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yīng)提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和人物。教學過程采用板塊的形式,引領(lǐng)學生認識老王的形象,深入理解老王及楊絳的苦與善,認識楊絳悲天憫人的情懷、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擔當?shù)纳鐣熑胃?,讓人性的光華照亮自己的內(nèi)心。
關(guān)鍵詞:楊降;高貴;老王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定性為:“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基本特點。”
【教材分析】
楊絳的《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人物傳記。本單元以人物描寫為主,課文都是圍繞作者熟悉的人來寫。作者楊絳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介紹了老王的身世遭遇、與我們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靈的愧怍,鮮明刻畫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贊揚了老王的善良品質(zhì),含蓄地提出了關(guān)注弱勢群體的社會問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喜說不喜讀,善聽而不善寫。對于新教材,學習的熱情有余而方法不足,對文本的閱讀有待規(guī)范和指導。文章人物關(guān)系簡單,語言平淡質(zhì)樸,學生閱讀后能快速把握課文內(nèi)容,并對老王有初步的印象,但要走進人物內(nèi)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題,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文中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閃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難于理解了?,F(xiàn)在的孩子,接觸社會少,對愛的體驗不足,對他人的體貼不夠,所以應(yīng)該引領(lǐng)學生走進作者精神世界,認識楊絳悲天憫人的知識分子情懷、反思自我的境界及勇于擔當?shù)纳鐣熑胃小?/p>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品讀法、探究法和拓展法來體會文章思想感悟,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我”和“老王”的善良,領(lǐng)悟“我”的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2.培養(yǎng)愛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愛精神,學會以善良體察善良、回報善良。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老王的“苦”與“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點,領(lǐng)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領(lǐng)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初識老王
1.平時我們比較關(guān)注社會名人,可生活中更多的卻是普通人,你是否留意過這些普通人呢?今天,我們關(guān)注的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車夫的故事——老王。
2.速讀課文,完成練習。老王假如生活在咱們的某個社區(qū),應(yīng)該能享受到社會低保待遇,請你為老王建立一份社區(qū)低保檔案。
姓名: 性別: 民族:
工作單位: 健康狀況:
居住狀況: 婚姻家庭狀況:
3.結(jié)合老王的檔案,讓學生用文中的句子說說老王的情況。
明確:有姓無名;男;回民;單干戶,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住在一個荒僻的小胡同,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房子是塌敗的小屋;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此外就沒什么親人。他的生存只有兩個字“活命”。
(設(shè)計意圖:寓學于玩,以這種較為新穎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認識“老王”這一主要人物。當用心填完這份檔案時,學生已經(jīng)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
二、整體感知,走近老王
1.跳讀。對于這樣一個獨身、獨居、獨干,既破了相,又只能依靠破車活命,住在破屋中的人,你懷有什么樣的感情?“有人”又是怎么看說他的?揣摩“有人”的心態(tài)。和他同院的老李又是怎樣說他的?
明確:對于這樣的老王,多數(shù)人應(yīng)該懷有可憐、同情之心,而“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薄袄瞎夤鳌闭Z氣輕蔑不屑,在“有人”眼中,老王是茶余飯后的談資與笑料,名聲不好;“大約”“什么”只是一種猜測與不確定,可見老王被人嘲笑、誣蔑,飽受精神歧視,這是人生的大不幸。老李說“早埋了”,說了埋的習俗和地點,唯獨沒講對死者的同情或者懷念,說明老王在老李心中無足輕重,體現(xiàn)了老李的漠不關(guān)心,這也是人生的大不幸。
2.默讀。思考楊絳眼中的老王是什么樣的人?
明確:“老王”是作者對這個三輪車夫的稱呼,這樣的稱呼很親切,沒有任何的輕視,讓人感到溫暖。在楊絳眼中老王是一個“不幸者”,和他閑聊,問候他的情況,對他懷有“愧怍”。
(設(shè)計意圖:文中的“有人”言論似與中心關(guān)聯(lián)不大,實則是作者匠心獨運。對這些“閑筆”的分析,能讓學生看到本該受同情的一個可憐人,卻遭受冷漠甚至歧視,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老王”的不幸與苦命;同時還與作者對老王的態(tài)度作比較,讓作者對老王的關(guān)心顯得彌足珍貴,體現(xiàn)作者善良的本性。)
三、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1.細讀課文,標注關(guān)于老王的幾件事,進行概括歸納并予以點評及闡釋。
我從文章第 ? ?節(jié)中找到這樣的文字
,我認為老王是一個 ? ? ? ? ? ? ? ? 的人,因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確:關(guān)于老王的事——送冰,送錢先生看病,加高三輪車平板,送香油和雞蛋。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大一倍的冰說明老王的老實。
(2)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著說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這說明老王善良,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為別人著想。
(3)他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好像有了這半寸的邊緣,乘客就圍住了不會掉落。“欣然”一詞表現(xiàn)了老王的樂觀性格特征,加圍欄顯示他的良善。
(4)他一手提著個瓶子,一手提著一包東西。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雞蛋。那是他送我們的。在那個物質(zhì)條件極端匱乏的年代,這兩樣東西無疑是奢侈品、奇缺品。老王病入膏肓卻送這些東西給作者更突出他樂于助人,他樸實善良不貪錢財?shù)谋拘?,而不僅僅只顧著自己活命。
2.楊絳一家又為老王作了什么?
