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才能高效地進行詩歌技巧鑒賞,關鍵在于對技巧的認識。技巧一定是一種不同于常規(guī)的獨創(chuàng),而對這種獨創(chuàng)的認知是需要通過比較才能實現(xiàn)的。而這一比較的參照物,就應該是生活的本來,即事理。所以,先有事理領會,才能藝術頓悟。
關鍵詞:事理領會;比較;藝術頓悟
《語文教學之友》在2007年第3期上刊登了本人拙作《如何讀懂詩句》,其中談到“借助古漢語知識疏通——語序顛倒”時,這樣寫道:“由于詩歌的特定要求,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也會有意將詩句的順序顛倒,這時就要借助‘事理來調(diào)整詩句的語序?!辈⒂迷娋洹叭曆饰J?,日色冷青松”來佐證,認為其合理的語序應是“泉(遇)危石(而)聲咽,日(透)青松(而)色冷”。
對此,我是這樣認為的:我文章的題目是《如何讀懂詩句》,其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所要表達的意思,至于作者創(chuàng)作時所要表現(xiàn)的藝術之妙則不加以關注。后來,在《語文教學之友》2007年第8期上,江蘇華羅庚中學王俊杰老師在《多讀、多感、多悟——關于詩歌教學的思考》一文中認為我這樣的調(diào)整“將詩句中的詩意消解殆盡”,“讀之如同白開水一般毫無滋味”。我覺得王老師的批評有些道理,并且也認為通過調(diào)整語序來加強理解有些不妥,因為它的確破壞了原詩意境。當然我更認為我和王俊杰老師的側重點不同——王老師側重于從內(nèi)容到手法等全面理解,而我側重于幫助學生從事理的角度來讀懂詩句。
雖然我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我在此后教學中還是汲取了王老師的建議,力爭按照詩歌的本來順序加以解讀。近些年來,我一直告誡自己,依據(jù)詩句的本來順序加以理解鑒賞,并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墒?,這種沒有了以事理方面理解作為基礎的所謂“高大上”的鑒賞,有時老師是可能感覺不出來的,即使感覺到了,也總覺得“理解不到位,講解不徹底”,以致學生也體會不到詩歌本來面目下的藝術之妙,有時甚至對老師所講的藝術之妙感到高不可攀,以致于一臉的莫名其妙。無奈,我又將原本存在于詩人腦海中的“陽春百雪”的藝術技巧,降低到“下里巴人”的水準,用通俗易懂的“事理”來幫助學生理解,然后再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詩歌本來面目的妙處。出乎意料的是,如此一比較,學生對藝術技巧之妙竟然頓悟了。這種先“事理領會”后“藝術頓悟”的做法,使得學生對詩歌鑒賞這個“老大難”問題不再畏懼了。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不當之處,還望同仁批評指正。
《隴西行》 唐·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這首詩通俗易懂——告急的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走馬便是十里,一揚鞭便是五里,漫長的路程風馳電掣般一閃而過。這是西北都護府的軍使,他傳來了加急的軍書,報告匈奴的軍隊已經(jīng)包圍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鎮(zhèn)酒泉。在接到軍書之后,舉目西望,卻只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的痕跡,原來軍中的烽火聯(lián)系已經(jīng)中斷了。(摘自“古詩文網(wǎng)”)
針對該詩,如果讓學生依據(jù)詩句的敘述順序來鑒賞其藝術手法,恐怕學生很難找到答案。
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按照事理——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重新領會一下詩句的含意,那就成了這樣:匈奴圍攻酒泉,而報信的烽火臺因為飛雪彌漫而被遮蔽,升騰的煙霧與彌漫的飛雪混為一體,難以使遠方之人看到;于是都護便派人飛馬傳書,以解酒泉之圍;傳信的使者揚鞭策馬,駿馬奔馳如飛,五里、十里的路程轉眼就過去了。
然后,再質問自己:作者為什么不按照“事理”依據(jù)事件先后順序來創(chuàng)作呢?
先看全詩,通過事理順序、原詩順序的比較,你會一下子明白:這是倒敘(創(chuàng)設懸念)的手法。全詩先用戰(zhàn)馬飛馳來渲染緊張戰(zhàn)事,然后解釋這種緊張的原因——“匈奴圍酒泉”,且“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這種先緊張、后釋然的創(chuàng)作,抓住了人們的認知心理,使讀者得到了一種美的感受。
再看其中個別詩句——“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按照事理理解,其順序應該是“一走馬十里,一走馬五里”,這時,老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詩人要采用“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的順序呢?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作者將“十里”“五里”的數(shù)量詞放在前面意在用夸張的語言渲染奔馬的速度之快,進而渲染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而對此技巧及效果的理解,是要依靠學生的“事理理解”這一參照物的。
“事理領會”雖然將詩歌“陽春白雪”的藝術之妙變得“下里巴人”,但這“下里巴人”是暫時的。如果沒有了“事理領會”作為比較的參照物,學生就很難直接體會“陽春白雪”的藝術之妙。
其實,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作者也是在“事理”與“藝術”之間進行過一番比較才得以確定采用哪一種表述方式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就是例證。杜甫將故鄉(xiāng)的月與流離之地的月進行比較,從事理上講,普天之下共賞一輪明月,本無差別,但作者偏要說“月是故鄉(xiāng)明”,從而突出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
尋找一個借以形成比較的東西作為參照物,然后在比較中體會某物特點,不僅在詩歌鑒賞時必不可少,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藍天有多高,問一問天上的云;河水有多長,看一看河邊的沙”,“藍天有多藍,問一問無邊的海;河水有多清,看一看眼中的淚”。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在詩歌鑒賞中,不妨以事理理解作為比較的一方,它會浮現(xiàn)起藝術技巧的另一方,從而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出藝術之妙。
如此,那就讓我們將“下里巴人”般的“事理領會”進行到底吧!
作者簡介:李書慧(1963— ),男,上海市金山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