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海平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提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一種教學藝術,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
開展省“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學生成長的“問題導學”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活動已經(jīng)快兩年了,我在實踐中對探索有效提問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課題研究的效果,感觸頗多,歸納出從不同角度實施有效課堂提問的一般策略.
一、圍繞課堂主題,使課堂提問富有層次性、邏輯性
每堂課都有一個主題,課堂提問必須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緊扣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成有層次、有節(jié)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前后銜接、相互呼應的問題,誘使學生一步步地深入.
二、調(diào)控課堂提問的頻度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設計思考量適度的問題,注重提問的質(zhì)量和效率.這樣的提問,才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
三、設計能啟發(fā)和激勵學生思維的課堂提問
教師要根據(jù)物理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課堂教學的階段性,善于不失時機地安排提問.要抓住知識的疑難點發(fā)問,以便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要抓住知識的模糊點提問、點撥,幫助學生將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學的認識轉化為更全面、更辯證的認知結構.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要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問有所思、思有所得.
四、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
教師要選擇提問的時機,啟于憤悱之際,問于矛盾之時.一方面,必須在遵循知識形成規(guī)律時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方能顯出其應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比如,有些教師上課時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起立回答,沒有給學生合理的思考時間,這會使學生(甚至優(yōu)秀生)在緊張中大失水準.有經(jīng)驗的教師常在提問后的停頓期間,環(huán)顧全班,認真觀察學生的一些非語言的暗示,了解學生對問題的反應.當學生對問題不能正確回答時,提示與探詢是必要手段.教師要運用探詢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思考,運用追問、解釋等方法幫助學生回答,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
五、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
課堂提問不能太易或太難.一方面,從問題本身的難易程度來講,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使學生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因此,經(jīng)驗豐富教師的提問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后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這些教師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知識”與“最近發(fā)展知識”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物理思想、價值觀念、良好的學習方式等的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高,并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fā)展知識”化歸為新的“已知知識”.另外,從學生實際知識水平特點來講,教師把握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時必須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設計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選擇一個“最佳的智能培養(yǎng)高度”進行設問,把回答提問的機會留給每一個學生,提問一個人或幾個人,受益大多數(shù)人乃至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六、課堂提問要預設與生成相結合,提高課堂提問的針對性
課堂教學始終要圍繞學生認知的客觀發(fā)展一步步推進,課堂提問預設的再完美,也只是教師的預設而已,正所謂計劃不如變化,學生的思維是廣闊的、多角度的和發(fā)散性的.學生認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隨機的.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圍繞自己預設的一系列問題推進課堂,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以學生的認知實際水平和思維特點為主線,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靈活應變,調(diào)整課堂提問,擴大戰(zhàn)果,真正體現(xiàn)課堂提問藝術般的效果.
總之,課堂提問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興趣和刨根究底的熱情總是與其期望心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一旦產(chǎn)生了某種期望,就會對與之相關的問題發(fā)生興趣,才能表現(xiàn)出強烈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緊緊抓住學生求知心理進行設疑、導疑和釋疑.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真正發(fā)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促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