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元芹
【摘要】掌握正確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文意。本文分析了解釋詞語的常見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詞語解釋;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在平時教學中發(fā)現,有的學生解釋詞語,他們雖然能夠抓住“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這一基本原則,但是在具體解釋時,還是會出現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或張冠李戴、言不及義等情況。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他們沒掌握詞語的結構和運用規(guī)律,缺乏解釋詞語的能力和技巧。下文就解釋詞語的幾種基本技法淺談本人粗陋的看法。
一、分析字形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根據這一特點,很多漢字都可通過字形推出字義。例如:
①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詩經·魏風》)
②屋窄似僧寮。(陸游《貧居》)
加點的兩個字是生僻字,從字形看,例①中的“杲”字,屬于會意字,“日”在“木”上,表示太陽已經升到樹頂上了,聯系“日出”可知“杲杲”為“明亮的樣子”。例②中的“寮”是上下結構的形聲字,“宀”表義,“尞”表聲,根據“尞”與房屋有關,可推知“寮”是“屋”義,再由“屋窄”可得出準確的解釋,“寮”為“小屋”。
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會意字和形聲字,尤其是形聲字。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我們掌握偏旁所表示的意義。如:“冖”“巾”與“覆蓋”有關,“宀”與“房屋”有關,“穴”與“洞”有關,“阝”(在右)同“邑”與“城邑”有關,“忄”與“心”有關,“月”(肉月旁)與“身體”有關,“頁”與“頭部”有關,“灬”與“火”有關,“廠”表示山崖,“廣”表示靠近山崖建屋等等。
二、分析結構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并列式的合成詞、短語或句子。例如:
①黑龍?zhí)栋。悴恢淌闪硕嗌贌o辜的生命。(《民間文學》)
②但這“殫精竭慮用苦功夫去認真創(chuàng)作”出來的學說,和我們只有常識的見解是很不一樣的。(魯迅《花邊文學·商賈的批評》)
③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吳筠《與朱元思書》)
例①中的“吞噬”是由兩個大致相同的語素組成的聯合式合成詞,由“吞”的意思可推知“噬”是“吃”的意思,“吞噬”即“吃掉”。例②中“殫精竭慮”是并列結構的短語,由“竭”可知“殫”義為“竭盡”,“殫精竭慮”形容“用盡心思”。例③是對句,由“叫”可知,“轉”通“囀”,即“叫”義。
三、分析語境法
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很多,怎樣才能確定一個恰當的義項呢?這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意分析。例如:
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村居》)
②她就把那三張布子貼肉揾在胸前,抱著吃奶的嬰孩似的靜靜地坐著,動也不敢動了。(茅盾《春蠶》)
“無賴”一詞多用作貶義,有“流氓賴皮”的意思。很明顯在例①中不含此義,根據《村居》所描寫的農家和睦有趣的勞動生活來看,“無賴”是指小兒沒有正事干。一個“喜”字也就告訴我們,“無賴”不是“賴皮”,而應該是“頑皮”。例②中的“揾”是個生僻字,根據傳統(tǒng)孵蠶卵的做法(這種方法不少青少年學生不知),或根據后面的“抱著吃奶的嬰孩似的”比喻,可推知“揾”是“按”“捂”的意思。
四、瞻前顧后法
運用這種方法可考慮兩種情況:一是詞語本身的一種特殊結構形式,二是一種特殊的用詞方法。
有一種詞語,它的結構形式較為特殊。這種詞語中,有一語素的前面或后面的修飾、限制、形容、補充、說明性的語素和這個語素意思相同或相近。例如:
白皚皚 區(qū)區(qū)小事 紅彤彤 煢煢孑立
虎視眈眈 戛戛其難 大名鼎鼎 岌岌可危
“皚皚”和“白”同義,“彤彤”和“紅”同義,由“視”可知“眈眈”為“注視”義,由“大”可知“鼎鼎”為“盛大”義,由“小”可知“區(qū)區(qū)”為“微小”義,由“孑”可知“煢煢”為“孤獨”義,由“難”可知“戛戛”為“困難”義,由“?!笨芍搬пА睘椤拔kU”義。根據疊音詞的解釋特點,以上疊音語素都可解釋為“……的樣子”。
另一種是特殊的用詞方法,有些詞在運用時,在這個詞的前面或后面往往有對這個詞語的直接或間接的解釋。例如:
①我們很多同志坐井觀天,孤陋寡聞,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②在這五回書中,行文方面,竭盡騰挪跌宕的能事,使讀者忽而憤怒,忽而破涕為笑,剛剛代林沖高興過,又馬上為他擔憂。(茅盾《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例①中的“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是對“孤陋寡聞”的直接解釋,是對“坐井觀天”的間接解釋。例②中的“忽而”“忽而”“剛剛”“又馬上”,已經表現出來了“變化曲折”的意思,也就是對“騰挪跌宕”的間接解釋。
五、聯想推斷法
有時遇到不會解釋的詞語,可考慮這個詞語在其他地方的用法,然后,聯系推斷,做出解釋。
如解釋“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中“區(qū)區(qū)”一詞,聯系常說的“區(qū)區(qū)小事”“區(qū)區(qū)之心”,就可以推知“區(qū)區(qū)”是“小”義。(“區(qū)區(qū)”還有它解,這里擇取相同的義項)
再如解釋“乃使人復茸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中的“制”,可聯系學過的知識,“其牙機巧制”(《張衡傳》)。“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等例中“制”的意義。很明顯,前幾例中當“制作”“制服”“控制”講的義項與此不符,而只有“增其舊制”中當“規(guī)模”“形式”講的義項才與此例相同,由此可以得到解釋。
以上介紹的五種技法,并不是孤立的。在解詞時不應拘泥于某一種方法,可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運用。當然,解釋詞語的技法也不只有這幾種,還可利用互文見義、成分分析等方法幫助解釋詞語。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