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馬拉松運動員年度訓練透視與分析
鄧國慶1,張健2,王厚雷3
(1.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2.西北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3.南京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摘要:通過對馬拉松隊訓練經歷進行分析研究,以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隊員為研究對象,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數據統(tǒng)計法、比較分析法和訪談法對隊員在第1年里的馬拉松訓練現狀、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發(fā)現山西師范大學男子馬拉松隊隊員第1年里所取得的成績比國內其他大學訓練隊成績相對要好,成績提高的速度比其他大學相對較快,但和英國、日本的大學訓練隊成績相比山西師范大學還有很大的差距。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高校馬拉松隊采用科學化訓練,取得更好的成績,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馬拉松;訓練因素;校隊;制度;發(fā)展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CTY0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JC890036);甘肅省體育社會科學青年項目(GST201460);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3SJB890006);西北民族大學2015年度學科建設田野調研項目
收稿日期:2015-05-20
作者簡介:鄧國慶(1971-),男,江蘇鹽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學
文章編號:1004-3624(2015)06-0077-06
中圖分類號:G822.8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experience for marathon team training, marathon team 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iterature data,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of players in first years of marathon training status,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factors are analyzed, found that the man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 marathon team first years grades than the other university training team scores relatively better performance, faster than other university is relatively fast, but compared to the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team of British and Japan universities,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our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marathon team should used scientific training,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o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alysis on the Annual Marathon Athletes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DENG Guo-qing1,ZHANG Jian2,WANG Hou-lei3
(1.Higher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2, China;
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124, China;
3.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Key words:marathon training; factors; team; system; development
馬拉松是體育項目中最艱難、耗能最大的項目。選手用最短的時間跑完 42.195km ,幾乎是在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我國的馬拉松運動訓練和比賽成績并不樂觀,在世界上總體處于落后水平,屬于潛優(yōu)勢項目[1]。而目前高校有開展馬拉松運動的很少,從事訓練研究的就更少。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隊訓練現狀,以期為高校的馬拉松訓練有一些啟發(fā)。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山西師范大學男子馬拉松隊員和教練,其中隊員5名,教練1名。研究分析的訓練期限為馬拉松隊員參加訓練的第1 年。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本研究查閱理查德·內魯卡的《馬拉松跑》和佐滕壽一的《陸上競技》、田麥久的《運動訓練學》和王步標的《運動生理學》等文獻進行研究分析。
1.2.2數據統(tǒng)計法。對隊員第1年里的訓練量、訓練類型、訓練成績和比賽成績進行統(tǒng)計整理。
