偶然性”特點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擺脫上述困境的可能的方法。之所以羅蒂的這種方法而不是分析哲學的“語言分析法”首先被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接受,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的“語言偶然性”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社會走出“文革”政治語言的訴求。第二是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的“語言偶然性”思想與李澤厚的“積淀說”中的偶然性有相似之處。第三是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的“語言偶然性”特點打破了表象主義思維的概念的邏輯論證的方式。因此,中國美學研究者接受了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也接受了這種思想中的“語言偶然性”特點,這有利于改變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表象主義的邏輯論證方式。

        (三)有利于表象主義思維的后果的革新

        表象主義思維的后果是美學在認識論哲學的背景之下發(fā)展成熟。美學發(fā)展成熟的標志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德國美學家席勒、黑格爾等繼承了康德美學的表象主義思維方式,他們的美學學說與康德的美學學說形成了德國古典美學體系。由于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主要是在德國古典美學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思維也是表象主義思維,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也是再現(xiàn)性。再現(xiàn)性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有突出的表現(xiàn),比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關(guān)于美的本質(zhì)的四種代表性觀點雖有差異,但體現(xiàn)出來的思維方式都是再現(xiàn)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后果主要是中國美學形成了“反映論美學”形態(tài),比如,王朝聞的《美學概論》、蔡儀的《新美學》關(guān)于“美”的基本觀點,“美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抑或“美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由于表象主義思維的特點主要是再現(xiàn)性,因此審美反映論的思維也具有再現(xiàn)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對文藝學、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很大。這種影響雖有積極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消極的一面,即反映論思維造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的單一化、公式化、機械化,同時,反映論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與“文革”政治思維結(jié)合,加劇了“文革”期間美學、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的公式化和機械化傾向。中國美學研究者對表象主義思維方式提出了質(zhì)疑和反思,并給出了相應(yīng)的解決方法。比如,宗白華的“感悟”式思維方式、李澤厚的“審美實踐”思維方式,但是,它們都沒有真正擺脫表象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們所處的政治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外,他們沒能接觸到國外最新美學思想,尤其是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羅蒂的“語言偶然論”思想所體現(xiàn)出來的偶然性思維方式,不再將“美”視為人對某種觀念的反映抑或再現(xiàn),而是將“美”視為一個語匯。這個語匯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更新的。這種偶然性思維方式突破了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的表象主義思維方式,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表象主義思維方式,嘗試應(yīng)用偶然性思維方式,從而對“‘美’之基礎(chǔ)是什么”、“美是什么”等基本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在這種審視中革新了我們的表象主義的思維的特點。由于表象主義主要特點暗含著心與物、主體與客體等的二元對立的特點[1]170,因此,偶然性語言觀念也有利于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的革新。

        三、對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的革新

        二元對立,又稱二元論。二元論共有四種,即“人與其鬼魂之間的二元論、人與其亞里士多德被動理智之間的二元論、res cogitans(思想物)與res extensa(廣延物)之間的二元論、身體與心靈的二元論”[1]67。這里所說的“二元論”主要指第四種二元論,即身體與心靈的二元論,即笛卡爾哲學中的“身心二元論”。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也是美學的基本思維特點之一。因為,美學是由夏夫茲博里的“審美無功利說”、休謨的“內(nèi)感官說”和夏爾·巴圖的“美的藝術(shù)”說構(gòu)成的,而夏夫茲博里的“審美無功利說”、休謨的“內(nèi)感官說”、夏爾·巴圖的“美的藝術(shù)”說都暗含著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比如,夏夫茲博里的“審美無功利說”中的“審美與功利的對立”、休謨的“內(nèi)感官說”中暗含的“外感官與內(nèi)感官的對立”、夏爾·巴圖的“美的藝術(shù)”中暗含著“模仿的藝術(shù)與非模仿的藝術(shù)的對立”。這表明,美學學科中的核心觀點大多是從不同的學科領(lǐng)域移植過來的,再加上美學的研究方法吸收了歷史學、人類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因此,美學學科具有綜合性特點。美學思維特點也應(yīng)該是多樣性的,這恰恰凸顯了美學中的二元對立思維特點的缺陷。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語言偶然性”為彌補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思維方法,即整體主義的思維方法。由于中國美學中的二元對立主要包括“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以及“靜觀與實踐的二元對立”三種,因此,羅蒂的“整體主義”思維特點對美學中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之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一)有利于糾正美學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

