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燕(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的臨床療效探討
于曉燕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觀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孕婦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單純使用剖宮產手術,觀察組實施剖宮產過程中切除子宮肌瘤。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宮縮素劑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等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手術安全可靠,臨床醫(yī)師只要掌握適應證,則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實施肌瘤剔除,防止患者遭受二次手術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切除
子宮肌瘤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其產生與卵巢激素具有重要的聯(lián)系,特別是雌孕激素。子宮肌瘤指因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產生的良性腫瘤,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腫瘤,多發(fā)于35~45歲的中年婦女。子宮肌瘤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該病的出現(xiàn)往往與肥胖、妊娠期使用雌激素以及遺傳等原因關系密切[1]?;颊咄橛性陆浗浟可?、經期變長等表現(xiàn),嚴重者甚至影響生育能力,極大威脅了女性生命健康。剖宮產術后,伴子宮肌瘤孕婦仍需再次手術,給產婦經濟、心理等方面造成較大壓力。本研究選擇12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孕婦,觀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的臨床應用價值?,F(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孕婦分為兩組,每組60例。全部患者根據(jù)臨床癥狀和陰道超聲檢查診斷為子宮肌瘤。對照組年齡23~42歲,平均年齡(34.2 ±3.2)歲;病程3~16個月,平均病程(6.5±1.2)個月;疾病類型:25例肌壁間肌瘤,25例漿膜下肌瘤,10例黏膜下肌瘤;觀察組年齡:21~44歲,平均年齡(34.4±4.5)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6.8 ±0.9)個月;疾病類型:23例肌壁間肌瘤,26例漿膜下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兩組在年齡、病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子宮變大且無規(guī)則,伴多個中強回聲光團且包膜;月經出現(xiàn)變化等。中醫(y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y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
1.3 方法:①觀察組在實施剖宮產過程中切除子宮肌瘤,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消毒后實施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取出胎兒、胎盤后給予注射縮宮素,同時靜注林格液,縫合子宮切口并切除子宮肌瘤,具體操作過程包括:采用縮宮素對子宮基底部、體積較大子宮肌瘤附近部位進行封閉注射,在子宮表面行一切口后對肌瘤進行分離,在基底附近部位則利用彎鉗夾住肌瘤基底位置,確??赏耆谐[瘤,關閉殘腔。②對照組單純使用剖宮產手術。產婦分娩成功后,將20 U宮縮素溶于500 mL氯化鈉進行靜脈滴注,對切口進行縫合
1.4 觀察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宮縮素劑量、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軟件計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均數(shù)比較、計量數(shù)據(jù)分別采用(±s)、t檢驗、χ2檢驗表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研究:觀察組手術時間(80.5±8.9)min、宮縮素劑量(31.6±4.1)U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217.2±78.2)mL、首次肛門排氣時間(18.8±6.4)h、住院費用(4527.7±105.6)元、住院時間(6.0 ±1.0)d與對照組[手術時間(96.0±25.0)min、術中出血量(324.2± 97.9)mL、首次肛門排氣時間(25.4±8.3)h、住院費用(5234.7± 96.3)元、住院時間(5.6±1.2)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結局與并發(fā)癥分析:兩組手術均順利,手術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大出血病例,兩組尿潴留患者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觀察組疼痛等產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產婦可耐受。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屬于臨床中較為多見的妊娠并發(fā)癥,隨著產婦年齡呈升高趨勢,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發(fā)病率也呈升高趨勢;由于妊娠期產婦子宮內血供較為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子宮肌瘤發(fā)病率。子宮肌瘤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其產生與卵巢激素具有重要的聯(lián)系,特別是雌孕激素。子宮肌瘤主要由平滑肌細胞增生產生,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根據(jù)解剖學部位,子宮肌瘤分為宮體肌瘤和宮頸肌瘤。按照其組織學部位主要分為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宮頸肌瘤以及混合性子宮肌瘤等。有關研究資料表明[2],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是導致妊娠結局差的重要原因。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的不斷改善,選擇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切除的病例越來越多。如果肌瘤病情較為嚴重,實施陰道分娩存在較大的危險性,臨床中較多選擇剖宮產術,但是否同時進行切除子宮肌瘤的方案則存在較大的爭議。部分學者[3]認為因產婦妊娠期間肌瘤血管較為豐富,且邊界模糊,剝離過程中容易導致大出血,胎兒娩出后,子宮收縮往往造成肌瘤部位出血變化而提高手術風險,并且術后子宮肌瘤體積會變小,因此不建議剖宮產過程中實施子宮肌瘤切除術;然而部分學者[4]認為術中對于體積較大的子宮肌瘤實施切除,不僅能夠避免產婦對子宮肌瘤的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同時也能夠預防其產后對子宮恢復速度的影響,而且還可以避免其發(fā)展惡化,防止因再次手術對產婦身心造成二次傷害。
根據(jù)子宮肌瘤體積大小、生長部位等差異,其對妊娠晚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肌壁間肌瘤與黏膜下肌瘤均能夠引起宮腔發(fā)生變形,導致宮腔壓力升高,容易導致早產、胎盤早剝等并發(fā)癥。妊娠伴子宮肌瘤手術原則主要包括:①應徹底清除黏膜、漿膜下肌瘤以及子宮下部肌瘤;②最大程度地清除肌壁間肌瘤,但應防止在子宮表面行較多切口;③如果肌瘤體積較大,其附近器官、組織等會受到壓迫,因基底較寬且血流豐富,應綜合醫(yī)師經驗、搶救條件等方面而定。如果發(fā)生以下表現(xiàn)則應不實施切除肌瘤術:①肌瘤部位較為特殊:子宮大動脈、輸卵管等附近肌瘤;②子宮收縮乏力者;③妊娠伴高危因素者如妊娠合并血液病、心力衰竭或等。
目前,伴子宮肌瘤婦女孕前往往首先選擇治療子宮肌瘤,然而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疾病的產婦仍較多,但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合理性尚有爭議。妊娠期間子宮體積會變大,子宮內壁血供豐富,其與肌瘤邊界模糊,切除肌瘤過程中容易破壞血管而造成大出血,提高產婦感染的風險,但術中切除肌瘤,具有預后效果好、復發(fā)率低等特點。如果術中不處置子宮肌瘤,則術后將會對產婦子宮的恢復造成影響,提高產后出血量,容易導致產婦盆腔出現(xiàn)感染。雖然產婦產后激素水平會降低,從而使肌瘤體積變小,然而其本身并不會自主消退,仍需實施二次手術進行治療[5]。但筆者認為隨著醫(yī)療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與改善,在剖宮產術過程中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完全可以滿足臨床需要。另外醫(yī)護人員也應深入掌握患者心理,積極主動引導患者心情,改善患者對生活的熱情,使他們克服負面情緒,增強與病魔斗爭的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同時還應積極主動地發(fā)揚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詳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積極主動地疏導患者產生的不良情緒。同時患者也應主動與醫(yī)護人員交流,及時排遣心中的焦慮以及緊張等負面情緒,促進身體的康復,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手術時間、宮縮素劑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出血量等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在剖宮產術中肌瘤切除手術安全可靠,臨床醫(yī)師只要掌握適應證,則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實施肌瘤剔除,防止患者遭受二次手術的痛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盧玉蓮.剖宮產術中行子宮肌瘤剔除術78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4):91-92.
[2] 鐘珊珊.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行剖宮產術中肌瘤剔除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2):44-46.
[3] 董瑩,李幫鈺.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臨床相關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6):141-142.
[4] 周莉娜.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母兒結局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0):108-109.
[5] 王尚梅.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10):1199-1200.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5-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