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艷
摘 要:對信息技術時代下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結合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一些分析與概括,并且對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促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出了一些方法,希望有助于老師對多媒體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在教育領域,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插播課堂教學,能夠有效增加教學信息、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所占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但是濫用多媒體教學和參差不齊的多媒體課件質量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問題與困擾。本文通過對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和存在問題進行一些探討,并對如何優(yōu)化整合多媒體與課堂教學、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提出一些解決方法,讓多媒體與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有效融合,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避免生搬硬套
有的教師制作的PPT課件只是照抄課本內容做成的電子版,生搬硬套形式單調,還有的內容老舊過時,缺乏吸引力。比如,在信息技術課中,講到Flash動畫的應用時,有的老師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的內容還是自己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讓學生覺得幼稚、無聊,沒有考慮到現在初中生智力發(fā)育普遍成熟這一特點,達不到想要的教學效果。如果結合當下熱門話題,播放《穹頂之下》中關于解釋霧霾中的有害顆粒如何對人的身體產生危害的精彩動畫片段,學生關注度高,既了解了霧霾的危害,又體會到Flash動畫的應用好處,還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一舉多得。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選擇需要的圖片、文字、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幻燈片的色調搭配要注意和諧統(tǒng)一,版面設計要新穎生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努力創(chuàng)設直觀、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
二、運用多媒體適當增加課堂信息量,開闊學生視野,升華情感,避免過分強調形式,喧賓奪主
多媒體比傳統(tǒng)教學工具信息容量大、占用空間小,合理地利用多媒體適當增加課堂信息含量,有助于擴大知識面,拓寬學生視野,在某些學科教學內容中,還可以起到升華學生情感的作用。我們要學會辨別取舍,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出發(fā),挑選與本堂課知識相關、有助于我們完成教學目的并且不會給學生帶來過多負擔的有用信息,剔除不必要的、有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耗費學生過多精力的信息。
三、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避免單一的直線結構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必須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問題。有些老師課件中的唯一交互就是前一張幻燈片與后一張幻燈片的切換和幻燈片之間的超鏈接,這種簡單的直線結構忽視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也無法突出重難點。我們可以把知識的重難點設置成問題場景或者制作成微課,并且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作設計和自定義動畫等功能,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設置成放大、慢節(jié)奏、分解、重復播放等形式,既降低了老師備課和板書教學的難度,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加強記憶,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避免互動環(huán)節(jié)組織混亂
赫伯特·斯賓塞說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最有效,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進行自我教育。”新媒體技術的交互性提供了改進教育的各種能力,從電腦游戲的受歡迎程度可以明顯看出,交互性非常具有吸引力,比如打字指導者和“數字射擊”游戲能吸引孩子主動學習他們本來覺得枯燥乏味的內容。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自主學習的舞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多媒體課件的頁面轉換不能過多過快,音頻、視頻、動畫的使用要適度,操作要簡單容易,課件聲音、動畫的呈現時機要恰當,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巧妙合理,要充分調動班級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強化課堂組織管理,避免“臺上的同學在動,臺下的同學在鬧”或者臺下同學無所事事的尷尬局面。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及新課標的實施,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如何更好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摸索中需要不斷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只有掌握好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其更好地融合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積極適應改革潮流,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在新時代的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馬振平,魯雷.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現代化[J].中國電化教育,2005(07).
[2]馬銀娟.創(chuàng)設生動有效情境,構建輕負高質課堂[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