        無論是美學誕生之初,還是傳到中國之后,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對立一直是基本思維特點之一。在美學中,這種思維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美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題、基本觀點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美學的基本概念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霸姼琛薄拔璧浮薄袄L畫”“音樂”“雕塑”都可以稱為美的現(xiàn)象,“模仿”是美的本質(zhì)。一朵花、一只小鳥、一頭小羊是美的現(xiàn)象,“優(yōu)美”是美的本質(zhì)?!按蠛!薄案呱健薄盎哪笔敲赖默F(xiàn)象,“崇高”是美的本質(zhì)。第二種情況,美學基本命題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美的本質(zhì)問題也是20世紀50年代美學大討論的中心議題。圍繞該議題,中國美學研究者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出現(xiàn)了四種代表性的觀點,即“主觀說”“客觀說”“主客觀統(tǒng)一說”以及“客觀社會說”。這四種觀點都有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的特點。其中,“主觀說”將“鮮花”“山水畫”“大海”等當作美的現(xiàn)象,將人的主觀觀念當作美的本質(zhì)?!翱陀^說”雖然也將“怒放的鮮花”“春天的楊柳”“水墨畫”等視為美的現(xiàn)象,但它與“主觀說”恰恰相反,將“自然事物”視為美的本質(zhì)?!爸骺陀^統(tǒng)一說”雖然也將上述現(xiàn)象視為美的現(xiàn)象,但是卻將“人與客觀事物的互動的感受”視為美的本質(zhì)?!翱陀^社會說”雖也將上述現(xiàn)象視為美的現(xiàn)象,但卻將“人的勞動”視為美的本質(zhì)。第三種情況,美學的基本觀點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就西方美學而言,關(guān)于“美是什么”的問題,不同時代的美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柏拉圖認為,“美是善的理念”。中世紀神學美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美是上帝”。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家布瓦洛認為,“美是永恒”。啟蒙運動時期的美學家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這些觀點中都含有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對立,比如,柏拉圖觀點中的“善的品質(zhì)、行為”與“善的理念”的對立,托馬斯·阿奎那觀點中“人”與“上帝”的對立,布瓦洛觀點中“短暫”與“永恒”的對立,黑格爾觀點中“可見”與“不可見”、“感性現(xiàn)象”與“理念”的對立。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性觀點中也存在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對立。美學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對立的根源在于本質(zhì)主義觀念。這種觀念的缺陷是,將本質(zhì)視為孤立的、絕對的、必然的存在,忽略了作為本質(zhì)的來源的、現(xiàn)象的、偶然性的存在。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的“語言偶然性”觀念克服了上述缺陷。這意味著,語言是個體自我創(chuàng)造的,不是用來描述事物的本質(zhì)觀念的語言。在描述事物的語言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對立并不存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之所以接受了羅蒂的“語言偶然性”觀念,沒有接受杜威的“經(jīng)驗”觀念,原因主要有三個:一個原因是羅蒂的“語言偶然性觀念”順應(yīng)了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走出“文革”的趨勢,杜威的“經(jīng)驗”觀念表現(xiàn)出的實用主義特點與中國社會的政治語境不符;另外一個原因是羅蒂的“語言偶然性觀念”比杜威的實用主義觀念更具包容性;最后一個原因是羅蒂的“語言偶然性觀念”順應(yīng)了20世紀美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的趨勢,而杜威的“經(jīng)驗”觀念忽視了語言在美學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羅蒂的“語言偶然性”觀念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觀念具有重要的革新作用。由于“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對立”是造成“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的原因之一,因此,羅蒂的語言偶然性觀念也有利于糾正美學中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

