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要】高校德育教學要取得實效,關鍵的是要使其真正為大學生所理解、所認同、所踐行,內化于學生的思想觀念中,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追求和實際行動。為此,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如何促進大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方法和途徑,對于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學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德育教學 ?道德品質 ?踐行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59-02
德育教學的根本目標就是要促進大學生積極踐行道德原則,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這也是衡量德育實效之根本標準。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當代大學生道德品質面貌不僅關系到個人未來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關系到國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來與走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長期的一代人的道德素質缺陷則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歷史過失。但當下大學生群體道德面貌不爭的事實是:相當數(shù)量的大學生出現(xiàn)道德選擇糾結,價值取向混亂,道德評價失范及道德理想迷失,實踐中更是道德知行相悖,知行分離嚴重。令人瞠目結舌的大學生失德行為屢屢見諸報端,足以證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果高校德育不能化為學生的具體行為,在實踐中不能遵從基本道德規(guī)范,那么高校的德育實效便無從實現(xiàn)。
如何新形勢下提高德育教學實施,更有效促進大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成了當前高校德育教學須不斷思考探討的重大課題。本文就提高德育教學實效問題從三個方面做了以下有益探索:
一、激發(fā)學生內動力,滿足學生自身的道德要求
蘇格拉底曾說:“被迫進行的學習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要實現(xiàn)德育教學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并持久踐行,使之成為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最終形成自己的品德與人格,需要巨大道德內動力的支撐,需要激發(fā)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渴望道德認識與行為的動機,有了這樣強勁的動機,才能產生堅毅的意志,克服內外干擾,并堅定的自我約束踐行,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與品質。[1]所以,道德的內動力是實現(xiàn)大學生一切道德言行的前提。德育教學首先要加強道德行為動機的教育與培養(yǎng),實現(xiàn)真正產生學生內心道德內動力的支撐,道德教學內容才能被學生主動接納、體悟和內化。要讓大學生真正懂得:提高道德修養(yǎng),做一個知行一致,道德高尚的人是現(xiàn)代社會的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自身發(fā)展完善所必須的。
第一,社會發(fā)展對大學生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綜合素質的競爭。時代呼喚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其道德品質必須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
大學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如果不能及時培養(yǎng)起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能把所學知識真正奉獻于祖國和人民,個人也難以大有作為?!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只有修身修養(yǎng)提高了,才能談:“齊家,治國,平天下”。時代需求當代大學生既要有較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yè)能力,又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等綜合素質。作為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才能符合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要求,肩負起民族、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
第二,踐行知行統(tǒng)一,提高道德修養(yǎng)也是大學生成才立業(yè)之根本,對一生都至關重要。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錃v來是社會選人、用人、評價人的基本尺度。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具有道德意義的人格品質要求,所以當代大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完善的人格,崇高的品質,良好的素質,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經得住考驗。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一樣,不是天然具備、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長期的修養(yǎng),才能獲得與提高。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更應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質與修養(yǎng),以便將來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廣闊的職場舞臺。成功的企業(yè)家和明星 ?創(chuàng)業(yè)經歷都證明了這一點。
二、創(chuàng)新道德教學內容,要貼近實際,有時代性,要與時俱進
德育教學內容是德育體系的核心,是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教科書就是活的、真的、行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誤的”。當代德育內容必須貼近社會實際,學生生活實際,體現(xiàn)時代特點。對于德育內容的選擇優(yōu)化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切合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面貌實際,重點突出如何做人這一基礎德育目標。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我們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科學文化知識,有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的合格人才,首先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精神,成為一個責任公民,否則,其他成材目標無從談起。更何況當代大學生道德規(guī)范的確很薄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意識非常淡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憂心沖沖。如近幾年許多高校相繼出臺《文明公約》、《校園文明“十不”規(guī)范》、《大學生基礎文明公約》等,都對諸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破綠化、不影響他人正當學習生活秩序等類似幼兒園小朋友要求的基礎道德文明作了規(guī)范。高校此舉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基本的道德文明行為也沒做到、或者做得不好,實際上就是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對集體、社會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如何做人的確是當代大學急需補課內容,當代高校德育教學內容首先必須突出做人的準則。
第二,德育內容應吐故納新,大力弘揚倡導符合時代精神的現(xiàn)代化道德價值觀念。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反映到道德層面上就是要求建立一種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權,遵守社會公德,公平競爭,依法守法的現(xiàn)代文明規(guī)范。所以德育教學內容要以此為重點內容,培養(yǎng)年青人具有和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在追求人類發(fā)展與進步共同目標下,做到對他人的尊重寬容、關懷、理解。學會通過對話、溝通解決沖突與矛盾。克服自私狹隘,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取向。另外,在市經濟條件下,金錢、利潤、市場競爭等問題也是學生即將面對回避不了的問題,德育教學內容也應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傳統(tǒng)文化相傳承的有關的新的金錢觀、消費觀、商業(yè)誠信等新的經濟倫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具有完善道德意義的人格品質。
三、加強德育實踐教學,把德育延伸至廣闊天地
在德育教學中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社會活動與交往最終形成,所以,除了課堂教學活動之外,還應該根據(jù)德育的需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對于學生品德的形成是特別有益的。
德育教學的實踐活動要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盡可能吸引全體學生都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使所有人都受到鍛煉。要使他們有明確的目的,有積極的態(tài)度,有組織、有紀律。既要多發(fā)揮其獨立性、主動性,同時也要結予必要的指導。要根據(jù)教育教學計劃組織實踐活動,每次活動都有相應明確德育主題及思想內涵,并將其貫串于整個實踐活動全過程。要明確每次活動要達到的教育目的,這樣,才能使社會實踐活動既有鮮明正確主導思想引導實踐,又能將培養(yǎng)目標融入具體行動中,真正體現(xiàn)寓德育于實踐的原則。德育內容不同,社會實踐的內容也會不同,沒有德育目標作為指導的社會實踐只能是一次失敗的社會實踐。組織德育實踐活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總之,要解決當前高校德育教學中的“道德失效”問題,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激發(fā)學生自身道德需求的內動力,優(yōu)化德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加強德育教學實踐,是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宋朋.大學生道德動力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5.6,43.
[2]張子豪.探索和創(chuàng)新是高校教育工作發(fā)展的動力。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5.(2).137.
[3]丁國榮.高校德育低效原因探析與對策.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1).25.
[4]易紅聯(lián).增強高校德育實效的方法新探.益陽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