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蕾 郭芳俠
摘要:初中生心理特征和物理學科特點之間的相互影響是造成物理課學習難度較大的一個原因。本文依據《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和建構主義理論,結合初中生心理特征,探討物理教學策略,以期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物理;心理特征;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8-0167-02
一、相關教育理論分析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總目標是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fā)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了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及興奮感;學習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地懷疑,養(yǎng)成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關心科學發(fā)展前沿,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建構主義又叫結構主義,源自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兒童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認知個體(兒童)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平衡。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huán)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髙和發(fā)展。[1]學生若要逐步達到新的平衡,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不能一味的向學生傳授知識,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聯(lián)系已知的事物,建構出新的知識,這樣才符合新課程目標。
然而在實際的物理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課程目標無法有效完成,學生的學習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建構主義學習。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老師對學生的心理特征不了解,以致盲目施教。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老師只有了解了現(xiàn)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采用合適的方法引導他們有效的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最后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將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談幾點物理教學策略。
二、結合初中生心理特征,探討物理教學策略
通過查閱書籍以及相關文獻,初中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好奇心強;好動、思維靈活;直覺感性思維為基礎,抽象理性思維逐漸發(fā)展;自我意識突出;有豐富的情感[2-4]。下面將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談幾點物理教學策略。
1.好奇心強——因勢利導,激發(fā)興趣。初中生的精力比較旺盛,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物理學科是一門基于實驗、源于生活且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一個小小的物理實驗或是生活中的一個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就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物理實驗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體驗探索科學的過程,將課堂與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在了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和興奮感,將學生這種新奇感轉化為持久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于一些有趣的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請學生用倒置的漏斗吹乒乓球,結果乒乓球不會掉下;準備一個大的水槽,讓兩只小船平行漂浮在水面上,請學生用注射器向兩船中間的水中注水以加快水的流速,兩船會向中央靠攏。接下來可以給學生播放飛機飛行的視頻,提問為什么飛機能在天空中飛?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這樣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現(xiàn)在網絡發(fā)展迅速,學生愛上網勝過看書,他們對網絡充滿好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偏好,開設網絡學習課程,讓他們在網上搜集學習資料,及時了解科學前沿,與時俱進,才能更新舊知識,創(chuàng)造新知識,這也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符。
2.好動、思維靈活——利用好動性,活躍思維,鼓勵大膽猜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進入初中,學生好動、思維靈活,有著強烈的活動欲望和求知欲,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嘗試。建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就是通過自己學習,聯(lián)系現(xiàn)有知識,創(chuàng)造新知識。要想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就得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總結。所以,這個時候,教師不應該為學生的多動和活躍而生氣,而應該結合他們的心理特征進行教學,設計探索性實驗,讓學生有好動的空間和機會,積極開展課外活動,適應學生的好動心理,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比如:在講杠桿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提前準備生活中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并通過對這些工具的使用,感受哪些杠桿省力,哪些杠桿費力,最后再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出杠桿平衡條件。同時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的、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3.直覺感性思維為基礎,抽象理性思維逐漸發(fā)展——突出直觀教學,以具體形象模型為基礎。根據認知發(fā)展心理學理論,人的思維遵循感性到理性、直觀到抽象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國中學生年齡一般在12~18歲之間,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思維特征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習興趣停留在事物或現(xiàn)象本身,而很少去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掌握概念和規(guī)律時,必須以具體形象的模型和經驗為基礎,并且需要他人(教師)的引導和鼓勵[3]。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突出直觀教學,在不違背科學性原則的情況下,盡量將嚴密、深奧的物理知識用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比如:在講“比熱容”的時候,學生對“比熱容”這個抽象概念很難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拿兩個底面積不同的容器出來,向兩容器中倒入相同量的水,發(fā)現(xiàn)不同容器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容器的底面積就相當于物質的比熱容,相同量的水就相當于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液面上升的高度就相當于物質溫度的變化量,通過這樣一種直觀的教學方式,就讓學生對“比熱容”的概念理解了。endprint
4.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把課堂交給學生。自我意識,即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態(tài)度。初中生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具體表現(xiàn)在他們開始對認識和評價自我產生濃厚興趣,希望能在生活中、課堂上擁有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并且有著強烈的好勝心。如果感覺到自我受到肯定,動力則會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干勁兒;反之,則會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慢慢地會形成孤僻的性格。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勝心,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競爭的方式來讓學生表現(xiàn),比如:可以搶答或者小組以競爭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并分析實驗結果,也可以通過競爭的方式來搜集課外資料、完成作業(yè)等。在學生闡述結束后,老師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有一個反饋,可以是一句表揚的話語或是一個肯定的眼神,這樣學生受到了肯定,學習的動力就會越來越大。
5.有豐富的情感——增進師生感情,幽默話語活躍課堂氣氛。中學生情感豐富但多變,極易因一些偶然刺激而影響情緒。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調控。教師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聲情并茂的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講解的內容變得有趣[2]。教師對學生也要體貼、關心,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上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鼓勵、表揚;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通過查漏補缺以及指導學習方法等形式熱情、耐心地給予幫助,從而使師生情感和諧、關系融洽[5]。師生感情一旦融洽,學生就會尊敬你,經常圍著你問問題,顯然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的氣氛有了、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努力、刻苦,學習成績就會不斷上升。
6.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控力——合理安排進度,培養(yǎng)科學學習方法。意志力是人自覺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去克服困難以達到目的的心理活動。有些學生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學習上一碰到困難往往會喪失信心,幾次測驗成績不好就會意志消沉、甚至放棄學習。相當一些中學生認為“物理知識太抽象,太難理解”。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細心揣摩教材,合理安排進度,本著先易后難、先感性后理性、先具體后抽象、盡可能地分散難點的原則,適當變動章節(jié)教學順序;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對部分章節(jié)可增加教學課時,從而使學生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同時教師在面對學生心態(tài)不穩(wěn)、情緒多變、意志力薄弱這些特征時,不應該責備他們,更多的是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向他們輸送科學的學習方法,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只有讓學生自己掌握了科學的學習的方法,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
三、結語
任何學科在教學上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都離不開對學生心理特征的了解,教師只有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使教學方案和措施盡可能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變得輕松、愉快、和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0-11.
[2]孟芳海.中學生心理特點與物理教學的關系[J].學周刊,2014,(7):41.
[3]高小童.基于中學生心理特征的物理教學探討[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2):152-153.
[4]成衛(wèi)平.初中生心理特征對物理教學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中學物理,2011,(20):6-7.
[5]孟麗宏.分析中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征,探討物理教學方法[J].太原科技,2003,(2):88-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