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是統(tǒng)領(lǐng)儒家思想的扛鼎之作,其中所闡述的“君子”標準一直是歷代圣賢追求的最高境界,已經(jīng)在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中深深的沉淀在我們的民族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里,至今依然對我們進行人格教育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本文從《論語》中孔子關(guān)于“君子”的論述入手,力求探究教育家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四大標準:基本標準、核心標準、做事標準和做人標準。
關(guān)鍵詞:《論語》;孔子;君子;標準
作者簡介:楊彥科(1979-),男,陜西漢臺區(qū)人,碩士研究生,寶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文學評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2-0-02
《論語》詳細地記錄了孔子和眾多弟子學習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集中反映了教育家孔子及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在一部兩萬多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大概有一百多次。毋庸置疑,“君子”是教育家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更是其畢生的人格追求。筆者力圖通過對《論語》中孔子關(guān)于“君子”的言語、界定和文字描述進行深入的歸納、探究和分析,從而探究、理解和把握“君子”的深刻內(nèi)涵和衡量標準。
一、“君子”的內(nèi)涵
“君子”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來指人格高尚的人”?!犊鬃蛹艺Z·五儀解》中說:“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及者,此則君子也。”由此可見,“君子”的內(nèi)涵豐富,要求寬泛,標準較高。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高頻率出現(xiàn),約有109次,可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程度之高和向往程度之深。筆者認為,教育家孔子之所以大力張揚君子風范,嚴君子小人之分,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借筆抒懷,展現(xiàn)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修身要求,教育弟子注重個人品行的塑造和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化廣大民眾以“君子”標準做人做事,從而匡扶人性,合力轉(zhuǎn)變不良社會風氣。
二、“君子”的標準
所謂標準,指的是衡量某種事物的一般性準則??傮w說,《論語》所體現(xiàn)的孔子思想中,衡量是否是“君子”的標準大致有四個,即基本標準、核心標準、做事標準和做人標準。
(一)“君子”的基本標準是不憂不懼,善良厚道
孔子提出,不憂不懼、善良厚道,這是要成為一個君子的基本標準和前提要求。在《論語·顏淵》中,司馬牛曾經(jīng)問孔子“何為君子?”孔子回曰:“君子不憂不懼?!边@六個字看上去簡單,但認真揣摩之后,其實不是一般都能到達的要求。何謂“不憂不懼?”通俗地講,就是夜下無人時,自我反省,捫心自問,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值得愧疚的,更沒有什么擔憂和懼怕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要做到“不憂不懼”,反躬自問,自己做過的所有事情都光明磊落,經(jīng)得起深究追溯,的確是太困難了,可見,孔子的這個最低標準并不是那么容易達到的。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奔淳拥臉藴视腥齻€,我是沒有能力達到的:內(nèi)心善良、心懷仁義、厚道待人、心胸寬廣的人,就沒有什么煩惱的事情困擾他,沒有什么成敗榮辱左右他;充滿智慧、博文明理的人,他通常能夠通達看事,抓大放小,懂得取舍,從而不會對這個紛繁復雜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所困惑;內(nèi)心強大勇敢的人,心中就會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你勇往直前,他心中自然就不會有什么畏懼害怕了。這三句話雖然是在兩千多年前說的,但到現(xiàn)在還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當代社會,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片面追求物質(zhì)享受和感官刺激的思想愈演愈烈,如何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中獨善其身,這就需要我們從《論語》中汲取營養(yǎng),努力擁有仁心、智慧和勇敢,最終才能在各種誘惑面前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二)“君子”的核心標準是胸懷天下,敢于擔當
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憂不懼、善良厚道只是成為君子的前提和基礎(chǔ),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孔子認為,成為君子的核心標準是胸懷天下,敢于擔當,心系蒼生,做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經(jīng)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要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敢于承擔,而不要總惦記著自己家里的小日子,關(guān)心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事情。這種責任擔當和廣闊胸襟,逐步就演化成為儒家學派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至于在后代的杜甫、范仲淹身上都能看到《論語》以及孔子的思想印記。為了闡述和證明自己的觀點,孔子多次把君子和小人進行比較,通過對小人行為的駁斥,從而反襯君子的偉大。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有闹谐K继嵘赖滤剑K级Y樂法度的約束;而小人則常思個人的私利,常念個人的榮辱與得失。言下之意,小人往往只追求滿足自己的私利和欲望,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視道德于不顧,視法度于無睹,也就是人們經(jīng)常所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真正的君子則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嚴于律己,從小事做起,以道德為約束,以法律為準繩,以公平正義為原則,胸懷天下,心系蒼生,這也是君子的最核心的標準要求。
(三)“君子”的做事標準是言行合一,身體力行
要想言行合一,首先要心口合一,而后才能做到言行合一。言行合一也是一種求真求實的做人原則。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意思是說那些經(jīng)常巧舌如簧,看上去老是討好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之心的。由此可見,孔子很厭惡那種喜歡說大話,善于夸夸其談、說大話的人。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币馑际钦f,以前我對人的態(tài)度是,只要聽到他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人的態(tài)度是,聽到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他具體的行為后,才能相信?!笨鬃右簧螝v多國,閱人無數(shù),正因為遇到過許多言行不合一的人,所以痛定思痛,在以后考量一個人是不是君子時,尤為重視對一個人具體行為的觀察。正因為如此,在《論語·里仁》中,孔子提出,真正的君子應(yīng)是“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即真正的君子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身體力行見實效,而不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做起事來稀稀拉拉,成為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中的侏儒。
(四)“君子”的做人標準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爸堋敝笇θ税荨⒁哉\相待,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個人品德和正義力量去團結(jié)其他人;“比”是互相依附,即用個人的私利和小團體利益勾結(jié)在一起。意思是說,作為君子,他們往往會用正義和道德去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而不是用個人私利去勾結(jié)一小撮人;而小人則往往是用個人私利拉幫結(jié)派,勾結(jié)一小撮人,卻從來不用正義和道德去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毫無疑問,孔子對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的君子是大力贊賞的,但對勾結(jié)在一起黨同伐異的小人極力鞭笞的。在《論語·子路》中,孔子還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能夠和睦、友好的相處?!巴笔侵竿耆嗤?,沒有任何分歧??鬃诱J為,在處事為人方面,真正的君子能夠與其他人和睦、友好、融洽的相處,但他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地,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不會為了維護和睦的關(guān)系而去附和、茍同于對方的意見;而小人則是為了私利表面上毫無原則的去迎合、贊同別人的意見,但內(nèi)心卻抱著一種不和善友好的態(tài)度。其實在日常生活,再親密無間的朋友難免有對同一件事情持有不同看法的時候,這很正常,但對待分歧時所持有的處理方式的不同,卻成為了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嶺。
綜上所述,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對君子的內(nèi)涵和標準進行濃墨重彩的闡述,其內(nèi)涵豐富,意義深遠,歷久彌堅,它所蘊含的思想價值直到現(xiàn)在還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不能一一概括總結(jié)。在繼承和發(fā)揚孔子教育思想中,我們要取其精華,剔其糟粕,盡可能用歷史的觀點和當代的觀點對《論語》中“君子”的標準進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和揚棄,從而古為今用,使其發(fā)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和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694.
[2]于丹.《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肖起清,張意柳.君子人格:論語的靈魂[J].江淮論壇,2005(6).
[4]羅安憲.孔子的君子論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探索與爭鳴,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