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 潔(上海市嘉定實驗小學校長)
我演講的主題是當數字化遇上創(chuàng)課。我們學校是一個BYOD的學校,讓每一個學生能夠使用自帶設備,進入“互聯(lián)網+”教育的時代,開展個性化學習。
我想問各位,如果現在要求大家,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使用手機,而且只能看幾個特定的人發(fā)給大家的特定內容,看的時候屏幕被鎖定,還不能隨意翻頁,你的感受會怎樣?很難過吧。
大家會覺得這樣的控制和限定不是我們互聯(lián)網這個時代的特征,那么它也一定不是我們“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的教育特征。
我的第一個觀點是:常態(tài)化學習而非常態(tài)化教學。
近年來由于學校采取BYOD的模式,我的校長工作也發(fā)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布置、檢查轉為更多引導、數據解讀、評估,以及持續(xù)改進。先來看第一組數據。
第一組是創(chuàng)造課程與課程點擊量的數據,教師和學生共創(chuàng)課2324節(jié),每日平均增加448個,其中教師創(chuàng)造課程與學生創(chuàng)造課程的比例為1∶27,也就是說教師創(chuàng)造1個,學生創(chuàng)造27個。這里還不包括學生的自由創(chuàng)作。
這些數據是6月24日到11月17日的,其中不含暑假,包含節(jié)假日。這期間累計被點擊15.1萬次,根據復制創(chuàng)課行為的數據分析,我們知道,教師互相協(xié)作,利用系統(tǒng)資源開放性的學習能力還需要加強。
紅色的部分,代表的是我們要關注的,白色部分是健康的,綠色部分是非常健康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各個年級的創(chuàng)課數據。
一年級創(chuàng)課總數:4212
二年級創(chuàng)課總數:9289
三年級創(chuàng)課總數:5401
四年級創(chuàng)課總數:4254
數據反映我們4個年級的常態(tài)化學習的應用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一年級、二年級、四年級和三年級。其中一年級和四年級的教師平均制作創(chuàng)課最多;一年級利用練習組工具的程度最高;一二年級的師生交互最活躍;二年級的學生制作創(chuàng)課最多;三年級布置挑戰(zhàn)數最少。
上圖是班級的學生數據,藍色部分是創(chuàng)課的總數,紅色部分是班級的討論總數,綠色是班級圈子發(fā)布的主題總數,每個年級的絕大部分班級是語、數、英三門學科共同推進,1(6)班是兩個月以后開始轉為數字化學習的,所以數據比較低。
學生自發(fā)創(chuàng)課約占35%,還有65%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創(chuàng)課,學生創(chuàng)課累計被點擊317558次,而且79%的學生能夠使用針對知識點的動態(tài)訓練來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提升。累計訓練143298起,學生累計發(fā)送評論數58432次。
在這樣的常態(tài)化學習下,每個教師和每個學生的個人空間是不一樣的。
這個是王珈琦同學的空間,她把每日的作業(yè)儲存在空間里,作業(yè)包括閱讀作業(yè)、英語作業(yè)、數學作業(yè)等。她有自己專屬的閱讀方式,并和別人做閱讀分享。
這位同學的個人空間就是以內容主題來歸類的,其中一個標簽是作業(yè)管理,每天可以用作業(yè)通軟件來管理自己的作業(yè)。發(fā)布給老師后,老師可以看到一個班級所有孩子平均完成作業(yè)的時間以及他們完成作業(yè)的專注度。
每一個創(chuàng)課都可以加入語音或文本,還可以插入網頁。比如可以加入他自己動手做的關于數學知識“單位”的演示。BYOD,讓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空間。
打開教師的空間,每個空間也都是不同的。語文許燕老師,她的空間有作業(yè)管理、閱讀專輯、佳文共賞、我快樂我分享等13個專輯;另外一位語文老師張琛暉,空間有古詩誦讀、閱讀策略、寫作策略、學生活動、健康生活、網絡資源等13個專輯。
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每個孩子和教師都可以做到。個人的空間是由自己專屬的學習方式來決定的。
上述的那組數據和師生的空間到底能夠給我們的評價帶來什么啟示呢?
