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群 劉丹丹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
《樂記?樂象篇》與中國當代音樂“心靈”教育探析
張穎群 劉丹丹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樂記?樂象篇》闡釋了我國古代禮樂制度下不同的音樂能夠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論證了如何辨別音樂、使用正確的音樂來影響社會風氣、洗滌人的心靈等方面的理論。重視音樂深入心靈,推進“走心”教育,音樂對心靈層面的影響在當今社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解讀上述內容,結合當代音樂教育和全民素質教育需求,探析當代音樂“心靈”教育的理念與指導思想和方法。
關鍵詞:樂象;音樂教育;心理
《禮記?樂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儒家音樂思想的代表作,在整個中國文化史、音樂史和美學史中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書中所記載的音樂文化思想雖源于先秦時期,但對其后各個朝代的政治、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當代文化大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中,《禮記?樂記》的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思想仍然具有相當的參考借鑒意義?!稑酚?樂象篇》闡釋了不同的音樂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論證了如何辨別音樂、使用正確的音樂來影響社會風氣、洗滌人的心靈。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使用音樂作為工具培養(yǎng)有德行、有內涵、高素質的國家公民?《樂記?樂象篇》對我們有所啟示。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睂I(yè)學習音樂的人尤其是作曲專業(yè)背景的常常在聆聽音樂的時候更加關注音樂的曲式結構、作曲技術手段、演奏的樂器、作曲家背景等這些“專業(yè)”的問題,而普通大眾在聆聽音樂的時候是不一樣的,音樂的情緒、歌詞是首先會對聽者產生作用的。《樂象篇》第一段就說明了不同情緒、色彩和內容的音樂會引發(fā)人不同的心理活動,正是所謂的“逆氣應之”和“順氣應之”的不同結果。此外,音樂除了能夠引發(fā)人不同的心理活動甚至喚起不同的回憶之外,還可以激發(fā)人不同的行為,表現在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就產生了同樣內涵的作品,也就是所謂逆氣成象淫樂興和順氣成象和樂興的兩種趨勢。由此可見,要想用音樂作為提升國民素質,專業(yè)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走出“專業(yè)”的“框架”、了解大眾聆聽音樂的心理特點,利用“同類相應”的原理根據專業(yè)知識甄選合適的音樂品類、引領大眾的音樂欣賞水平、通過音樂作品和音樂文化影響國民的整體素質。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后發(fā)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本又溃菓斁哂懈呱械牡滦械?。如何才能塑造和保持高尚的德行?就是首先不要接近奸邪淫亂的音樂,耳朵不入、眼睛不看、嘴巴不談、心中不想,身體不沾染惰慢怪癖的習氣,而是要讓身體各個感覺器官依循“正”的行為和社會風氣,然后才用聲音來表現、加上樂器的伴奏和干戚羽毛修飾的舞蹈,用這樣的方式來發(fā)揮至德的光輝、顯揚萬物之理。可見,音樂并不是當今很多人所理解的單純的娛樂和放松的手段,而是有邪、正之屬性和截然不同的社會功能的載體和工具。聯(lián)系現代音樂教育現狀,我們往往對“正”樂的開發(fā)和使用力度不夠,一方面沒有充分利用“正”樂的心理影響力、使用科學的教學法充分開發(fā)“正”樂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很多曲調簡單、歌詞瑯瑯上口的流行音樂走進千家萬戶,其內涵有些具有“正”的思想,或勵志、或反映友情、親情,為社會文化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但也不缺乏所謂的“靡靡之音”和消極情緒和思想的作品,對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會產生一定的誤導作用。因此,在大眾音樂教育工作中,結合科學的教學法、充分利用“正”樂的心靈影響力,進行全面的國民素質教育和通過諸如大眾樂評、媒體、社會文化活動等平臺和渠道,建立“正”樂的欣賞導向、鼓勵“正”樂的創(chuàng)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什么是“正”樂?從整體上來說,音樂的色彩要像天那樣清明、像大地一樣廣闊,樂章像四時那樣終始有規(guī)律,樂舞周旋像風雨那樣,順應天地四時、符合自然之氣。細節(jié)上,音樂、舞蹈之器要符合五色之文化而有條不紊(儒家色彩觀從“禮”的規(guī)范出發(fā),最終實現“仁”的目的,極力維護周時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為正色,把其它色定為間色,并賦予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分別代表君臣民上下關系,色彩裝飾不可混淆,更不可顛倒。),八音符合音律而沒有差錯,節(jié)奏變化合度而又符合常規(guī),大小互相補充,終始互相接續(xù),唱、和、清音、濁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律。因此,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和欣賞的所有過程中能夠使倫理得以彰明、讓人民耳目靈敏、氣性平和、社會風俗也隨之轉變、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寧。音樂、舞蹈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的,音律、舞動、聲音變化的規(guī)律往往是與自然相應的,能夠承載社會文明甚至社會制度。