明確:照顧生意,送魚肝油,詢問生活,堅持給錢。
3.如果用一個詞來同時概括作者與老王的性格與內(nèi)心世界,應(yīng)該是什么?
明確:善良。
(設(shè)計意圖:點評是另一種形式的寫作。針對學生特點,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做到文本的細讀,又訓練了概括和闡釋能力。)
四、了解背景,感悟老王
1.文中作者寫老王,并沒有直接寫到自己的境遇如何,只是提到“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她只是含蓄地隱藏了自己的不幸罷了。在文革時期許多人與楊絳一家是劃清界限,而老王卻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更是在臨死前送來雞蛋和香油,在這樣的對比中,你看出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老王是一個本性善良,關(guān)心體諒別人,知恩圖報的人,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人間的溫暖和真情。
2.回讀文本,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情節(jié),說出感動的原因。
明確:臨死前送香油和雞蛋。感動之一:病入膏肓,面如死灰,身體僵直,一點生氣與活力也沒有,能來到這里,定是付出了全力。感動之二:送,不要錢。盡管無錢、缺錢,只是活命,甚至連活命也不能夠,卻想著別人的需要,急切地“打門”,怕自己不能及時交付。感動之三:數(shù)不完的雞蛋。這是人與人之間最濃重最珍貴的關(guān)愛之情,這份情誼如何用雞蛋的數(shù)目來衡量。感動之四:“我”看他一步步下樓,直到聽不到腳步聲。那是作者的擔心與害怕,為一個苦命的將死人揪著一顆心。感動之五: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相對于老王,作者還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沒有對時代表示不滿與控訴,卻在反思自己,沒能在老王生命最后時刻給予溫暖的幫助和有力的支持,讓他能擺脫不幸與困境,這是最樸實又最難得的良善。
3.用一個什么樣的詞來形容作者呢?
明確:一個樂觀的人,善良的人,平易近人的知識分子,值得別人尊敬的人,懂得關(guān)愛別人的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內(nèi)心充滿光明的人……
(設(shè)計意圖:對于文學作品,要將事件還原到歷史背景下才能體會文字中更深層的東西,才能準確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背景的還原和文本的回讀,引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共鳴,產(chǎn)生悲憫之情,讓學生明白如何體諒別人的痛苦,關(guān)注不幸的弱者。)
五、聯(lián)系生活,關(guān)注“老王”
1.相比文中的老王和作者,我們也是幸運者,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的不幸者,我們應(yīng)該怎樣對待他們?
2.齊讀楊絳在百歲時寫下的話:我已經(jīng)走過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污染的污穢回家。
這時的楊絳先生已經(jīng)一百零一歲,還在不停地拷問自己,批判自我。這是何等高貴的靈魂!讓這篇看似平淡的文字,觸動我們?nèi)找鎴杂驳膬?nèi)心,柔化那情感的堅冰,引領(lǐng)我們進入生命高貴的狀態(tài)。讓善良與愛像溫暖的陽光,永遠駐足我們每個人心中。讓我們用一首小詩結(jié)束這篇課文的學習。
如果我有一片陽光,
我會把它送給庭院中的花草;
如果我有一支歌謠,
我會把它送給沮喪中的畫眉;
如果我有一壺清泉,
我會把它送給跋涉中的旅人;
如果我一貧如洗,
我也會送給你我的微笑,
讓你看到世界如此美好。
常懷感恩之心,
常念相助之人,
常施援人之舉,
即使卑微地墜入塵土,
也一樣開出美麗之花。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曾經(jīng)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蔽覀兩磉呌泻芏噙@樣的人:頂著烈日換送液化氣的工人,冒著嚴寒清掃街道的阿姨,淋著冷雨叫賣青菜的老人……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否曾觸動你的心靈?拿起你們手中的筆,對他們說出你內(nèi)心的感觸和愿望吧!
(設(shè)計意圖:以精煉的語言概括主題,引發(fā)思考和共鳴,使學生的思想與文中的情感發(fā)生觸碰,達到交融,得到升華。)
作者簡介:張香玲(1974— ?),女,河北省滄州渤海新區(q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新課標下的文本細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