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瑞庭 張力斐 (河西學院美術學院 734000)
裕固族皮雕藝術研究
管瑞庭 張力斐 (河西學院美術學院 734000)
本文從皮雕的民族歷史及工藝入手,梳理了皮雕工藝的發(fā)展脈絡及基本工藝,基于把握皮革藝術語言的特質。立足游牧民族審美的基點上,為裕固族皮雕藝術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皮雕;雕刻;裕固族
皮雕是以皮革為基本材料進行的一種純手工雕刻工藝。選材時大多選用不容易變形且質地細膩、柔軟、耐用的天然皮質為原材料,有時候也會用到人造皮。雕刻時再利用旋轉刻刀雕刻、以印花工具敲打,輔助各種手法雕刻出各種表情、深淺、遠近等感覺及效果,最后經過定型、染色、上光、打蠟等一系列手法而制成的藝術品。
牧場是皮料的主要來產地,皮革藝術在游牧民族中發(fā)展較好。皮雕這種工藝手法來源于草原,是游牧民族生活習俗與審美觀念相結合的產物。蒙古族、藏族、回族、裕固族的皮雕作品中雕刻的印記異常明顯。內蒙古在公元5世紀前后的柔然時代就產生了皮革工藝,到遼和蒙古汗國時期,已經可以熟皮、加工、做皮衣、皮靴、皮囊等?!案锬沂⑷椤痹谶@時期流行是普遍流行的,就是以天然皮質為原材料,用皮雕傳統(tǒng)的手法來制成革囊,在革囊上面用富有美感的皮革剪貼圖案加以裝飾,用來盛水、酒、奶等飲品,是日常生產生活和行軍打仗個人的必備品。藏族的皮雕以線刻為主,主要對皮件起裝飾、美化作用?;刈逍欧钜了固m教,他們的皮雕藝術是把相關圖案按照皮革雕刻的手工工藝制作在皮革上,以起到宣講教義和美化的作用,譬如清真寺、教義中的藤蔓花紋和抽象幾何圖案等。
而近百年來,國內的皮雕藝術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一方面是由于皮雕主要流行于少數(shù)民族之間,但像回族、藏族、裕固族的皮雕藝術發(fā)展卻步履艱難,由于推廣和普及力度不夠,人們的現(xiàn)實需求減少。學習和傳承這一手工藝主要依靠單一的家族式和師徒式的傳承方法,學習過程緩慢,生產的皮雕藝術數(shù)量極少,這使得原本具有少數(shù)民族濃郁特色的皮雕工藝現(xiàn)在出現(xiàn)消亡和漸漸萎縮的狀況,危機四伏。另一方面由于非少數(shù)民族皮具、皮革生活用品大規(guī)模、大批量的生產,數(shù)量巨多、價格低廉占據(jù)了市場的主導。再加人們的思想觀念更新快,更多的選擇歐式、日韓等現(xiàn)代元素較強的皮具來購買,反而使得傳統(tǒng)的、本民族的皮雕制品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處于一種掙扎的邊緣。
皮革雕刻中首先要做的便是皮質的選材,不同的皮質經過加工后展現(xiàn)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合適的選材是至關重要的。一般皮雕中的選材都是動物身上天然毛皮,如羊皮、豬皮、牛皮、馬皮等。豬皮比較堅硬、厚實,多用于一般生活用具和提包的素材;羊皮則細致而又柔軟,多用于女性服裝的配件和皮包的制作;用作皮包或服飾配件的素材;馬皮纖維過于粗糙,色澤昏暗、光亮不如牛皮;牛皮是公認的皮雕藝術制作中最好的材質,這是由于牛皮柔軟和又有極強的韌性,并且擁有細致的紋理和毛孔。牛皮中最好的是3—6個月的黃牛皮,此時牛皮纖維最細,品質最好。動物身上直接取下的皮稱之為“原皮或生皮”,會在短時間內腐壞?!吧ぁ敝屑尤胫参镏休腿〕龅孽鍎蛘呤褂煤铣甚鍎┙涍^處理后,蹂制出的皮才能用于加工皮革制品或雕刻,這種皮稱之為“皮革”,簡稱“革”。
皮革雕刻有專門的工具,有兩大類,分別是:基本工具、印花工具。
基本工具:制作類,旋轉刻刀、皮革剪刀、裁皮刀、打孔器;輔助類,木錘、染料、定色液、膠板、強力膠等。
旋轉刻刀是所有皮雕都必須使用的基本工具,因為圖案都要先用旋轉刻刀刻出來,所以它也是皮雕藝術的靈魂工具。旋轉刻刀分為5部分:刀頭、托肩、桿部、調整桿、螺絲。
刀頭從用途上可分為以下幾類:標準刀頭、斜口刀頭、雙刃刀頭、直刀頭。在皮雕藝術中最基本的刻刀就是標準刀頭,這是每一件皮雕作品的標準配置;常用的表現(xiàn)立體效果有厚、薄兩種類型的斜口刀頭,一般情況要用到厚的斜口刀頭,在精細細節(jié)上用薄的斜口刀頭;刻畫出兩道以上的平行刀線時要用雙刃刀頭;刻畫刀線用直刀頭,分為薄厚兩種,精細的刀線用薄刀頭,粗的刀線用厚刀頭。
旋轉刻刀使用的基本要求是要懂得刀法,依據(jù)圖稿要求,把握深淺雕刻原理。刀法要流暢,線條應清晰,做到層次感強,富有神韻。
印花工具:打邊工具、背景工具、陰影工具、脈絡工具等。
為了使皮雕作品顯現(xiàn)出立體感,表現(xiàn)一些特殊的效果要用到印花工具。它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尺寸,這些工具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使用時,一般在皮革濕潤后,以敲擊、加壓的手法完成。
設計圖紙:分為設計圖和工藝圖兩類。
設計圖主要是把整個皮雕作品的構思安排妥當并描繪出來,譬如形象的選擇,形體的大小,明暗及色彩程度,精細程度的把握等等。工藝圖是按照設計圖來完成的,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拷貝圖,是將設計圖中的線條全部拷貝出來。第二步是裁剪紙板,就是把設計圖中的形狀用紙板裁剪好即可。