圖一是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主要是由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和學習深度來綜合評價的,提示我們補短,補什么短。
圖一
圖二是認知過程中的興趣傾向,提示我們揚什么長,怎么樣揚長。
圖二
圖三是對孩子未來能力的關注與評估,六大核心技能是從2012年OECD發(fā)布的21世紀十大核心能力精簡而來。每一個能力的評價都源于日常過程中適時采集的數據而進行的綜合評價。
圖三
通過上述的數據以及學生和教師的空間演示,我們可以感受到在“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我們要走出單一,從教的角度出發(fā)打破一味強調常態(tài)化教學的瓶頸,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常態(tài)化學習。我們要重新定義學習,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我們的孩子從有限的教學時段走向無邊界的知識結構。
我的第二個觀點是: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教學轉型。
我們來看一個學生的學習流程。我們以《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前設計制作微課,學生課前看微課,嘗試達成知識與目標的技能,最后通過練習來判斷自己目標的達成度。
第二個流程是產生數據,一類是班級群體的數據,一類是個體的數據。學生在課前看完微課以后,老師查看全班的數據,可以看到每一題的正確率情況,也可以看到每一題用時的具體情況,正確的有哪些同學,錯誤的選項是什么等等。
如果題目的正確率相對比較低,用時比較長,就可以作為第二天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老師也可以查看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班級的平均水平做對比,也就是說學生做完練習以后,就知道自己每一題的用時、正確率和全班平均用時、正確率是怎樣的關系。
通過這樣的一組數據解讀,老師在課堂內就方便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在實踐中感受到物體的面積,同時通過第一次的達標測試來檢測學生的達標情況。測試的數據即時呈現,精準有效,同時數據也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學會自我認知、自我調適以及自我發(fā)展。
絕大部分的學生達標以后,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幾何畫板軟件來解決問題。
最后是學習評價。在學習中,學生需要學會自我評價。還是以“面積”這個知識點為例,對面積的含義、數方格、平方厘米的概念等知識和能力項目各自設計出具體的評價標準,然后讓學生自我評價。
這是一張反映教與學流程再造的圖。
藍色部分的數據產生于校外,黃色部分的產生于校內。很顯然,教師的教已經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發(fā)生于非正式學習的時段。這里我想跟大家討論的是,所謂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數字化學習,難道是課前也要用設備,課中也要用設備,課后也要用設備嗎?我認為不是。我覺得課前、中、后是一種貫通,媒介就是數據和師生的互動。因此課內大可不必糾結常態(tài)化的教學是否一定要用設備,可以充分地面對面講授、交流討論?;趯W生學習的數據會引導教師做教學流程的變革。
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學生就成為風景,教師成了場景。正如我們的本次盛會一樣,在新校長雜志帶給我們這樣的一個學習場景的過程中,不管你是在主會場,還是在賓館的房間里,或者你在國內的某個地方,或者是在全球的某個地方,都可以因為數據的貫通,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參與我們這一次的學習盛會。
因此,我覺得李斌先生和他的團隊,讓我們成為風景,他們成了背景,到了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充滿熱情地坐在會場里。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教學當中課堂面對面的需求。
接下來講語文學科,如何打通閱讀與表達。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打通了閱讀與表達,把作業(yè)分成長時作業(yè)、即時作業(yè)和階段作業(yè),共同推選學習組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所有的評價都是在組內完成的。長時作業(yè),也就是主題閱讀,教師推薦書目,孩子自由閱讀,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但是依據課標,我們會給孩子一個比較格式化的表達的流程,比如說你要說今天我看了一本什么書,大概看了多少時間,看了多少頁,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二年級的學生要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告訴別人,一個小演講,兩分鐘。到現在為止,四年級是5分鐘,到5年級,按照課標要求是10分鐘,有中心,有感染力。
即時作業(yè),比如說第7課,老師就布置了閃光卡片,讓孩子用欣賞的眼光看周圍的同伴,根據圖片的故事寫下四人小組每個人的優(yōu)點,包括自己,也可以一起來說一說四個人的優(yōu)點。
階段作業(yè),比如說做一個自述或講一個獨特的故事,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每個單元,孩子們梳理分享以后做智慧分享單,做成創(chuàng)課和大家分享。
接下來是最近在做的,在孩子們自由表達的基礎上,我們針對不同年級,根據課標提供打通閱讀與表達的模板,供孩子們選擇使用,幫助他們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比如說四個有趣的情節(jié),你可以說最喜歡的部分,最喜歡的人物,包括可以記錄故事,也可以畫一畫,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別人。
通過上述兩個數學和語文的例子,我想說的是,我們如何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促進教師教學的轉變。數學學科是基于關系的課堂,重在識別不一樣的學生,他的學習角色,他的學習優(yōu)勢,以及他問題背后的原因,需要教師從數據出發(fā),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給予每一個學生最適切的學習支持,讓學習得以真正的發(fā)生。
語文學科就要更加關注每個學生是如何來建構知識的,他的學習方法是什么。我們教師最終是要幫助學生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
最后我想說,在我們了解學生,重新定義學習,了解教師,重新定義課堂以后,我們學校和學校的領導者又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我們學校比較成功的就是抓住了一點,BYOD,第一入口。管理者和教師看到的是數字化的校園,學生看到的永遠是他手里的終端,所以我覺得第一入口就是BYOD。
三年來,BYOD貫通了課堂內外,貫通的不僅是時空,不僅是知識與內容,更多貫通的是過程方法、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形成了開放、互動、共享、有效的大課堂觀。
學校通過與專業(yè)公司合作,對開展課堂創(chuàng)新的兩個班級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估的研究。通過與常模庫中的量化數據與客觀分析的橫向比較與縱向跟蹤,反映出課堂創(chuàng)新實踐的成效和對于學生學習生活質量的影響。
我們對每一個數字化學習的學生和非數字化學習的學生進行了三個領域九個緯度的評估,可以看出三個領域都發(fā)展得非常好,其中認知、語言領域的發(fā)展有顯著的差異。
作為學校的信息化領導者,不是簡單的拿著iPad在這里秀一秀技能,更多的是要思考學校教育要給學生奠定什么學習基礎,不僅僅是他的學業(yè)成績的提升,更重要的基礎還在于提升持久學習的熱情,以及尋求學習中的主動性和自我控制之間的均衡,讓他們敢于發(fā)現問題,敢于表達自己,在探索中建立自己對問題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創(chuàng)造專屬自己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