        (二)有利于糾正美學中主觀與客觀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

        主客觀的二元對立是美學的基本思維特點之一,因為“美學的誕生是再現(xiàn)的主體與被再現(xiàn)的客體(典型的現(xiàn)代形而上學)、感覺與理性之間、aisthe-ton與noeton之間的二分法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8]。從尼采開始,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被越來越多的美學研究者批判,尤其是心理學美學、現(xiàn)象學美學、存在主義、實用主義、分析美學等將美學對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的批判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一種反二元對立的美學思潮。但是,由于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主要是在德國古典美學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主要受此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思維方式的基本特點之一也是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比如,20世紀50年代朱光潛的“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的觀點,其中的“主觀”“客觀”是對立的,其基本思維方式的特點是二元對立。比如,李澤厚的“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其中的“客觀性”主要指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特性,“社會性”主要指生活在社會中人的屬性,二者之間是對立的,否則就沒有必要統(tǒng)一。這表明,李澤厚的“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也蘊含著主客觀對立的思維特點。這種審美思維特點之所以沒有受到質(zhì)疑,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尚處于向西方美學學習的階段,即一些學者所稱的“西方美學在中國”[9]的階段。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研究者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尚未達到對西方美學思維方式自覺批判的程度。最后一個原因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所處的歷史條件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我國除了與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保持密切交往外,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基本沒有交往。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學界將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思想視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大肆批判實用主義,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領(lǐng)域中的主導地位。對于國外而言,這一時期正是分析美學興盛的時期。而此時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我國與美國正處于對抗狀態(tài),因此,我們基本上沒有接觸到多少國外分析美學的研究成果。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美學研究者才開始大量譯介國外最新的美學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就包括理查德·羅蒂的一些論著。這些論著中包含的“語言偶然性”思想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視角主要指語言學視角,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指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之所以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接受,原因之一是,它吻合了中國美學走出“文革”、走向世界的趨勢。原因之二是,它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類似,引起了中國美學研究者的共鳴。原因之三是,它有利于中國美學研究者重新審視西方美學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由“譯介國外美學成果”到“創(chuàng)造新的美學成果”做了良好的鋪墊。因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接受了“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相繼出現(xiàn)了“生命美學”“生態(tài)美學”“文化美學”“生活美學”等新的美學形態(tài),其最大的特點是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這不僅是對之前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主客觀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的更新,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整體主義思維方式的回歸。這也有利于糾正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

        (三)有利于糾正美學中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

        美學中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集中體現(xiàn)在審美無利害的觀念中。審美無利害觀念源于夏夫茲博里的“無功利”觀念與哈奇生的“內(nèi)在感官”觀念。這兩種觀念最初是一種道德觀念。這種觀念經(jīng)康德的綜合和改造,與“美的藝術(shù)”觀念一起成為美學的基本觀念。這種觀念強調(diào)人對事物的靜觀,是人對事物的外形的直觀。這種直觀不依靠概念、判斷、推理,依靠靜觀,即contemplation。該詞漢譯是“審美”?!皩徝馈钡暮x不是對“美”進行“審視”,而是“直觀”?!爸庇^”是人全身心的投入,即集中注意力,感受事物的形式。比如,面對“一朵花”,當人們考慮它是什么花時,人們還沒有進入審美狀態(tài)之中,只有著眼于花的形式時,人們才算進入了審美狀態(tài)之中。記得讀研究生時,有一次,上美學課,那天剛好是教師節(jié),我們集體送了老師一大束鮮花。在課上,老師講到“審美”的時候,就“如何理解審美”問題隨機提問了三個學生。第一個學生就上述問題,講了西方美學史上主要美學家對審美的理解。第二個學生就上述問題,講了自己對審美的一些理解。輪到我的時候,我以講臺上的那束花為例,說我看到那束花時,覺得它“好美啊”。正當我忐忑不安時,老師肯定了我的回答,認為我把握住了“審美”的關(guān)鍵。審美的關(guān)鍵主要指“不參與”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暗示了審美理論與審美實踐是分離的。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上半葉,審美理論與實踐的分離是合理的,原因之一是審美無利害理論能夠有效地闡釋“美的藝術(shù)”。原因之二是審美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反映了當時德國落后的社會現(xiàn)實、絕望的、害怕革命的精神狀態(tài)[10]。原因之三是德國的形而上學哲學氛圍。因此,雖然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以尼采為代表的哲學家大肆批判審美理論與實踐分離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但是,其影響力依然非常廣泛。19世紀末,美學通過西學東漸的大潮進入中國,審美無利害觀念也成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核心觀念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所討論的中心話題都是圍繞上述觀念展開的。無論是“美學四大派”,還是“實踐美學派”,其思維特點都有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傾向。這種傾向在“文革”中最明顯,卻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原因是“文革”期間一切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美學研究者時常遭到批斗,美學研究基本陷于停滯。美學研究者即使意識到審美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也沒有自由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來糾正上述思維偏頗。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jié)束,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恢復了文藝領(lǐng)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國外最新的美學研究成果也紛紛譯介過來,美學研究者的學術(shù)視野擴大了,接觸到了國際美學研究的新趨勢、新方法,開始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在比較中,我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開始反思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的思維特點。這一時期,美學界重新評價實用主義的呼聲逐漸高漲,當代最新的實用主義美學成果也逐漸譯介了過來,羅蒂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實用主義美學家之一,其論著也多數(shù)被譯介過來,受到現(xiàn)代美學研究者的重視。而且,羅蒂的“審美倫理”思想中“語言偶然性”思想所表現(xiàn)出的“整體主義”的思維特點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走出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回歸中國美學傳統(tǒng),建構(gòu)美學的中國話語做了良好的鋪墊。

