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趙蘇麗,太瓊志,樊若琳,趙卓華,王煥瓊, 程麗秀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云南 曲靖 655000)
?
品管圈在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的運用①
黃萍,趙蘇麗,太瓊志,樊若琳,趙卓華,王煥瓊, 程麗秀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目的:探討品管圈在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的運用效果。方法:將我院2011~2012年未實施品管圈作為對照組,而2013~2014年實施品管圈作為研究組,兩組期間均隨機抽取手術臺數(shù)2500臺,對比分析兩組期間術中縫針丟失率。結果:研究組術中縫針丟失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應用在手術室中,可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值得借鑒。
關鍵詞:品管圈;術中;縫針丟失率;運用
手術室手術操作中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手術器械丟失,尤其是術中縫針丟失率較高,需加強重視。術中若縫針丟失,則要及時找到,避免遺留在患者體內而導致嚴重的后果。但是,從以往研究報告來看,術中縫針丟失尋找會延誤手術時間,而且耗費操作者精力[1],為此盡量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就成為當前研究重點課題。我院將將品管圈應用在手術室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屬于綜合性醫(yī)院,開放手術間10間左右,每年手術量達到5000例次,目前手術室已有護理人員31名,男性2名,其余為女性;年齡20~54歲,平均(32.6±2.9)歲;工齡1~19年,平均(8.5±1.7)年;職稱為護士13名、護師14名、主管護師4名;學歷包括???3名(大專與中專)、本科及以上8名。將我院2011~2012年未實施品管圈作為對照組,而2013~2014年實施品管圈作為研究組,兩組期間均隨機抽取手術臺數(shù)2500臺。
1.2方法
對照組期間未開展品管圈,而研究組期間實施品管圈,具體措施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組織:2013年開始,根據(jù)自愿參與原則,成立靈活多樣、上下結合、實事求是的品管圈組織,圈員共有10名,包括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3名,主任護師為輔導員,而圈長為其中1名主管護師。
1.2.2選定主題:采取頭腦風暴的方式,組織圈員討論,指導他們提出各自的主題,然后對主題采取評分法進行評價,評分包括5、3、1,從政策性、可行性、迫切性及圈能力進行測評,最終匯總所得總分最高者為活動主題,即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該主題測評總分高達152分。
1.2.3擬定計劃書:根據(jù)主題內容與圈員分配情況,擬定活動計劃書,同時繪制甘特圖,活動周期預計為2013-05~2014-07。
1.2.4目標設定:根據(jù)現(xiàn)況值、現(xiàn)狀值、改善重點及圈能力等計算出目標值,最終確定需達到2.00%。
1.2.5原因及對策:1)手術醫(yī)生與手術護士:手術醫(yī)生發(fā)生縫針丟失的概率要顯著高于手術護士,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手術醫(yī)生會專注手術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手術步驟中,而對器械管理則主要依賴器械護士,為此必須加強手術醫(yī)生的工作責任感教育,促使他們隨時做到“針不離持”,即保障縫針隨時在持針器上;同時手術護士必須做好手術配合,隨時掌控縫針去向,傳遞時則應做到"一遞一收",保障每顆縫針傳遞出去后均能回收[1]。2)傳遞與矯形:各大研究報告顯示,在傳遞與矯形時極易發(fā)生縫針丟失,分析原因可知與大部分醫(yī)生的習慣有關,他們均習慣將夾縫針的持針器拋擲在器械托盤上,而拋擲后發(fā)生撞擊,極易將鎖扣撞開,從而使得縫針飛出醫(yī)護人員視野,而出現(xiàn)丟失現(xiàn)象;在縫合過程中,若反復多次使用,不同方向力作用下縫針會出現(xiàn)彎曲,極易斷裂,而繼續(xù)采取該縫針縫合,或者試圖將其矯正回原狀,極易導致其斷裂飛出;此外,醫(yī)護人員在接觸操作臺或夾持固定于針墊的縫針和持針器間斷時,會產生向前慣性力,也極易引發(fā)縫針飛出視野?;诖耍筢t(yī)護人員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輕拿輕放,減少持針器與器械托盤的撞擊;在縫合不同組織時,應根據(jù)韌度與厚度選取合適的縫針,減少彎曲與變形,若有變形或彎曲,則應丟棄,減少斷針;醫(yī)護人員持針時要以雙手操作,一手固定,一手夾持指針器,減少飛出。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中縫針丟失率為1.68%,對照組則為6.88%,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臺數(shù)發(fā)生的術中縫針丟失率對比[n=2000,(%)]
