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截面研究的方法,采用Nation設計的Vocabulary Levels Test來測量產出性詞匯,考察英語專業(yè)學生產出性詞匯能力的發(fā)展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專業(yè)二語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并不平衡,其發(fā)展過程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迅速發(fā)展階段、過渡階段和維持階段。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 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141-03
一、研究背景
詞匯是語言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也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之一。隨著語言學的研究范式從結構語言學向認知語言學轉向,二語習得研究者們從偏重于語法習得研究轉向詞匯習得研究。曾經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備受冷落的詞匯習得成了研究的熱點,甚至可以說詞匯習得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二語詞匯習得研究中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怎樣才算學會了一個詞(What is meant by knowing a word)。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是詞匯能力的問題。詞匯能力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分類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詞匯習得研究基本遵循從不同維度對詞匯能力進行研究。Meara從整體描述的角度把詞匯能力分為詞匯量、詞匯組織和自動化三個維度。Read從測試的角度把詞匯能力分為詞匯廣度知識和詞匯深度知識兩個維度。Schmitt 和 McCarthy對此增加了接受性詞匯和產出性詞匯、詞匯實用的自動化和心理詞庫等三個維度。在聽、讀、看時所能理解的詞構成了一個學習者的接受性詞匯,或稱消極性詞匯。而在某種合適的語境下能夠達意地表述出來的詞匯則稱作是產出性詞匯,或稱主動詞匯。接受性詞匯和產出性詞匯這個二分甫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二語詞匯習得研究領域的極大關注。
既然二語學習者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掌握和運用目的語,二語產出性詞匯能力的研究必然成為二語詞匯習得的重要問題。有學者通過進行二語詞匯的豐富性研究發(fā)現(xiàn),產出性詞匯能力與作文語言質量呈高度相關,這也說明了產出性詞匯能力研究的重要性。另外,詞匯習得研究的焦點也正發(fā)生著由微觀到宏觀的轉移。微觀視角多關注具體詞匯的單個層面(如形態(tài)、語義、語用)的習得, 但隨著人們對詞匯能力認識的深入,這種微觀的詞匯能力研究范式由于其臼于結構語言學的局限性逐漸被研究者拋棄。詞匯習得研究者們轉而更傾向于從宏觀方面,即詞匯整體方面進行研究。正如在二語習得領域中介語被視作一種動態(tài)的連續(xù)體一樣,詞匯能力這一中介語在詞匯方面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動態(tài)的連續(xù)體。連續(xù)體的發(fā)端是接受性詞匯,終端是產出性詞匯。作為詞匯能力的最高端,產出性詞匯能力及其發(fā)展路徑很自然地成為了二語詞匯習得的重中之重。
關于產出性詞匯能力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詞匯知識廣度和詞匯知識深度進行研究。詞匯知識廣度可以從詞匯的豐富程度(分布情況)與詞匯的復雜程度(頻率情況)進行測量。而詞匯知識深度可以從詞匯的使用形式、使用位置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進行測量。Laufer以47名以色列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為受試,通過分析他們在入學時、入學14周和入學28周時的作文文本,發(fā)現(xiàn)受試中英語水平處于中下等的學生在產出性詞匯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由此,Laufer提出了“產出性詞匯閾值假設”,當學習者的二語水平到達這個閾值后,產出性詞匯能力的發(fā)展即放緩。在另外一個關于接受性詞匯、受控的產出性詞匯和自由性產出詞匯之間的關系研究中,Laufer用橫斷法考察了48名分屬兩個年級的高中生,發(fā)現(xiàn)接受性詞匯和受控的產出性詞匯進步顯著,但自由性產出詞匯發(fā)展存在高原現(xiàn)象。其他的國外學者如Lenko-Szymanska用基于語料庫的方法對波蘭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產出性詞匯知識深度發(fā)展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盧敏以橫向研究的方法探討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產出性詞匯廣度的發(fā)展特征。吳旭東、陳曉慶以及劉紹龍等則關注產出性詞匯深度的研究。
盡管對產出性詞匯能力的定義以及對其測量有不同的觀點,但普遍的觀點認為,產出性詞匯能力及其測量應至少涵蓋三個緯度:詞匯量、詞匯知識和詞匯運用。其中,詞匯運用離不開詞匯量和詞匯知識這兩個緯度。對于為數(shù)眾多的二語學習者來說,現(xiàn)有的研究對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特征的研究結果并不具有完全的說服力。有些問題還值得通過實證的途徑,采用不同的受試進行研究。本研究擬通過對上述的三個緯度的測量,試圖回答以下問題: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路徑如何?英語專業(yè)學生接受性詞匯和產出性詞匯之間的關系如何?英語專業(yè)學生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路徑特點對專業(yè)教學有何啟示?
