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峻濤
(寧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寧夏 銀川 750001)
關于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史峻濤
(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寧夏 銀川 750001)
隨著幼師聲樂教學改革步伐的不斷邁進,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逐步走向改革的大潮并不斷被廣大聲樂教師所熟知和接受,但部分院校對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要求,教師仍以自己熟知的方式進行授課。本文以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改革為議題,首先簡要分析幼師聲樂集體課開設的必要性,進而簡述集體課形式的運用,最后指出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希望為該議題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性意見。
幼師;聲樂集體課;改革
聲樂課是幼兒師范院校的必修課之一,即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掌握發(fā)聲基本技巧,掌握一定量的聲樂作品,通過有的放矢的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同時,教會學生有能力區(qū)分不同作品的風格特點,在聲樂演唱和幼兒園教學實踐中靈活而有針對性的運用。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教”、學生“學”的灌輸模式為主,“我唱你學”這種單調(diào)乏味的教學漸漸磨蝕了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興趣,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以“我教你學的模仿”為主要形式;以口傳心授為教學方法;以歌唱能力的提高為主要理念。這種模式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傾向?qū)W習技巧,輕視表演的培養(yǎng);重視技能的掌握,輕視理論基礎的夯實;偏向聲音,輕視語言;注重技術方面的知識,輕視相關文化等,這就使學生在表演、理論、語言及文化等方面缺失,從而影響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這種思路狹窄的教育模式與新時代對聲樂的要求相脫節(jié),不僅制約學生音樂素質(zhì)的提高,同時影響幼兒園教學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聲樂課的集體教學模式的改革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以及學生全方位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
綜觀幼師培養(yǎng)中聲樂基礎課程的設置不難發(fā)現(xiàn),聲樂基礎教學的課時極為有限,且學生數(shù)量較多,專業(yè)的聲樂教師又相對稀缺,因此傳統(tǒng)的“我唱你學”的教學模式已然不適應教學的要求,集體課形式雖符合當前幼師培養(yǎng)的需求;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就是說教學模式要適應培養(yǎng)目標;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共同發(fā)展;教師要及時轉換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將教學效果最大化。
(一)在聲樂課集體教學中強化理論學習及作品的分析
聲樂課雖然是一門技能課,但是實踐永遠是以理論為指導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雖掌握了一定的發(fā)聲技巧、積累了大量作品,但對相關聲樂理論和作品常識一無所知,這樣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傾向?qū)W習技巧,輕視表演的培養(yǎng);重視技能的掌握,輕視理論基礎的夯實;偏向聲音,輕視語言;注重技術方面的知識,輕視相關文化等,這就使學生在表演、理論、語言及文化等方面缺失,從而影響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因此,在聲樂課集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強化理論的學習及作品的分析。教師要將一些基本概念、人的發(fā)聲原理、人體的歌唱器官、人體的共鳴、換聲區(qū)的技巧、咬字吐字歸韻收音等一系列理論貫穿到教學中;學生在演唱聲樂作品時要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詞曲作者品,作品的調(diào)式、調(diào)性、曲式結構以及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把握一定的表演技巧。
(二)實行分層次集體教學
聲樂的集體課教學存在傳統(tǒng)“一刀切”的現(xiàn)象,教師一般很容易忽視不同學生的程度及特點,教學不能有的放矢,把學生放在“同一個標準”進行教學,這樣一來,有一部分學生在技能技巧上得不到提升。所以,要根據(jù)學生“學”的情況來決定如何“教”。教師首先要將不同班級的學生分層定級,要根據(jù)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學習經(jīng)歷將學生分為零基礎、中等程度、高級程度進行分層次教學。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書育人方面就提出“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同樣的問題,同樣基礎的學生因其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最終的教學效果也有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對聲樂的領悟能力進行分層次教學,從而進一步發(fā)掘較高層次學生的潛能,使中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脫穎而出,即便是對聲樂不是十分敏感的學生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完整、系統(tǒng)地學習,使每一層級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明顯的提高。例如,在聲樂曲目的選擇上,既要選擇具有一定難度的曲目,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還要選擇一些適應中等和層次較差學生的曲目,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至于因為曲目難度大而失去對聲樂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教師不能沿用以往的分層聲樂材料,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調(diào)整教學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各層次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實行開放式集體教學
聲樂集體教學因其學生數(shù)量多等特點,多數(shù)高校教師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方案,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聲樂課堂上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開放式集體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禁錮,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體和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性作用。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課堂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聲樂演唱等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完善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身的需求和發(fā)展需要;另外,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其分為若干小組,在組際間能力均衡的前提下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在組與組的競爭中形成積極向上的開放式學習氛圍。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分析能力,讓學生對正確的聲音狀態(tài)形成固化意識;讓學生對錯誤的發(fā)聲有甄別能力;讓學生在教學中體驗成就感,提高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例如:在《都達爾和瑪利亞》聲樂課教學中,將學生分為三組,在發(fā)聲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分組練習時讓其他兩組聽辯演唱組出現(xiàn)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法,在演唱聲樂作品《都達爾和瑪利亞》時,共同分析研究作品結構,規(guī)劃在演唱不同樂段時要注意的發(fā)音位置、氣口、口腔狀態(tài)、共鳴腔運用等技巧,之后分組演唱,共同提高。學生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開放式集體教學中積極參與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做到了共同進步。
(四)采用多媒體教學分辨能力
聲樂教學是一門聲形并茂的教學門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高科技的教學手段加以輔助,多媒體教學已然成為當今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福音。教學中的純理論灌輸使學生漸趨失去學習興趣,動態(tài)的多媒體設備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躍然于屏幕之上,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聲樂教學本來就需要聲音與圖像等的共同配合來完成,這更為多媒體的重要性增添了砝碼。多媒體設備引入課堂更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動腳,肢體動作與旋律的有效配合更有利于歌詞及作品的有效處理。同時,在世界性的知識文化大融合階段,聲樂教學也需要實時更新,多媒體設備的采用更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時為學生展現(xiàn)前沿的聲樂知識及作品,例如,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國內(nèi)外的聲樂作品、等,為集體課教學提供基本信息保障。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教育改革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國家、社會以及家長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越來越重視,聲樂作為藝術門類中舉足輕重的一環(huán)越發(fā)受到關注,聲樂教學模式也不斷更新,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必將會為幼師聲樂教學提供一定參考和啟示。
[1]宋麗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幾點探討[J].中國音樂,2014,(4).
[2]張景生.淺析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J].中國音樂教育,2015,(6).
史峻濤(1977—),男,漢族,本科,寧夏銀川市人,工作單位:寧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從事聲樂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