        [1]Richard Rorty.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2]高爾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320.

        [3]蔡儀.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的典型創(chuàng)造——三論現(xiàn)實主義問題[J].文學評論,1959(3):72-91.

        [4]朱光潛.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辯證統(tǒng)一[J].哲學研究,1957(4):9-34.

        [5]李澤厚.論美感、美和藝術(shù)(研究提綱)——兼論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J].哲學研究,1956(5):43-73.

        [6]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6.

        [7]蔣孔陽.美在創(chuàng)造中[J].民族藝術(shù),1997(3):4-13.

        [8]讓—馬里·舍費爾.現(xiàn)代藝術(shù)——18世紀至今藝術(shù)的美學和哲學[M].生安鋒,宋麗麗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375-376.

        [9]汝信,王德勝.美學的歷史:20世紀中國美學學術(shù)進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57.

        [10]郝二濤.康德崇高理論的誕生[J].美育學刊,2015(2):71-79.

        [責任編輯 王銀娥 賈馬燕]

        Aesthetic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of Contingency Thinking inRichard Rorty’s Aesthetic Approach

        HAO Er-tao

        (GraduateSchool,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Richard Rorty’s Aesthetic approach reflects his contingency thinking, which is built upon the essentialism way of thinking by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The essentialism way of thinking belongs to German classic aesthetics, which is also the main source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ccordingly, the main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is also similar to the essentialism way of thinking, which is made up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presentationism and epistemology, featured by foundationalism, representationalism and binary oppositions. Therefore, the contingency thinking in Richard Rorty’s Aesthetic Approach is of certain aesthetic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esthetic ethics; contingency; essentialism; innovation

        B82-054.9

        A

        1001-0300(2016)06-0112-08

        2016-06-12

        郝二濤,男,河南周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與倫理美學研究。

        猜你喜歡
        羅蒂偶然性表象
        選擇(外一首)
        近十年國外理查德·羅蒂美學思想研究述評*
        繪畫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過表象看公式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學性分析
        教你識破非法集資及傳銷的“十三種表象”
        淺談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偶然性
        戲劇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2:36:16
        談表象積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Unit?。保怠保兑谆煸~語辨析
        謙虛的人格、激進的思想
        求是學刊(2007年4期)2007-05-21 06:52:58
        加勒比一本大道大香蕉| 熟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熟女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成 人 网 站 免 费 av|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av网一区天堂福利| 国产女优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国产美熟女乱又伦av果冻传媒|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九色|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毛片 | 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93精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日韩av天堂综合网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亚洲乱在线播放| 日本va中文字幕亚洲久伊人| 中国老熟女重囗味hdxx| 中文字幕第八页| 亚洲人妻av综合久久| 国产在线无码不卡影视影院|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91尤物在线看| 看女人毛茸茸下面视频|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