二、研究方法
(一)受試。本次研究采用截面研究的方法考察英語專業(yè)學生產出性詞匯的發(fā)展過程。作為受試,欽州學院外國語學院的168名分屬四個年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被分為四組,每組42人,男女生比例為隨機。受試首先接受英語水平測試,試題是TEM4中的聽寫題,滿分為15分。四個年級受試的平均分分別為:2.5分、5.5分、7.5分和8.5分。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各年級受試的平均分之間有顯著差異(F=16.57,p<.05),這表明四組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具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可以代表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四個學習階段。
(二)測量工具。本次研究采用Nation設計的Vocabulary Levels Test來測量產出性詞匯。該測量工具涵蓋的指標有代表高頻詞的詞匯2000個和詞匯3000個、代表中頻詞的詞匯5000個,代表低頻詞的詞匯10000個,以及570個學術詞。
(三)研究步驟。本研究以課堂練習的形式對受試進行接受性詞匯、產出性詞匯和限時作文的測試。大一受試的測試結果可作為英語專業(yè)學生大學學習階段詞匯能力的初始水平。課堂內的接受性詞匯、產出性詞匯和限時作文測試均歷時30分鐘。受試被要求完成一篇130詞至150詞的題為“Will Computers Make us lonelier?”的作文。作文的要求和簡要提綱使用漢語,以避免受試借用當中的詞匯,從而造成統(tǒng)計誤差。另外,受試被鼓勵盡量發(fā)揮運用英語詞匯表達的能力。四個年級的受試的測試要求和標準相同。
對于接受性詞匯和產出性詞匯的測試,受試答對1題得1分。對于自由性產出詞匯的測試,本研究使用詞頻概貌軟件VocabProfile來統(tǒng)計每個作文文本的詞頻概貌(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LFP)。評估詞匯的豐富性時,考慮到受試的英語語言水平的實際情況,本研究設定詞匯2000、詞匯3000、詞匯5000為參數(shù),學術詞匯(academic words)與范圍外詞匯(off-list words)合并稱為復雜詞匯。為了保證統(tǒng)計的準確性,作文文本在輸入計算機統(tǒng)計軟件前刪去專有名詞和錯誤的詞匯。評估詞匯的流利性時,本研究借助計算機統(tǒng)計每個作文文本的詞匯數(shù)量。評估詞匯的多樣性時,借助語料庫檢索軟件WordSmith Tools 4.0,參照語料庫LOCNESS和詞匯量化統(tǒng)計分析軟件RANGE32,計算作文文本中出現(xiàn)的詞族(family),即主詞及其派生與屈折形式;形符(token),即所有詞匯的總次數(shù)和類符(type),即將重復次數(shù)排除后的實際總詞數(shù)。
三、結果
(一)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接受性詞匯和產出性詞匯的發(fā)展情況。表1為英語專業(yè)四個年級受試的接受性詞匯水平的分布狀況。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個年級在接受性詞匯水平發(fā)展的總體差異,發(fā)現(xiàn):四個年級受試的接受性詞匯能力水平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F=189.56,p<.001)。實驗結果表明,從二年級開始,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接受性詞匯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中高年級之間并未出現(xiàn)顯著的差異,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三年級和四年級在在詞匯3000個和詞匯5000個方面出現(xiàn)了倒退。與一年級相比其他三個年級受試的接受性詞匯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
表1 英語專業(yè)四個年級接受性詞匯能力發(fā)展數(shù)據表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2000 20.08 3.1 28.12 6.4 28.23 3.2 28.52 2.1
3000 9.07 5.2 28.37 5.6 28.26 3.3 27.56 3.4
5000 8.65 0.4 14.22 3.2 12.31 5.6 11.35 5.4
復雜詞 2.05 2.5 18.47 4.8 17.21 3.9 17.55 4.1
合計 39.85 11.2 89.18 20 86.01 16 84.98 15
表2為英語專業(yè)四個年級受試的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數(shù)據表。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個年級在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的總體差異,發(fā)現(xiàn):四個年級受試的產出性詞匯能力水平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差異(F=189.56,p<.001)。實驗結果表明,與一年級受試相比,其他三個年級受試的產出性詞匯能力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其發(fā)展到高年級時,并未隨著專業(yè)學習的時間同步,似乎已達到了瓶頸階段,這個結果與接受性詞匯能力發(fā)展情況一致。
表2 英語專業(yè)四個年級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數(shù)據表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2000 10.2 2.4 14.05 1.4 12.33 1.2 11.96 1.3
3000 5.20 1.3 6.15 1.2 7.05 2.79 7.21 2.53
5000 1.42 0.21 2.1 0.31 3.67 0.88 2.57 0.82
復雜詞 2.02 0.36 8.55 0.89 6.41 2.78 6.71 2.81
合計 18.84 4.27 30.85 3.8 29.46 7.65 28.45 7.46
綜合分析四個年級受試的接受性詞匯能力和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數(shù)據,發(fā)現(xiàn)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與接受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并不同步。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的速度明顯落后于接受性詞匯能力的發(fā)展。
(二)英語專業(yè)學生產出性詞匯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情況。本研究使用詞頻概貌軟件VocabProfile對英語專業(yè)四個年級作文文本中的詞頻概貌、多樣性和流利性進行分析。經過單因素方差統(tǒng)計,結果顯示,四個年級的受試在第一類1000詞、復雜詞和多樣性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這說明與低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相比,中高年級學生的產出性詞匯雖然在量方面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其復雜性與多樣性并未同步發(fā)展。具體見表3。
表3 英語專業(yè)四個年級學生產出性詞匯運用能力發(fā)展數(shù)據表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F值 P值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1000 93.06% .78 89% .47 90.6% .58 91.5 .75 .85 .23