1.2.3比較分析法。通過觀察分析影響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的主觀因素,訓練隊員和采用的訓練方法;對校訓練隊員與其他隊隊員在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中所取得的訓練成績和比賽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1.2.4訪談法。向國內資深馬拉松運動員張云山以及日本佐滕壽一教練咨詢,了解馬拉松運動的相關的知識。
2結果與分析
2.1馬拉松項目的起源與發(fā)展
馬拉松是選手用最短的時間跑完 42.195 km的現代奧運會項目,起源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雅典馬拉松河邊發(fā)生的希波戰(zhàn)役。當時希臘獲得勝利,一個希臘士兵跑回雅典報告了勝利的消息之后就死了。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在1896年舉行的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立了馬拉松賽跑這個項目,把當年送信士兵跑的里程——42.195km作為賽跑的距離[2]。馬拉松是奧運會項目中最艱難、耗能最大的項目,有氧供能和無氧供能的比是9∶1,幾乎是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至今,馬拉松已經從古希臘的雅典走向了全世界。
2.2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隊員和教練的基本狀況分析
2.2.1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隊員的基本狀況。由表1可知,5名隊員都是體育專業(yè)學生,4名是特招生,4名之前參加過中長跑訓練。說明校訓練隊隊員訓練基礎總體情況較好。但總體人數較少,沒有女生參加校隊。說明在校隊生源方面還很欠缺,需要招生,才能讓校隊長期更好地發(fā)展下去。
表1 山西師范大學男子馬拉松隊員的基本狀況
2.2.2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隊教練的基本狀況。山西師范大學男子馬拉松隊主教練,張云山教練曾經是著名的中長跑、馬拉松運動員,在國內創(chuàng)造多個記錄,在國際比賽上也取得許多優(yōu)秀成績。還有援校的李賀蘭教練和日本的佐藤壽一老師,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的老師也提供相關的訓練建議。可以看出,校隊的師資力量雄厚。所以山西師范大學具備開展高校馬拉松隊的師資條件。
2.3山西師范大學的訓練場地設施和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分析
2.3.1山西師范大學的訓練場地設施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山西師范大學的訓練場地和類型眾多,合計9個訓練場所。能夠充分滿足馬拉松隊的訓練場地條件,也能夠有效地配合馬拉松隊進行多種方法和模式的訓練。山西師范大學擁有亞高原訓練基地,國家二類田徑比賽場地,還擁有較好的訓練器材和優(yōu)越的后勤設施。所以山西師范大學完全具備開展高校馬拉松隊的訓練場地條件,并可以成為馬拉松訓練基地。
表2 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隊訓練場地
2.3.2訓練場地地理位置分析。訓練場地的海拔在1 500m~2 000m稱為亞高原。研究表明,在海拔為1 500m~2 500m之間的訓練場地訓練對人體的刺激程度比較大,也就是在這個區(qū)域訓練時能取得較好成績。山西師范大學的校外訓練場地位于甘肅榆中,中緯度較高海拔,恰好處在中國三大高原訓練基地之一的蘭州榆中高原訓練基地之內,有較好的地理位置條件。6個訓練場地的海拔在1 650m左右,其余3個訓練場地的海拔平均在1 860m,都很適合進行馬拉松訓練。另外,蘭州國際馬拉松在6月份舉行,為我們提供了就近學習的機會。
2.3.3山西師范大學的訓練場地氣候條件分析。氣候條件對于馬拉松訓練和比賽都很重要,特別是溫度、濕度、陽光強度和風力大小。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體能消耗和比賽成績,當某個因素突然發(fā)生較大的改變,運動員就很難成功完成比賽。在理查德·內魯卡的《馬拉松跑》中研究表明,當氣候條件為無風、無光、氣溫14°時最有利于馬拉松運動員發(fā)揮,獲得較好的成績[3]。
學校訓練場地所處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可以分為冬春階段和夏秋階段。冬春階段氣溫較低,早晚溫差不大,平均溫帶為7~9°,光照強度較小,適合進行冬訓。夏秋階段是黃金季節(jié),平均氣溫在14~17°,早晚溫差較大,早晨和傍晚比較涼爽,適合進行負荷大強度高的訓練,晚上氣溫有利于充分恢復。
2.4校馬拉松隊員訓練分析
2.4.1訓練理念。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的理念是用健康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進行訓練,獲取優(yōu)秀的成績。以人為本,助人成功,挑戰(zhàn)自我為基本指導思想,推動校園馬拉松向前發(fā)展。
2.4.2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每周訓練時間安排分析。周一到周五早上7∶00-8∶30進行訓練,一方面是學校早上的第一節(jié)上課時間是9∶00,所以要在9∶00以前結束訓練,訓練結束之后隊員需要繼續(xù)上課。另一方面是身體經過夜晚的休息和恢復,早晨這段時間內精力充沛,機體活躍,神經興奮,有利于進行訓練。周六和周日早上在9∶00-11∶00進行訓練,是為了模擬比賽而進行的訓練。因為全國的馬拉松比賽都是在8∶00-12∶00之間進行,所以讓機體能夠較好的適應比賽,同時也進行強度大的訓練,也檢測自己的成績。周一到周六下午在4∶30-6∶00進行訓練,氣溫光照比較好,身體機能達到第二次興奮狀態(tài),協(xié)調性達到最佳,有益進行技術練習和牽拉協(xié)調性訓練。從表3可以看出,每次訓練的時間是90min左右,每周訓練課時合計達13次,周天下午不訓練。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的訓練時間和次數安排非常充分,也非常合理科學,符合學校實際條件。每周13次訓練課時為校隊進行多種方法綜合訓練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次數的保障,使訓練有一個很好的鋪墊和基礎平臺[4]。
