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
嗩吶在社會民俗中的作用分析
張 強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摘要】嗩吶這個流行于祖國大江南北的樂器,也被人們成為喇叭,嗩吶多種多樣,音色和音調也各有不同,不同的嗩吶流行于不同的地區(qū),也象征著該地區(qū)人的性格,這些內容都是社會民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嗩吶的發(fā)展也從側面促進了社會民族的豐富和完善。
【關鍵詞】嗩吶;社會民俗;樂曲;地方曲藝
嗩吶作為著名且具有特點的吹管民族樂器,其發(fā)源歷史、流傳范圍、學習技巧和音色等方面,都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嗩吶可以通過演奏者的技巧使用進行各種各樣聲音的模仿,無論是豪邁、剛毅、溫婉還是柔軟都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對于嗩吶的起源來說,專家學者認為嗩吶出現于波斯地區(qū),并且在公元三世紀的時候進入中國,而且對于“嗩吶”這個詞匯本身來說并非是中國特有的,而是根據波斯語的發(fā)音而來。在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的壁畫中已經有演奏嗩吶的相關記錄,嗩吶不光在我國發(fā)揚光大在亞洲的其他地區(qū),甚至歐洲和非洲都有嗩吶的身影,因此也可以將嗩吶稱為全球性的樂器。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嗩吶也有所發(fā)展,無論是外形的變化還是演奏技巧都有很大程度的變化的豐富。所那是特別的,也是雅俗共賞的,無論是獨奏、合奏還是伴奏,嗩吶都是信手捏來。
嗩吶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嗩吶被分成了五個類型,
小嗩吶:小嗩吶的長度從22厘米到30厘米不等,但是23厘米卻是最常用的一種,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南部,例如廣東、湖南等省市,小嗩吶的音色非常溫婉柔美,無論是獨奏還是合奏都會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小嗩吶與二胡簡直是最佳拍檔,小嗩吶的制“哨”材料也有所不同,蘆葦或者是麥稈,江西的嗩吶音調獨具特色。
中嗩吶:中嗩吶的長度從32厘米到40厘米,但是37厘米的卻是最為流行的一種,主套分布在我國中部沿海,浙江、安徽等地,音量和音色也是與名字相同,不高不低中庸柔和,中所那和小嗩吶的主陣地是我國南方。
大嗩吶:大嗩吶的長度從42厘米到57厘米,但是50厘米的卻是最為流行的一種,音色恢弘低沉,在我國的東北等地非常常見。
柏木桿:比流行的大嗩吶規(guī)格稍短,其音色爽快明亮,時常會用來模仿戲曲中吊嗓的長發(fā),柏木桿也流行于中國的北方,而且也廣泛在存在與各種北方的民歌之中,
海笛:海笛相對于其他嗩吶來說可以算是“迷你”的類型了,長度要比小嗩吶短,零件和個頭都是濃縮的,雖然個頭小但是音調高,與中嗩吶流行的地區(qū)相似。
嗩吶在中國的樂器歷史中也有近千年了,因此嗩吶在中國人民中也有廣泛的使用,歷朝歷代嗩吶都被人們賦予了歡快、喜慶的含義,而且嗩吶的發(fā)展也像現代中國發(fā)展一樣令人欣慰。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可以看到所拿的身影,一群演奏嗩吶的人走且串巷,在嫁娶之日更是熱鬧非凡,由此可知,嗩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娛樂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現在的中國人民無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都開始追求更加高雅和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尤其對于農民來說,面朝黃土背朝天,單調的生活方式也開始被打破,農民的精神世界也不斷的豐富和充裕,雖然我國也呼吁農民也要豐富自己的生活,由于資金不足、實施不到位、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農民生活與文化生活的矛盾依然嚴峻,所以嗩吶依舊在農村等地保持著自己的不敗之地,農民對于嗩吶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這也就有利于我國民間鼓樂的發(fā)展和完善。這也是人民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就成了我國南北方民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鼓樂民俗也是現代文化市場繁榮的表象之一和必然結果,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關于嗩吶的產品更多的流通在市場當中,夠購買更加的容易,無論是學習還是重操舊業(yè),都有很大的空間。
嗩吶生于民間、長在民間,人類的繁衍嗩吶的形態(tài)的演奏技巧也都不斷的更迭,對于所拿的受眾范圍也都不斷的變化。不同的地區(qū)對于嗩吶都衍生出了自己的文化,在唐山地區(qū)主要以戶外演奏為主,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節(jié)日的時候,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演奏形態(tài)。無論是西漢時期還是光緒年間,嗩吶吹奏的技巧和花樣也都變多,國民初年也出現了一部分嗩吶的“流行偶像”。在我國的西南地區(qū),嗩吶也是離不開婚喪嫁娶,滲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相關的鼓樂演奏班子的演奏地點從室內到室外,從街道到舞臺。在不同場合中嗩吶演奏的時間也是不盡相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很多地區(qū)和少數民族的的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和場合都與嗩吶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除去盛大的宴會,就算是防止動物破壞莊稼,也都需要嗩吶的出動,在不同場合中嗩吶所表達的意義也不一樣,也許是為了打發(fā)時間、或許是為了消除孤獨、還有可能是為了敬畏神靈等等。
在嗩吶的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嗩吶的制作工藝、形態(tài)變化、演奏技巧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在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中,嗩吶的創(chuàng)作也都有非常打的變化和進步空間,這也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人文特色。在嗩吶世世代代的進程與發(fā)展中,優(yōu)秀的為演奏家和普通群眾,都為嗩吶藝術的發(fā)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而且嗩吶在發(fā)展中需要保留住精華、剔除掉糟粕,才能保證嗩吶藝術的欣欣向榮,讓嗩吶藝術在時代的潮流中保存生機,獲得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賈光輝.淺析嗩吶在社會民俗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4(6): 17-18.
[2]趙宴會.重視鄉(xiāng)村樂班在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基于蘇北鄉(xiāng)村嗩吶班的調查與分析[J].藝術百家,2011,27(3):223-225.
[3]單振岳.嗩吶在河南鼓吹樂中的淵源及其社會功能[J].Musical Instrument,2010(9):46-49.
[4]劉勇.從文化學角度看中國婚喪禮儀中嗩吶音樂的生成背景[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24):82-86.
[5]陳志偉.淺談嗩吶、喉管在粵劇中的作用以及呼吸法與氣息的控制[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3(7):46-48.
[6]趙宴會.論鄉(xiāng)村草根樂班的經濟運作——基于20世紀蘇北“嗩吶班”經濟運作習俗變遷的調查分析[J].民族藝術,2015(5):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