裁剪皮革:要選擇合適的皮革,分析皮革的特點及形狀。一般皮革大多帶有瑕疵,外形不規(guī)整并且?guī)в刑赜械募y路。剪裁前首先要把裁剪紙板和皮革固定好,剪裁時要保持剪裁的線條流暢,尤其是轉折的地方,不能留有刀疤。還要把握最大可能利用皮革的原理,減少浪費的情況下剪裁。
潤濕皮革:皮面濕潤時一定要均勻,如果濕潤度不一的話會造成皮面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不同,經濕潤的皮革可塑性和延展性都會變強。
拷貝圖紙:為了防止拷貝的圖形變樣和重線,一定要把拷貝圖牢牢固定在皮面上,拷貝時用圓頭鐵筆拷貝。
雕刻圖案:這是整個皮雕制作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圖案拷貝好后就要使用旋轉刻刀雕刻圖案。雕刻功底的優(yōu)劣,雕刻時刀法是否恰當、純熟這些都關系到皮雕藝術品的層次。
敲打圖案:皮雕作品中背景的印花以及整體的立體效果都需要用敲打工具來完成。
整理塑型:作品完成后要把皮面軟化塑形,以達到最初的設計效果。塑形后作品要讓其在避光處自然陰干。
染色處理:陰干后的作品要進行染色。染料基本分為兩類,溶水和不溶水染料。溶水染料可直接涂染,不溶水染料可加入不同的媒介,如樹脂、酒精等媒介,使其能依附于皮面上,再進行涂染。
皮面整理:這是皮雕工藝的最后一步,主要包括皮革的硬化或軟化、上光打蠟、皮面背后的處理等。
皮雕是肅南裕固族傳統(tǒng)手工藝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人們的生活、文化藝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裕固族的皮雕圖案豐富多彩,圖案樣式以傳統(tǒng)紋樣和動、植物居多,風格豪放而粗獷。皮革的選料以牛皮、羊皮為主,工藝為平面浮雕式,手法以陽雕、拼貼、剪貼為主,加以上色后,應用于裕固族人們日常生活的皮制用品上,譬如:馬鞍、靴子、酒囊、刀鞘、皮帶上。
裕固族皮雕工藝己經失傳三十多年,今天,傳承人主要是肅南縣民族博物館退休職工柯璀玲。她也是肅南縣第一位到正規(guī)學校學習工藝美術的裕固族女人。談起學習、繼承皮雕藝術,老人感慨萬千的談起了她學習皮雕藝術的初衷:偶然一次在牧民的帳篷中瞥見掛在柱子上的皮雕馬鞍后,老人被那古樸濃郁的風格與手工深深吸引,當時就萌生了要把失傳的皮雕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由于裕固族沒有文字,手工藝的傳承只要是口頭傳授和師徒式的學習,但是現(xiàn)在老一輩會制作皮雕藝術品的人幾乎找不到了,柯璀玲的學習只能是依據(jù)一些留存的皮雕藝術品靠自己的想象力來摸索。由于以往的制皮方法失傳,現(xiàn)在的染料和曾經的染料材料不同,導致制作出的皮雕作品與流傳下來的皮雕作品差距較大。為此,柯璀玲常常拜訪老一輩大概知曉皮雕制作工藝的老人,聽他們的描述與形容來不斷的改進皮雕制作的工藝。
在今天,現(xiàn)實的狀況讓人憂心忡忡,裕固族皮雕工藝已經“風雨飄搖”了。許多裕固族人都不愿學這個費時費力,制作程序復雜繁瑣的手工藝。從事裕固族皮雕工藝的只有柯璀玲和她的家人在探索、研究、制作,傳承模式還是家族式、師徒式的方法。老人怕這傳統(tǒng)的民族手工藝學的人越來越少,不能讓這變幻出百態(tài)之美的皮雕手工藝就這樣悄悄消失。 經過政府大力宣傳和不斷努力下——2008年肅南裕固族皮雕被列入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肅南縣成立裕固族皮雕藝術陳列館。老人似乎又看到了皮雕藝術發(fā)展起來的星星之火,皮雕藝術的發(fā)揚和壯大還需更多的有志之士共同努力。
裕固族皮雕藝術造型生動、色彩豐富、線條柔和、質感強烈,被世人稱之“軟浮雕”,集實用性、鑒賞性、珍藏性于一身,是裕固族這古老民族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先進皮革工藝及高科技復制技術的完美結晶。它以其獨有的自然質樸、古老典雅的藝術生命力與感染力,相信裕固族皮雕藝術這種神奇的藝術一定會開出燦爛之花。
[1]蓋瑞忠著.中國工藝史導論[M].臺灣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民國66年.
[2]吳山.中國工藝美術辭典[Z].雄師出版社,1991年6月.
[3]劉海燕.雕刻與敲打下的重生:皮雕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8月.
[4]趙慶.現(xiàn)代手工皮雕藝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8月.
[5]劉碧霞著.皮雕的世界[M].臺灣水牛出版社,2002年11月.
本文系2015年河西學院第六批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項目“裕固族皮雕藝術調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3)
管瑞庭(1981-),男,甘肅省張掖市人,河西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油畫技法與理論。
張力斐(1993-),女,甘肅省張掖市人,河西學院美術學院,繪畫專業(yè)13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