復雜詞 6.51% .11 11% .37 9.6% .75 8.7% .15 .87 .22
多樣性 38.89 .13 46.46 13.9 47.36 16.9 46.2 24.2 .77 .33
流利性 125 24.5 279 33.5 270 46.3 285 53.4 79.3 .02
四、討論及教學啟示
從本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低年級、中高年級和高年級的英語專業(yè)二語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并不平衡。其發(fā)展過程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迅速發(fā)展階段、過渡階段和維持階段。在低年級階段,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增長。這說明了大強度和高頻率的專業(yè)教學是富有成效的。在此期間,學習者進行了聽、說、讀、寫、譯等多方位的練習和學習,詞匯能力得以有效促進。
在過渡與維持階段中,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并沒有隨著年級的提升而增長,反而在某些方面出現(xiàn)了倒退,這就是所謂的“詞匯習得高原”現(xiàn)象。這說明了當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的水平高度后,或者由于缺乏學習詞匯的動機,或者由于開設的課程著重于知識性的課程,而不是技能型的課程,輸入輸出的頻率大為降低,從而造成遺忘。這一現(xiàn)象應當引起專業(yè)教學方面的高度重視,進而調整和優(yōu)化相關課程設置,使得學習者產出性詞匯能力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
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整個英語專業(yè)學習過程中,學生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嚴重滯后于接受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在短期內,學習者的接受性詞匯量確實可以迅速的擴張,但其產出性詞匯能力的發(fā)展卻不與其同步,遇到了發(fā)展停滯甚至倒退的現(xiàn)象。因為從認知的角度分析,產出一個詞,或輸出一個詞,需要理解該詞的方方面面的特性和用法,需要從長期記憶中提取和恢復信息。在未經有強針對性的關注和加工的情況下,接受性詞匯確實難以向產出性詞匯轉變。在傳統(tǒng)的實際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接受性詞匯量的增長和閱讀的重要性得到了過多地強調而忽視了詞匯的輸出,即產出性詞匯能力的發(fā)展。另外,在測試的導向上,各類的考試過多地側重于接受性詞匯的考查,選擇題所占的權重過大。這造成了即使學生的接受性詞匯能力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他們往往傾向于用通過短時突擊、惡補詞匯量的方法。表面上,接受性詞匯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但其發(fā)展的根基是薄弱的,不足以支撐更高層次的、需要更多加工信息的產出性詞匯的進一步發(fā)展。
Swain曾指出,如果沒有外力的驅動,二語學習者學習達到某一特定水平后會出現(xiàn)停滯。本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一論斷。研究表明,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產出性一直徘徊在低水平,在復雜詞與詞匯多樣性這兩個指標上,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進步。傳統(tǒng)上,在寫作課中教師過于關注語法的正確性而造成學生害怕犯錯。而且,各類測試中對產出性詞匯能力的要求較低,這造成學習者寧愿采取“回避”的策略而不愿冒險使用學過的“新鮮”的詞匯或表達式。另外,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停滯可能源于缺乏語言學習和使用的氣氛或動機。針對這一情況,有些學者進行了諸如“寫長法”等“以寫促學”的英語教學改革,通過增加作文篇幅、少改語誤、肯定亮點等措施激發(fā)寫作的興趣,克服應試作文的弊端,使學生在產出性詞匯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改觀。
總之,鑒于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英語專業(yè)的教學必須科學優(yōu)化課程設置,提高對產出性詞匯能力的要求,確保在四年的專業(yè)學習中產出性詞匯能力培養(yǎng)不斷線,使得學習者的產出性詞匯能力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Meara, P. The dimension of lexical competence [M]. In Brown, G., 1996.
[2]Read, J. Vocabulary and testing [G]//In N. Schmitt & M. McCarthy (eds.),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303-320.
[3]Schmitt, N. & McCarthy (eds.).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84.
[4]鄧聯(lián)健.二語產出性詞匯能力發(fā)展研究綜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
[5]Laufer, B. The development of L2 lexis in the expression of advanced language learner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
[6]Laufer,B. 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 Same or different?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
[7]Lenko-Syzmanska, A. Lexical problem areas in the advanced learner corpus of written data [P]. Paper presented to the 2002 SLVA Colloquium,2002
[8]盧敏.產出性詞匯知識廣度的發(fā)展特征[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2)
[9]吳旭東,陳曉慶.中國英語學生課堂環(huán)境下詞匯能力的發(fā)展[J]. 現(xiàn)代外語,2000(4)
[10]劉紹龍.論二語詞匯深度習得及發(fā)展特征[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
[11]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In G. Cook & B. Seidelhof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 Oxford: Oxford Press,1995:125-144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A242);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研項目(LX2014447)
【作者簡介】李祖君(1976- ),男,廣西靈山人,欽州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二語習得。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