表3 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每周訓練時間安排
2.4.3訓練地點地采用。山西師范大學的馬拉松訓練場地共有7種類型9個場地。不同類型的訓練場地具有不同的訓練價值,所以訓練隊依據訓練價值的需求制定了一套《訓練場地采用準則》:無氧訓練、力量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柔韌訓練在主田徑場訓練;長距離大強度的模擬比賽訓練在校園越野賽道訓練;有氧訓練在其他場地訓練。每次的訓練在主田徑場集合,之后到相應的訓練場地訓練??梢钥闯?,場地的采用符合科學合理的訓練理念。
2.4.4訓練隊采用的訓練方法分析。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的訓練方法是采用一套系統(tǒng)訓練方法,此套系統(tǒng)訓練方法是按照不同比例綜合使用多種馬拉松訓練手段進行訓練,根據上一周的實際訓練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制定下一周的訓練計劃和內容。此套系統(tǒng)訓練方法由訓練隊主教練提供,該系統(tǒng)訓練方法是主教練依據自己多年的訓練和比賽經驗研究分析而得出。此套系統(tǒng)訓練方法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見表4。
表4 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系統(tǒng)訓練方法模式
2.4.4.1系統(tǒng)訓練方法分析。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采用的此套系統(tǒng)訓練方法包含有氧訓練、無氧訓練、力量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和柔韌訓練,共5種訓練手段。這5種訓練手段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重點訓練,包含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每天都必須進行訓練;第二部分是輔助訓練,包含力量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和柔韌訓練,每天下午輪流進行其中一項訓練。有氧訓練是以大量慢跑為主,速度控制在田徑場每圈106s~84s。每天至少進行1次有氧訓練,每次的訓練量6km~50km。具體的訓練量和強度按照上周周天制定的訓練計劃。每周的有氧訓練量達140km~160km。無氧訓練是以100m~5 000m重復快跑和原地高抬腿為主,主要發(fā)展心肺功能和下肢無氧運動功能[5,6]。每天至少進行1次無氧訓練,具體的訓練量和強度按照訓練計劃。每周的無氧訓練量達20km~40km。力量訓練是主要是以發(fā)展腰腹肌力量和下肢力量,練習方式有杠鈴負重、仰臥起坐、高抬腿、跳躍等。在下午的訓練時間內練習,具體的練習次數和方式按照訓練計劃。每周進行2次力量訓練。柔韌訓練是以成套牽拉練習為主,按照訓練計劃進行訓練。在下午的訓練時間內練習,每周進行2次柔韌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是以小步跑、側擺腿跑、后擺腿跑、交叉步、變向跑、后退跑、高抬腿、縱跳等進行練習,按照訓練計劃進行訓練[7]。在下午的訓練時間內練習,每周進行2次協(xié)調性訓練。從訓練隊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中可以得出:系統(tǒng)訓練方法雖然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具體的訓練內容和手段卻靈活多變,并根據實際的訓練情況不斷地進行調整、總結和分析。固定不變的部分是每天進行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抓住了訓練的重點和基礎。
2.4.4.2系統(tǒng)訓練方法的訓練量比例和手段使用次數分析。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系統(tǒng)訓練方法的每周有氧訓練量和無氧訓練量比例是9∶1;這個比值符合馬拉松有氧耗能和無氧耗能的比例。在圖1中可知,重點訓練達到每周10次,輔助訓練每周2次;可看出出系統(tǒng)訓練方法主次分明,訓練重心突出。這樣的比例數據體現出校訓練隊系統(tǒng)方法的訓練特征。
2.4.5隊員訓練內容及安排。校馬拉松訓練隊的訓練內容是依據系統(tǒng)訓練方法和上周的實際訓練情況而制定的訓練計劃。每周都有一個具體的周訓練計劃,在每周周日晚上進行訓練總結,教練制定下一周的訓練計劃。暑假和寒假繼續(xù)訓練,不停訓。每周的訓練量在140km~180km,訓練的具體內容見表5。
表5 2011年7月訓練計劃
注:A表示準備活動操和結束放松操;B表示慢跑,速度為4min40s/km~3min40s/km;C表示快跑,速度為4min/km~3min30s/km;D10表示10次100m跑,每一次20s~13s;E表示200m跑,每一次35s~26s;T2表示2min高抬腿練習
圖2 系統(tǒng)訓練方法的每周訓練手段的次數比例
在表5中可以看出,每天的訓練內容具體清晰明確,練習方式多樣靈活。重視基礎訓練和量的積累,突出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二者相互結合進行練習。重視訓練后的放松和恢復,每次訓練結束部分
都做放松操,這樣對于有效訓練量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每天每周的訓練量不等,是波動的曲線,符合訓練學的訓練量要求[8-10]。
2.5校隊員的訓練、比賽成績分析
校訓練隊隊員趙宗孝、徐夫才、張寶強等在國內馬拉松比賽上取得許多優(yōu)秀成績,為學校爭取了榮譽。
