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雄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268-02
一、我解讀
2014年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文章寥寥幾筆,用短短一百六十多個字,追憶了作者張岱當年在西湖乘舟賞雪的經歷,把湖心亭夜間雪景寫得氣象蒼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景情相生,言簡意深。
張岱說過:“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闭沁@份癡,在茫茫的一片雪景之中,兩位他鄉(xiāng)游子相遇了,雖然僅僅是相遇,而后彼此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但是在那寒冷的冬夜帶來了一絲溫暖和一份驚喜。臨別之際,張岱和金陵客的問答顯得非常有意思,“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張岱問的是對方的姓名,對方的回答卻是籍貫,還強調是客居杭州。兩句簡單的回答,一句“是金陵人”,答非所問;一句“客此”,多此一舉。而這種“錯位”的甚至說得上是可笑的問答,恰恰可以成為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
奇遇知音,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臨別之際,問對方姓氏更是人之常情,對方不愿說自己的姓氏也就罷了,為何要回答“是金陵人,客此”。顯然,對方要強調是“客”的身份,不是杭州人,只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名字就顯得不重要了。但“金陵”“客此”兩個詞卻在張岱的心里掀起巨大的波瀾,以至于多年后,張岱回首往事,寫《陶庵夢憶》時還清晰地在文章中記錄“是金陵人,客此”這一信息。個中緣由,和張岱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字宗子,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吧贋榧w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保ǔ鲎浴蹲詾槟怪俱憽罚┛芍^紈绔子弟的豪奢享樂習氣和晚明名士文人縱欲玩世的頹放作風兼而有之。同時,張岱博洽多通,經史子集,無不該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獵。
張岱見證了明朝無限的美、無限的繁華、無限的精致復雜,也見證了緩緩降臨的浩大的宿命。年屆知命,張岱經歷了天地巨變:滿清入主,社稷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敗。他坦言自己“學節(jié)義不成”(《自為墓志銘》),“忠臣邪,怕痛。”(《自題小像》)只能“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自為墓志銘》)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親自舂米擔糞。今昔生活對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于是他“沉醉方醒,惡夢始覺”(《蝶庵題像》)再憶夢尋夢,撰成《二夢》,“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保ā蹲詾槟怪俱憽罚?/p>
所以,當張岱聽到“是金陵人,客此”時,內心不禁回想起“故都金陵的明朝”,想起自己“客”的身份,因為張岱就是“客居”清朝的明朝人。西湖的雪夜,故明的繁盛,往昔的雅韻,對于張岱來說都是一場“夢”?!皦簟崩锊恢硎强?,張岱是“夢”在西湖、“夢”在往昔,“夢”在明朝。
借助這種“答非所問”的錯位問答,我們在授課時可以順勢導入對作者的生平簡介,讓學生真正懂得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獨特的內心體驗,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經歷和創(chuàng)作過程,讓學生真正把握住作品的內蘊和精髓。
二、我設計
教學目標:
1、閱讀、理解全文,掌握重點實詞;
2、誦讀、研討,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點:1、雪后奇景的賞析;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情感及作者精神世界。
教學過程:
(1)導入: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子湖畔,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在這里駐足欣賞,也留下了不少歌詠西湖美景的詩詞。同學們,你們能背出多少有關西湖的詩句? (學生回答學過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師:是啊,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墒牵绻髡叩男闹泻黄?,他筆下的西湖又會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預習檢測:1、給下列紅字注音: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霧凇沆碭 (hàng dàng) 一芥 (jiè)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強(qiǎng)飲
2、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1)人鳥聲俱絕:絕,消失。
(2)是日:是,這。
(3)更定:指晚上八點左右。
(4)余拏一小舟:拏,撐,劃。
(5)擁毳衣爐火: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6)霧凇沆碭:冰花一片彌漫。霧?。核畾饽傻谋āc齑X:白氣彌漫的樣子。
(7)上下一白:一,全,都。
(8)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9)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10)客此:在此地客居。
(11)莫說相公癡:癡,癡迷。
三、朗讀感知
1、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二讀課文。要求:讀出節(jié)奏。
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jié)奏。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③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3、三讀課文。要求:讀出情感。教師配樂范讀。
4、再讀課文。一生配樂誦讀。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疏通文意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學生借助課下注釋試著翻譯全文。
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下文注釋,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在小組中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推舉一個中心發(fā)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討論解決。
2、當堂檢測(解釋加粗字,并翻譯全句。以“開火車”的形式,每生一句,翻譯全文)。
五、合作探究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張岱,你會用哪個字?從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1)1、明確1:“癡”字。癡迷于西湖雪景。
(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2、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學生再朗讀體味)。
3、“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yōu)美嗎?
(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鞍酌琛痹侵袊嫷囊环N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2)明確2:“獨”字。清高孤傲、孤獨傷感。
作者有舟子隨同前往,為何還說是獨往湖心亭?
(“獨”不是獨自一人之意,它寫出了張岱與眾不同的心態(tài)和情趣,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進不了張岱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這可以從“喃喃”一語中看出。這個“獨”字反映出張岱清高孤傲的特點。)
師補充:“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個“獨”字讓我們看到張岱的特立獨行、獨具慧眼和獨特情趣。這個“獨”字何嘗不是表達了明亡后作者內心深處漂泊無根的孤獨、茫然無奈的傷感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3)明確3:“客”字。他是生活在清朝的明朝人。
老師發(fā)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這個句子?
(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xiāng)遇知音,夢里不知身是客,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教師順勢導入對張岱的介紹。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號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專心從事著述?!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魧ぁ芳磳懹谒魍鋈肷揭院?,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値в械陌С?,書中凡寫游記之作,大多標上明朝紀年(崇禎),以示不忘故國。張岱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他是生活在清朝的明朝人。)
(4)明確4:“夢”字。“夢”在西湖、“夢”在往昔,“夢”在明朝。為什么明亡后不仕,還歸隱山中?兩部著作(《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為何都用上一個“夢”字?(師補充:西湖的雪夜,故明的繁盛,往昔的雅韻,在巨變的清初只留下清冷的背影,讓他在回首中咀嚼回味。
(5)張岱是“夢”在西湖、“夢”在往昔,“夢”在明朝。我們追隨張岱的筆觸追尋那個夢時,不僅能感受到夢的迷離和朦朧、喜悅和愜意,更能感受到他寫完末句,回歸現實,夢醒時分的那種沉重蒼涼的失落。)
六、熟讀成誦。
配樂背誦,讀出情味。
七、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明確:《湖心亭看雪》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八、小結:
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經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逗耐た囱芬欢ㄟ€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九、作業(yè)布置:
1、背誦課文。
2、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板書:
湖心亭看雪
《陶庵夢憶》
超凡脫俗 清高孤傲
“癡”人說“夢”
淡淡愁緒 思戀故國
白描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