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俊
數感是一個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的直覺感知,從個體行為認知的角度來看,如果具備了良好的數感,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該個體具備良好的感知能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數量給予準確的回應。從數感起源來看,需要個體從數學實踐中提取出來,同時有了數感的支持,個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數學實踐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個體數感的培養(yǎng)對于最終的數學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良好時機,在新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培養(yǎng)數感的素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一、聯(lián)系生活,在數的認識中建立數感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先生提出:“如果說數學教育要有什么收獲的話,那么我們希望這收獲是人們能知道什么是數。”由此可見,數的認識處于數感培養(yǎng)中的基礎地位。因此,教師在進行數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用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了解數的本質,進而提升學生的數感。
從實際數學教學的角度來看,在“0”認知的過程中,可以在講臺上放5個不同的獎品,6個學生依次上臺選取自己喜歡的獎品,并且保證每個學生選擇的獎品不同,選擇完畢之后不放回。很快前面上來的5個學生都會選中自己中意的獎品,但是,等到第6個學生上臺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選擇項。無論怎么排列6個同學的上臺順序,最后一個上臺的同學都將一無所獲。這個時候我就會向最后一個學生發(fā)問:“為什么你拿不到自己喜歡的獎品?”學生的回答肯定是沒有剩余的獎品可供選擇。那么如何用數字來表達這種情景呢,“0”的概念就會自然安插進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用“0”來表示一個都沒有,從這里我們也能夠明確“0”與“1”之間的差別。之后我就會讓學生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0”的例子,幫助學生在強化記憶的基礎上深入了解“0”的含義,從而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動手操作,在量的認識中培養(yǎng)數感
皮亞杰提出:“動作是形成思維的主要途徑,如果切斷了思維與動作的聯(lián)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一定程度的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數學教學應是動手做數學,而不是僅僅聽和記,特別是在量的認識教學中,教師更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情單位數量的時間和空間,根據不同量的特點,創(chuàng)設不同的活動,讓孩子在體驗活動中準確地把握各種單位數量的實際大小,深刻感悟數量單位的實際意義,從而發(fā)展數感。
如教學質量單位時,由于它是無法通過觀察來直觀感受,而需要通過肌肉的感覺來感知,所以我在教學時就設計了大量活動來幫助學生進行感知:掂一掂1千克物品的重量,然后估一估一個西瓜、一個書包的重量,最后再利用工具來測一測,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建立起單位數量的表象,只有這樣數感培養(yǎng)的任務才能真正得以落實。
三、學會思辨,在運算結果估計中發(fā)展數感
對運算結果的估計,即估算,是發(fā)展數感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孩子的估算差異,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同時設計對比情境,使孩子感受到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估算方法,要鼓勵孩子自主探索估算的方法,并表達自己的思路和理由,同時讓孩子將估算結果與精確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感受估算的價值,并發(fā)展數感。
如在教學小數乘法這一內容時,通過計算、觀察、比較、歸納得出“一個數(0除外)乘一個比1小的數,積就比該數小,相反,乘以一個比1大的數,積就比該數大”這一規(guī)律后,我繼續(xù)出示幾道算式:①3.6×12=10.2.②5.2×1.04=11.408、③0.85×0.23=0.3955。讓孩子判斷這些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很多孩子習慣性地拿起筆開始計算。這時,我引導孩子思考,是否有不列豎式計算,一眼就判斷出對錯的方法呢?有些孩子開始放下了筆,認真觀察算式中數字的特點來,終于,他們有了發(fā)現(xiàn):3.6大于1,與12相乘的積必定大于12,不可能是10.2;還有5.2×1.04=11.408也肯定是錯的,5.2的2倍才約等于10,這里乘1.04怎么會比2倍的結果還大呢;而0.85×0.23=0.3955一題中,8乘2得16,進位后最多只能是二十幾,不可能得出39這個數據,所以也是錯的。借助估算,孩子們既很快解決了問題,又充分體會到估算策略帶來的好處,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孩子的數感得到了發(fā)展。
四、加強變式,在問題解決中提升數感
對于學生而言,培養(yǎng)數感的主要途徑在于學習教學,學生通過應用數學解決問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出數感。通常情況下,一個類別的問題都有著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同樣的算式也能通過不同的算術流程來判別結果,因此,我們認為提升數感的關鍵就在于解決問題的方式。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為學生重復知識點,而是應該積極帶領學生探索新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充分理解知識點。在“變式教學”的支持下,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完善表象系統(tǒng)。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僅需要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感悟,還需要學生能夠在活動過程中獨立思考。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盡可能挖掘教材的價值和生活中的有用素材,為學生精心設計感悟、體驗、操作、推理、想象和反思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數感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學生的數感。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翰林小學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