手術室器械對于手術操作十分重要,但術中及術后相關手術器械或儀器丟失現(xiàn)象卻十分普遍,尤其是縫針在術中丟失率居高不下,對手術順利進行產生了嚴重影響??p針屬于手術縫合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時也是手術室最容易忽視或作為異物遺留在患者體內的物品,故而在手術清點時必須加強重視。盡管過去幾年我院非常重視縫針的查對與清點,但依舊有縫針丟失事件,加上縫針體積較小,若發(fā)生丟失,則很難找尋[3]。總的來說,手術室縫針丟失主要有這樣一些不利影響:其一,縫針丟失后需要花時間尋找,這樣就會導致手術被迫中斷,使得手術時間延誤,耽誤進程,導致手術與麻醉風險增加;其二,縫針丟失后,醫(yī)護人員導出尋找,若患者處于清醒狀態(tài)或有一定意識,則會出現(xiàn)緊張與焦慮及恐懼等不良心理,從而造成生命體征等改變,即便找到縫針,患者的心理依舊存在陰影,產生不踏實的感覺,甚至出現(xiàn)不配合等,影響手術順利進行;其三,縫針丟失,使得醫(yī)院醫(yī)護人員工作負擔與心理壓力增加,即便找到縫針,也會挫傷術者手術成就感,若未找到或遺留在患者體內,則會引發(fā)患者嚴重痛苦,之后可能發(fā)生醫(yī)療糾紛事件,從而給醫(yī)護人員增加嚴重心理壓力;其四,縫針丟失后不僅會給清醒患者帶來心理壓力,同時術后極易對術者或護理人員產生不信任感,從而出現(xiàn)患者投訴事件,也對后續(xù)的治療與護理造成不利影響。
從我院以往臨床研究與報告來看,術中縫針丟失率在5%以上,而近幾年根據(jù)國家相關規(guī)范標準,要求將術中縫針丟失率控制在5%以下[4]?;诖?,我院參閱相關文獻,并結合實際情況,將品管圈應用在手術室中,旨在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本次研究將我院2011~2012年未實施品管圈作為對照組,而2013~2014年實施品管圈作為研究組,兩組期間均隨機抽取手術臺數(shù)2500臺,研究期間成立品管圈組織,主題為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通過擬定計劃書、設定目標及根據(jù)原因提出對策等處理后,統(tǒng)計兩組術中縫針丟失率情況,結果顯示研究組丟失率為1.68%,而對照組則為6.88%,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且研究組丟失率符合本次品管圈組織設定的目標值2%以內。
品管圈組織設立,使得手術室管理更加規(guī)范與科學,通過對術中縫針丟失現(xiàn)狀進行分析,設定目標與制定計劃,同時針對原因進行分析,然后制定對策處理[5]。同時,要求各個供應室與手術室之間要加強溝通與交流,而且要做好工人員責任心的培養(yǎng),而供應室專業(yè)人員也要做好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而手術室人員則要嚴格按照手術室規(guī)范執(zhí)行[6]。當然,若出現(xiàn)術中縫針丟失現(xiàn)象,則要及時找回,尋找時應沉著、冷靜、仔細及耐心,一般由巡回護士負責,但同時要將相關報告給護士長并尋求支持;尋找時,盡量減少對巡針器的依賴,要求室內的所有成員都要在臺上、臺下等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尋找,若有必要可借助X線片拍攝及尋找[7]。本次研究研究組42次丟失,最終全部找回。綜上所述,手術室屬于比較重要的科室,加強術中及術后器械管理十分關鍵,而將品管圈應用在手術室中,可降低術中縫針丟失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洪素菊,胡偉玲.品管圈活動在術中一次性醫(yī)用耗材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560-1561
[2]李淑萍,李凌,任琴,等.品管圈活動在手術室病人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18(19):1789-1791
[3]許晨耘,柯雅娟,陳茹妹,等.品管圈活動在手術病理標本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0-23
[4]夏述燕,趙體玉,江莉,等.品管圈活動在手術室儀器設備管理中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4,29(14):41-42
[5]陳海英,林耿豐,高鎮(zhèn)松,等.PDCA品管圈對提高輸液護理質量的效果評價[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20(6):131-133
[6]陳英,符雅君,吳鄧娃,等.品管圈在降低器械丟失率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8):1829
[7]張玉花,袁偉,賈曄芳,等.降低手術后物品丟失率的品管圈實踐[J].護理學報,2014,18(20):25-26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5)06-0137-02
作者簡介:①黃萍(1973~)女,云南宣威人,本科,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麻醉護理、手術室護理管理。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