故曰:“樂者,樂也?!本訕返闷涞?,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xiāng)方,可以觀德矣。音樂是使人快樂的。君子高興的是得到道德的修養(yǎng),小人高興的是得到欲望的滿足。用道德來約束欲望,就能快樂而不紊亂;追求欲望的滿足而忘了道德,就會迷惑而失去快樂。所以君子本著人的性情以和諧他們的意志,推廣樂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樂教施行而民眾就歸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見君子的道德了。禮樂制度作為治理國家的工具,弘揚的是君子的音樂之道,即德行的音樂教育,通過推行彰顯道德修養(yǎng)的音樂來影響民眾,甚至以道德來約束欲望,同時弘揚道德修養(yǎng)帶來的快樂、約束一味追求欲望的滿足。在當代社會,我們更加需要樹立和堅定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價值體系,上述音樂美學觀點符合當前社會價值觀和全民素質教育的需求,適用于當代的音樂教育。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音樂是人所有德行、性情、情感的外在表現。德是人性的根本,音樂是德行的光華,金、石、絲、竹是音樂表現的器具。詩歌抒發(fā)內心的情感、歌曲吟唱內心的聲音、舞蹈表達內心的姿態(tài),這些都源自于人的內心,然后用樂器來進行伴奏。所以,深厚的情感會使得文采鮮明,旺盛的志氣使得變化神妙,和順的德性蘊含在內心才能夠讓外表現出美好的神采,唯獨音樂是不可以作假的。正是如此,音樂是真正能夠深入心靈又反映心靈、影響心靈的工具。反過來,創(chuàng)作好的音樂,首先要具有好的德行、性情和情感,在音樂教育中,德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jié)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后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音樂是內心活動的表現,聲音是音樂的表現方式,文采節(jié)奏是對聲音的加工組織,君子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時候現是心中有所觸動,然后用聲音來表現它們,再用文采和節(jié)奏進行修飾。在樂舞的表演中,鼓樂、舞樂的出場順序、舞者的表演位置、樂曲的情感表現、舞蹈的剛勁柔美既表達了感情又確立了德性,并將所表現的德性進行推崇。在欣賞這樣的音樂的過程中,君子能夠被善德所打動、小人能夠從中發(fā)現自己的過失與不足,不需要任何的語言的說教便能打動人的心靈。因此,提升百姓(素質)的方法中,音樂是最好的。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者,天子之寶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在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中,禮和樂是一對范疇,樂是情感、禮是規(guī)范,形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通過音樂來感化人心、通過禮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特別是在封建等級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制度是非常森嚴的,通過音樂、舞蹈的表演對等級制度的規(guī)范進一步強化,使百姓大眾通過音樂這種“走心”的形式將等級制度和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深入人心。當代音樂教育中,原有的封建等級制度已然蕩然無存,音樂教育中“禮”的約束更多體現在音樂創(chuàng)作本身的作曲技能方面的要求,“樂”對人心靈層面的影響隨著音樂美學的研究和整個社會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步的提高,變得越發(fā)重要,而音樂能夠深入心靈的特點早已突破封建統(tǒng)治制度而成為一種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凈化心靈甚至能夠疏解心理問題的工具。
綜上所述,縱觀古今音樂無疑是最好的心靈教育工具。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使用音樂來教化人心、規(guī)范禮儀和社會制度;當代社會,我們也有《團結就是力量》、《走進新時代》、《國家》等反映不同時期社會風貌的“主旋律”音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這些音樂反映的通過旋律、歌詞或喚起團結向上的精神、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或呼吁集體社會價值觀。音樂在不同的社會性質和社會階段中發(fā)揮不同的作用,通過對《樂記?樂象篇》的解讀,在談古論今的探析中取其精華、應用到當代音樂教育中,發(fā)揮音樂教育更強大的“走心”優(yōu)勢,在國家素質教育建設的過程中發(fā)揮音樂人的專業(yè)作用、發(fā)揮音樂的強大魅力,為祖國繁榮昌盛的人才培養(yǎng)和建設貢獻應有的力量?!?/p>
[參考文獻]
[1] 韓宏宇.《樂記》對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的融合.藝術教育,2012.
[2] 許文武.《樂記》音樂教育思想的歷史特征[J].音樂研究,2003,02.
[3] 陳四海.思無邪;中國文人音樂思想研究[M].東方出版社,2002.
[4] 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穎群(1980-),女,山東高密人,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演唱;劉丹丹(1982-),女,湖南邵陽人,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助館,在職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關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