為了對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的訓練結果、訓練成績和比賽成績進行分析,收集了其他高校訓練隊的訓練成績、比賽成績和山西師范大學隊的成績進行比較分析。把第一年的訓練期分為4個階段,采用隊員每個階段里的最好成績進行比較,4個階段的平均成績進行比較,隊員總體水平成績進行比較。
表6 高校馬拉松隊員第一年里四個階段最好成績(單位:h:min)
由表6可知,從訓練隊總體水平來看,校訓練隊第一年總體水平的平均成績是2h52min,楚雄師范隊第一年的總體水平的平均成績是3h15min,而英國高校隊第一年的總體水平的平均成績是2h20min;從隊員成績提高速度和幅度上看,校隊員總體平均成績提高了10min,楚雄師范隊員總體平均成績提高了7min,英國高校隊員總體平均成績提高了13min;說明校訓練隊隊員訓練成績和成績提高幅度比楚雄師范隊要好,也間接說明山西師范大學采用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比楚雄師范隊的訓練方法要好,但和國外的高校隊相比,校訓練隊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還有很大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學習。
2.6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發(fā)展隊員模式和隊員的管理制度
校訓練隊發(fā)展隊員模式是面向山西師范大學在校學生,采取自愿加入訓練隊,也可以隨時退出訓練隊;主要對長跑比較感興趣同時又有較好的長跑運動能力,沒有其他要求和條件??梢钥闯?,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發(fā)展隊員是一種自由發(fā)展隊員的模式,具有方便隊員加入訓練隊的優(yōu)點。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沒有招到專業(yè)的馬拉松隊員,目前訓練隊里沒有女隊員,說明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發(fā)展隊員模式存在許多不足,需要在招收隊員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11]。
校訓練隊隊員的管理制度。在參加訓練期間,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下午訓練時間內有學校課程的隊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進行選擇上課或參加訓練。從管理制度上可以看出,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的管理制度比較合理可取,對隊員的訓練起到保障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學校在安排課程時對所有的訓練隊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沒有把課程時間和訓練時間調開,在這方面應該采取措施去改變。
3結論與建議
3.1通過對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的訓練場地、設施條件和訓練場地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師資力量條件等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山西師范大學比較適合開展馬拉松訓練。因此,山西師范大學應該加大對馬拉松訓練的開發(fā)力度,采取有效地措施開展整體馬拉松項目。開展具有優(yōu)勢的馬拉松訓練項目,可以起到宣傳學校和提高學校知名度的作用,也能提高山西師范大學學生的就業(yè)率。所以山西師范大學應該成立馬拉松訓練基地,歡迎、鼓勵國內外馬拉松運動員到山西師范大學進行訓練,相互學習交流。
3.2通過對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分析研究可知,山西師范大學訓練隊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相對科學合理,隊員趙宗孝、徐夫才、張寶強等在國內馬拉松比賽上取得許多優(yōu)秀成績,為學校爭取了榮譽。所以,學校應該開設馬拉松訓練、研究學習課程或專業(yè)并向全國招收學生和隊員。但山西師范大學的系統(tǒng)訓練方法和國外還有差距,任然需要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向前發(fā)展。
3.3山西師范大學的馬拉松隊發(fā)展隊員模式和管理制度措施也需要進行加強改善,要鼓勵學生參加訓練隊,加大學生參加訓練隊的支持力度。對于取得優(yōu)秀成績?yōu)閷W校爭光的隊員要給予特別獎勵,這樣才能讓山西師范大學馬拉松訓練隊更好地、長期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理查德·內魯卡.馬拉松跑[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發(fā)行部,2006:20.
[2]夏偉恩.日本馬拉松為何長盛不衰[J].田徑,2004,12(4):12-15.
[3]陳廣.對我國優(yōu)秀馬拉松運動員胡剛軍訓練負荷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38(10):15-19.
[4]張勝林.李柱宏(2007)年度訓練周期安排特征及負荷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6):48-51.
[5]陸宗芳.長跑、馬拉松有氧與混氧訓練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2,22(1):69-71.
[6]邱慧娟.淺談馬拉松供能與訓練[J].中國教師,2007.
[7]張艷平,翟豐.馬拉松訓練的特征[J].遼寧體育科技,2002,16(3):11-14.
[8]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67.
[9]張博夫.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臺北:盈太出版社,1992:132.
[10]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