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卉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210000)
淺析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中新技術的應用與呈現
王雯卉 (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210000)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將人的理性思維和作為主體的人對藝術的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媒體藝術不僅僅是指其創(chuàng)作的內容和形式,而且還是一種藝術家可以通過一種媒介向公眾和社會傳播藝術思想的方式。本文將結合具體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手法分析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新”及新媒體藝術作品所傳達的內涵。
新媒體藝術;綜合媒介;科學技術;互動;沉浸感
新媒體藝術的“新”,不僅表現為媒體與技術在物質與工具意義層面上的更新?lián)Q代,更重要的是指藝術家們透過新的媒介語言,將對社會及生活的感悟傳達在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們通過將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表達獨特的藝術思想。現在新媒體藝術已經逐漸被人們所熟知,但是一般民眾對新媒體的了解還是很片面,無法真正地了解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在藝術媒介決定論中闡述:“藝術門類是由每一門藝術本身的藝術表現媒介所決定的,一門藝術只有獲得一門獨立于現有藝術之外新的藝術表現媒介,才能稱之為新的藝術形式?!倍旅襟w藝融合了傳統(tǒng)紙質媒體,廣播影像媒體,網絡傳播媒體等,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綜合的媒介形式,并透過這些媒介的綜合運用,以新的形式傳達新的藝術內涵,進而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
圣保羅的藝術家雷雅納·坎托尼和萊昂納多·克雷申蒂合作完成了新媒體裝置《對話》——一個自動的語音交互機器。藝術家思考機器以何種語言經行溝通,藝術家呈現了一件語音輸入,機器重復輸出為形式的語音交換機器。作品由許多的話筒排列組成,營造了濃郁而強烈的形式感,表現作品的嚴肅性。更是通過這種嚴肅的形式感,使觀眾感受到機械對話的冷靜與制式。當作品沒有觀眾引領對話時,機器們將互相“對話”。
《對話》這件作品綜合運用影像媒體,聲電媒體等,將無形的對話及語言以視覺的形式直觀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這是一個將抽象向具象轉變的過程,是從日常到藝術升華的過程,從單一到多方位的發(fā)展過程。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延伸到人與機械,機械與機械之間的互動,這樣的呈現方式賦予了這個簡單命題以更詩意,更深刻,更藝術化的理解。新媒體這種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的藝術的新創(chuàng)作形式大大地豐富了藝術家藝術呈現的方式,并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素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新的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被越來越多地與藝術創(chuàng)作結合在一起,而新媒體藝術恰恰是充分運用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的當代新型藝術典范。新媒體藝術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始終保持著自由開放的態(tài)度,它不拘泥于形式,對新技術的應用保持自由開放的態(tài)度,故新媒體藝術的創(chuàng)作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內涵。
愛德華多·卡茨的新媒體藝術作品《迷的自然史系列之Edunia》(圖1)。該系列轉基因作品“迷的自然史”系列的核心作品是一個動植物融合體,藝術家愛德華多·卡茨利用基因技術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生命形式。 該系列作品的核心“Edunia”一棵通過轉基因工程將矮牽牛花基因和藝術家本人基因結合于一體的植物。愛德華多·卡茨僅在其紅色的脈絡中寫入藝術家本人的基因?!癊dunia”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其藝術價值無可否認的,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性,藝術家通過細胞生物學研發(fā)出來的動植物融合體,在自然界中無法獲得的。
愛德華多·卡茨創(chuàng)作的這件作品不僅僅是涉及了科學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間關系的范疇,其將人的基因與植物花朵基因進行融合的行徑更是涉及了宗教,道德精神領域的范疇。該作品的真正的價值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真正引人思考的更多是關于人與自然間關系的問題。這樣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輿論的渲染力是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不能匹敵的。它以真切的行動,真實的存在沖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人們的想像力。
新媒體藝術家和理論家羅伊·阿斯科特說過:“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是連接性與互動性,其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它們的共同點卻只有一個,即接受者通過與作品進行互動從而參與其中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審美意義!”
近些年來,高清顯示技術不斷發(fā)展,顯示頻幕的尺寸越早越大,例如像 2012年韓國舉辦的麗水世博會上名為“世博數字藝術畫廊(EDG)”的動畫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該顯示LED顯示屏幕,是世界最大的顯示屏幕。該作品實質上是一個事實互動生成的動畫,游客通過手機將照片上傳主辦方網絡,通過計算機網路處理將這些游客們的照片融合經一個由游客們照片拼合而成的數字鯨魚中,鯨魚在藍色的海洋中遨游。這種實時、動態(tài)、互動和多感官的體驗也正是影像裝置藝術的生命力所在。這樣的互動體驗,和視覺震撼是新媒體藝術作品是傳統(tǒng)的舊的藝術表現方式沒有的。這樣的具有極強互動性的藝術作品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
美國新媒體藝術家托馬斯·斯托姆(Thomas Straum)在2013年展出了一幅交互影像裝置作品《Gohost》。在藝術家營造了一片茫茫雪原的事件發(fā)生背景,參觀者的影像被實時捕捉并且以剪影的形式被合成到畫面當中。參觀者的剪影被藝術家主觀設定,進行定格的延遲或滯后效應的合成,導致停留在畫面中剪影的人群的數目逐漸增加。在這件作品中觀眾在聯(lián)想過程中身份發(fā)生轉換,由普通藝術作品欣賞者轉變成災難中的弱勢群體。該作品有著更強的參與感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觀眾被藝術家設計成作品的以部門在作品中進行呈現創(chuàng)造,這樣的藝術體驗是普通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不具備的。實時動態(tài)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方式賦予了新媒體作品更強的生命力和活力。
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及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作品內涵的傳達及時代賦予新媒體藝術新的時代內涵,這些都嚴格地要求從事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要妥善地處理好新技術發(fā)展需要于作品創(chuàng)作間必要性關系的問題 ,新的技術的應用于作品呈現形式之間協(xié)調性關系的問題,新技術的語言與作品觀念表達之間同一性關系的問題。只有處理好技術與作品間協(xié)調整合,作品觀念獨特,作品內容新穎,作品技術成熟,才能創(chuàng)作好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王雯卉,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