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華
當前教育改革和中學學業(yè)水平發(fā)生的新變化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提出嶄新要求,據此,筆者從“人本主義”理論中尋求答案,最終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依據,即在復習課教學中,既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其差異性,又注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結合實際探尋復習課教學的嶄新模式。本文旨在探討傳統(tǒng)物理復習教學中存在的諸多束縛學生發(fā)展的做法及產生原因。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業(yè)水平考試模式發(fā)生新的變化,這對目前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有兩點:一是教師的教學目標轉變?yōu)橹R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二是課堂教學從“教學”向“導學”轉變,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求知”轉變。可見,傳統(tǒng)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模式和單一的題海戰(zhàn)術無法適應上述新要求,因此,亟須分析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并提供有效的解決方略。
一、存在的弊端
目前,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模式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無視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差異,在課堂上聽講的學生仿佛工廠流水線上批量加工的元件,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
1.機械死板的題海訓練導致學生被動學習
在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中,有些教師要求學生在20—25分鐘內完成選擇題和填空題。如果學生的完成時間超過25分鐘,就說明他們做題的熟練程度不夠;如果學生的完成時間不足20分鐘,就說明學生審題不夠仔細,這有可能導致錯誤率的增高。但是,不同的試卷,題目的難易程度不同,而且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也存在差異,因此,機械死板的題海訓練必然導致訓練結果缺乏科學性,甚至使學生難以積極對待每次訓練。
2.元件加工式復習方式導致學生被動學習
在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中,存在兩種現象。其一,有些教師在講臺上高密度地授課,學生趴在課桌上毫不懈怠地做筆記。一節(jié)課下來,看似內容很多,其實,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并未完全掌握。其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問,卻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然后,教師就把應由學生回答的內容和盤托出。甚至教師為了提問而提問,以致忽略了提問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也許教師的本意是:既希望課堂教學內容更充實,又希望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所學知識。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基礎較差的學生覺得物理學科高深莫測,以致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基礎較好的學生感到課堂內容枯燥、乏味,以致失去主動探究和積極思考的熱情。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讓學生從“學會”知識向“會學”知識轉變,這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另外,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善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并給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的機會,以使他們認識物理規(guī)律,總結解題方法,從而體會物理學科獨特的魅力,最終,既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中體會成功。
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強加給學生各種束縛,把他們的時間和空間占滿,這樣,只會使學生被動學習。因此,教師要營造一個符合學生青春期心理特點的課堂,不把能學生當“元件”進行加工。實踐證明,探索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教學模式是每個物理教師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二、嶄新的探索
以美國學者羅杰斯為代表的心理學學派,提出“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個體自主發(fā)起的,并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提出四點內容:其一,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其二,在課程內容上,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其三,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選擇;其四,在學習方式上,主張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機會。
在教育教學中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實現”作為促進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最大驅動力,強調課堂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水平相結合,主張教學內容要把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內在經驗和情感體驗統(tǒng)一,從而不斷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最終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具體有兩點。
1.重視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
新時期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需要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并且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占較大比例,這樣,便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例如:當復習“電生磁和磁生電”(人教版九年級教材第二十章)這一內容時,學生總是把這兩部分知識混淆,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以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并使他們大膽設想(既然電能生磁,那么,磁是否能生電),同時引領他們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從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這樣,就能較好地解決學生在這部分學習內容中存在的問題,既強化學生的復習效果,又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還激發(fā)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如何做好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的復習一直是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感覺枯燥、無味,并錯誤地認為會背即可,從而忽視對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的理解。對此,教師應拿出可以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在復習“牛頓第一定律”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分兩步進行教學:其一,從物理學的歷史出發(fā),介紹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頓在物理學發(fā)展中的主要貢獻;其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并親手做實驗,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學生便能親身體會牛頓對伽利略、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的分析與推理,知曉牛頓第一定律形成的全過程,并對牛頓第一定律產生較為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中,學生應自主學習,并善于對物理實驗進行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勤于利用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最終獲取知識,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更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和實驗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是做好課堂復習的核心
新課程改革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因此,要做好物理復習課的改革,就應強化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以提高他們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大的合作學習自主性,以引導他們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是做好課堂復習的核心。具體而言,教師應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層次、紀律情況和性別特征等因素,然后將他們合理搭配,分成若干組,每組4至5人,并按照每節(jié)課的教學情況確定每個小組的組長。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既要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又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還要使每個學生的角色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轉換。
例如,在習題練習過程中,教師應認真為已完成規(guī)定題目的學生批改,并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解答他們的疑問。接下來,由一部分已較好地完成題目的學生擔任組長,他們將為自己同組的同學批改、講解,并統(tǒng)計本組學生的完成情況,從而為教師授課提供第一手資料,這樣,當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授課時,只須講解學生無法解答的部分習題和錯誤率較高的題目,于是,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小組管理。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作為初中物理教師,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踐行適應教學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也就是在復習課教學中,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授之以漁”,最終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yǎng),主動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戰(zhàn)。
(作者單位: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