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
摘要:角色扮演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地理教學方式之一。與普通課堂教學相比,社團活動一方面有更多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內容的選擇難度。本文嘗試尋找兩者的契合點,初步探索農村中學地理社團中適合開展的與初中地理課程相關的角色扮演活動及運行策略。
關鍵詞:角色扮演;社團;運行策略;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學習方式。與此同時,很多學校為豐富校園生活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與普通課堂教學相比,社團活動更強調“展示個性、培養(yǎng)興趣,拓寬知識、開發(fā)潛能”。內容選擇上如果單純以知識介紹為主,與課堂教學并無差異,學生不感興趣;如果以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為主,學生喜歡,但社團資金不足。這些都給社團活動內容的選擇增加了難度。在社團活動中采用角色扮演活動可化解這種尷尬,既解決社團活動內容選擇問題,又完成課堂上無法充分實施的角色扮演活動,且便于操作。本文即結合初中地理相關內容,通過具體實例,探索農村中學地理社團中適合開展的四種角色扮演活動及運行策略。
一、“我是小導游”
新課程標準設計思路中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qū)部分,只列出區(qū)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qū)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qū)域的數量,不再規(guī)定必須學習哪些區(qū)域。具體區(qū)域的劃分和選擇由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決定,以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痹诔跻豢砷_展的社團活動有“走進拉丁美洲”(洲)、“走進南亞”(地區(qū))、“走進韓國”(國家)等;初二可開展的活動有“走進西雙版納”、“走進珠江三角洲”、“走進長三角”、“走進拉薩”、“走進鎮(zhèn)江”等。學生作為小導游介紹的內容是對書本知識的拓展。同時,初二會涉及鄉(xiāng)土地理,是對課堂教學的很好補充,因為鄉(xiāng)土地理沒有專門的課時教學,只能在相關內容中適當滲透,比較零散,而在社團活動中就有充裕的時間進行了解。另外還需強調的是,作為地理社團小導游介紹時需補充講解一些當地自然環(huán)境內容,體現地理社團的學科性。介紹時要有一定趣味性,如“走進拉丁美洲”活動,教師可把社團成員分為6~8組,然后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國家,請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并制作成課件。在社團活動時,由小組代表做小導游,結合課件解說各國景點。為提高大家的參與熱情,其他同學則可作為大眾評審評出最佳小導游和最佳課件。
二、“我是大領導”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社團可以讓學生變?yōu)轭I導者,參與社會管理與決策。
例如,八年級上冊“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一節(jié)活動題中提到五嶺縣的規(guī)劃問題,社團可召開“五嶺縣縣長選舉大會”。教師把所有學生分成八組,每組推選一人作為縣長候選人,其他人作為智囊團出謀劃策。每組都使出渾身解數,首先商定好競選演說詞,再從語言、神態(tài)甚至著裝方面不斷修正,力爭打造出本組最佳候選人。在社團表演中八位“縣長”候選人各顯身手,紛紛提出自己的執(zhí)政想法,不時贏得陣陣掌聲。
三、“我是勞動者”
初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睂W生可以扮演小記者、農民、建造師、科學家、軍人、司機、教師等,體會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及各行各業(yè)勞動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貢獻。
例如,八年級上冊“工業(yè)”一節(jié)中提到工業(yè)的意義,為此可開展社團活動“京江小記者走進各行各業(yè)”,與多數活動不同,之前請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深入了解工業(yè)在各個領域所起的作用,再扮演京江晚報小記者采訪各行各業(yè)代表,并制作相應微視頻。在社團活動中各組代表現場播放采訪微視頻。
在這次社團活動中,沒有采取現場扮演形式,而是以微視頻形式進行展示。這里側重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條即“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币虼藢W生在準備微視頻的時候,在上述簡單文字基礎上需要加入大量圖片及資料制作成PPT,再配上音樂及模擬采訪錄音,最后通過視頻錄制軟件制作成5分鐘左右的微視頻。除了最后的視頻錄制由教師幫助完成,其余前期過程全部由學生小組獨立完成?,F場微視頻播放完后,同樣需評選出最佳小記者及最佳微視頻獎。在此過程中,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進行分工與合作。整合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資料搜集與整理,文字功底強的學生寫文案,聲音動聽的學生給微視頻配音,表演能力強的學生扮演小記者與各行各業(yè)勞動者,信息技術水平高的學生制作幻燈片,包括選擇背景音樂、圖片處理、視頻拍攝與剪輯等。所有學生充滿熱情,全程參與,為自己小組的作品貢獻力量。最終播放微視頻時,大家都看得特別認真,因為短短幾分鐘視頻,每個人付出的努力都很多。每個學生對工業(yè)的意義及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貢獻也有了更多認識。與曾經在地理課堂上進行的簡單對話表演相比,學生感受更多、收獲更大。
四、“我是天地萬物”
這里的“天地萬物”可以是大氣、河流,也可以是土地等。采用擬人化手法,設身處地站在各種地理事物角度進行角色扮演,體會各種地理事物的現狀與困境,從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地理課程需“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huán)境及區(qū)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也有用?!?/p>
例如,八年級上冊“土地資源”內容,可據此開展“土地家族在哭泣”社團活動,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派一個家族代表分別陳述草地家族、耕地家族和林地家族的病痛,其他小組成員則扮演土地醫(yī)生收集資料,解決本組土地資源面臨的問題。再如,講到河流時,可開展“運糧河生病了”活動,分三大組分別從頭(上游)、腹(中游)、腿(下游)三部分闡述運糧河的病痛及醫(yī)治方法。因為很多農村學生都經歷了拆遷的重大轉變,所以對耕地的減少有著切身感受。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河流的枯竭、污染再到治理也有直觀印象。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對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逐步養(yǎng)成關心和愛護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p>
上述四種活動可以每次單獨進行,也可以穿插進行。如學習了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fā)與保護后,就可以讓學生針對本地大量拆遷現象分角色扮演政府官員、本地農民、農科所專家、開發(fā)商及耕地自身五種角色,召開聽證會,討論本地耕地的開發(fā)與保護。最后其他同學根據耕地自述及各方人士觀點投票表決耕地是征用還是保留。
社團活動倡導學生以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交流合作的方式展開,所選內容應貼近農村中學學生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為主題的表演活動,這樣學生才樂于參與。同時,表演主角必須經常更換,才能鍛煉每個學生交際、管理、處事等方面能力,吸引大家共同參與,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總之,只要用心去探索、研究,真正領會角色扮演精髓及農村中學地域優(yōu)勢,就一定能使角色扮演在農村中學地理社團活動中煥發(fā)出奪目光彩,為地理教育增添新氣象與生機,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國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袁振國主編.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段玉山主編.地理新課程研究性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