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翻轉課堂”的內涵與特點,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探討“翻轉課堂”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相融合的路徑,以拓寬思政課的教學思路,切實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翻轉課堂 高校思政課 教學改革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069-02
2015年1月19日,國辦中辦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全面深化課程建設綜合改革,編好教材,建好隊伍,抓好教學,切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庇纱丝梢?,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必須深化課程改革,將抓好教學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這就需要持續(x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注重思政課教學載體建設,不斷實現(xiàn)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嵌合,以彰顯高校思政課“教育信息化”的國家戰(zhàn)略要求。
2012年,一種以網絡為基本依托,針對大眾人群的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席卷全球,其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這就是“翻轉課堂”?!胺D課堂”的產生是互聯(lián)網與現(xiàn)實課堂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成果,將信息技術的即時性、在線性、互動性、共享性、反饋性等功能嵌入到課程教學中來,將原本的教學場域由封閉性向開放性轉變,讓學生能夠開展自主學習、泛在學習、互動學習、合作學習,成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诖?,探討將“翻轉課堂”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將“翻轉課堂”嵌入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踐當中來,無疑對增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與特點
“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師生角色、學習決定權、課堂時間等方面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資源不是基于印刷術的有紙化教材,而是基于信息技術的視頻流;知識信息獲取的最大化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基于項目任務而開展的協(xié)作學習、研究學習、互動學習,而學習知識信息的獲取,可以在課外通過視頻學習資源的觀看來習得。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角色已經實現(xiàn)從“知識灌輸者”向“教學組織者、問題答疑者”轉變,傳統(tǒng)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將不復存在。“翻轉課堂”這種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被譽為是課堂教學的革命,在師生角色、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呈現(xiàn)其鮮明的特點。
(一)師生角色的互換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堅持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教師是課堂的核心,開展一種“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處于知識被動接受者的地位?!胺D課堂”則不然,堅持以學生為本位,使思政課教學真正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從被動知識接受向主動知識研究轉變,成為課堂的“主角”。
(二)教學手段的豐富性。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教學,開始是“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形式,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思政課教學進入多媒體時代,開展以教師講授為主的PPT教學模式,但教學手段仍然略顯單一?!胺D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以視頻資源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體,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組討論學習、合作學習、在線學習,師生、生生之間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即時交流,實現(xiàn)了教學手段的豐富性。
(三)教學評價的及時性。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一本采用考試+社會實踐報告+平時成績的方式來進行,其中,考試在成績比例中的份額是最大的,但不能忽略的是,考試不能代表學生真正掌握了思政知識,“考試攻一攻,平時放輕松”的考試心態(tài)恰好說明了這一點?!胺D課堂”將信息技術嵌入考試評價當中來,將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的課堂表現(xiàn)、成果展示等以學生點贊、信息整合的方式記錄下來,并給予及時的評價,真正考查學生是否將知識內化。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分析
高校思政課作為傳播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渠道、主陣地,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將高校思政課建設為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必須做好兩個轉化,即教學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才能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厚實根基。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以“灌輸論”為理論指導,其理論根源與經典作家列寧對于工人社會民主主義意識確立的論述有關。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lián)主義的意識?!闭腔诖?,以“灌輸論”為基本教學手段的高校思政課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表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即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主線,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單向灌輸,確實對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問題的人文關懷,導致教學實效性不盡如人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互動性難以凸顯,僅是教師的“一言堂”,難以調動學生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氣氛沉悶。此外,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過分注重考試結果,而非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實踐鍛煉和精神養(yǎng)成。由此可見,以“灌輸論”為主體而缺少相應教學模式配套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手段在提升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道德水平以及辯證思維能力是不得法的。
當前,在信息快速變化、知識深入變革的時代場域下,大學生性格特征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意識強烈,表達欲望濃厚,思想開放活躍,信息素養(yǎng)極強。對此,在“以學生為主體”教育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有必要建構一種切合大學生性格特點以及與時代發(fā)展相貼近的教學模式。新教學模式的構建不是拋棄“灌輸論”,而是解決“如何更好地灌輸,如何更優(yōu)地實現(xiàn)灌輸效果”的基本問題,更加凸顯無意識性、隱蔽性和滲透性,實現(xiàn)“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考慮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融合,搭建大學生樂看、樂學、樂思、樂言的思政課教學平臺,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參與、師生互動、信息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才能引導大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目標。
三、“翻轉課堂”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相融合的路徑探索
要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必須走“翻轉課堂”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相融合的路徑,搭建新的教學平臺,形成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圍繞教材,制作教學資源;圍繞問題,強化師生對話;圍繞對話,完善教學評價等等方式,使高校思政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
(一)圍繞教材,制作教學資源?!胺D課堂”教學的實施,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基礎和前提。教學資源的制作,必須從質量和效果上著眼,以適應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為關鍵,打造精品化教學資源。對此,必須緊扣教材,注重對思政課教材進行理論梳理,彰顯邏輯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提煉關鍵知識點,探索用“碎片化”的知識點來串聯(lián)成富于理論性和邏輯性的知識圖譜,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同時,教學資源制作的時長要考慮每堂課課時長度和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以少于15分鐘為宜,實現(xiàn)教學資源制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助于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二)圍繞問題,強化師生對話。高校思政課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必須凸顯問題意識,發(fā)揮“翻轉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呈現(xiàn)“真理越辯越明”的教學效果,才能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眾的功能。對此,需要教師在“翻轉課堂”中以問題提出為邏輯起點,圍繞問題設置師生互動交流情境,實施課堂辯論和討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實踐鍛煉,并在“辯”的過程中不是達成理論內化,引發(fā)學生對于人生、道德、社會的積極思考。同時,教師在互動交流中及時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觀點矯正,有利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圍繞對話,完善評價體系。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手段應順勢而為,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鍛煉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不僅僅注重考試結果的考核,更應重視教學過程的考核。對此,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對個人的評價和對團隊的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之間的良好結合。要關注學生在互動對話中的表現(xiàn),堅持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對話質量提高的原則,積極探索更能體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方式,才能真正實現(xiàn)促進大學生思想品德全面發(fā)展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華.大學生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 2014(6)
[2]劉震,曹澤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實踐與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8)
[3]林江梅.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
[4]徐華偉.試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S1)
[5]朱磊.逆序創(chuàng)新: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
【作者簡介】黃澤楷(1982- ),男,桂林理工大學經管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