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新
摘要:特殊生是每個班級都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如何使這些學生自信地學習,需要教師做好充足的工作。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作了簡單介紹。
關鍵詞:愛心 特殊生 自信 有效學習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怎樣讓特殊學生插上自信的翅膀,讓他們自信地學習,自信地生活?根據(jù)多年的工作體會,我認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足工夫。
一、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
小玲是我們班的一個女生,自幼失去了爸爸,媽媽也隨之改嫁,她和70多歲的奶奶生活在一起,這個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性格孤僻,說謊連篇,沒做家庭作業(yè),謊稱是身體不好;拿錢給同學買小禮品,說錢是大娘給的等等。在轉化小玲的過程中,我給她傾注了更多的愛心,平時與她拉拉家常,例如,奶奶身體好不好?近段時間家里吃些什么菜?昨晚回家作業(yè)做到什么時候等等,平時送她一些文具之類的,有時還遞上幾顆糖給她吃,以此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發(fā)展師生間心理上的“相知”關系,建立師生間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礎。這學期在為失學兒童的捐款中,她捐了20元,但考慮到她家生活實在困難,我把捐上去的錢退還給了她奶奶。這個孩子身上的許多變化,帶給我興奮與思考。作為教師,我們要善待他們,把師愛偏向他們。使他們對我們產生親切感、信任感,愿意與我們心靈交流。
二、讓特殊學生參與管理班級
特殊學生一般在學習上和品行上存在著較多的不足,但有的擅長體育、勞動等。上一屆畢業(yè)班學生李同學在一次期末考試中語數(shù)兩科的知識抽查,六大板塊只有一個合格,其余都為待合格,但跑步很有特長,我讓他參加了校運會中的800米長跑,為班級爭得了第一名,這是鼓勵他自信心的好時機,為此,我們專門搞了一個班活動——“我們?yōu)槟泸湴痢?。學生紛紛用歌聲、掌聲、笑聲表達對他的慶賀,有許多同學還送去一句句心里話,這時的他已感動得熱淚盈眶,激動地說:“謝謝大家,我還會努力的。”
課外活動之前,教師和學生先請這些學生當一回“毛遂”,向同學們自薦:我具有xx能力,我可以擔任活動中的xx責任。在“跳繩比賽”中,給大家做裁判;在“擲實心球”的活動中,我更是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閃光點,我發(fā)現(xiàn)李某的實心球投得特別遠,投球的姿勢也很正確,于是讓他給大家做示范動作,并安排投實心球成績差或姿勢不正確的同學跟他一塊兒學習,效果不錯。
讓特殊學生參與管理班級的陣地,根據(jù)他們平時的品質表現(xiàn),大膽讓他們參與班級的管理,負責一定的崗位,如“車輛管理”“廢品回收”“檢查衛(wèi)生”等等。讓他們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樹立“我能行”的信念。再說我班的呂xx同學,我剛接受這個班時,發(fā)現(xiàn)他雖然不愛學習,行為習慣極差,但他特別愿意為教師、為班級做事,上學期,學校大隊部要求各班回收牛奶盒,呂xx主動把每天學生拿來的牛奶盒以小組為單位登記的任務承擔了下來,一捆一捆地縛好,還經常把帶有牛奶殘渣清洗干凈,每周五再作好統(tǒng)計,公布各小組數(shù)量,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三、在作業(yè)中采取“不公平”政策
特殊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言和參與討論的機會很少,部分教師為了使教學進程更加“順利”,習慣于讓所謂的好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他們會錯誤地認為課堂討論只是優(yōu)等生的事,與自己是無關的,時間長了,他們也就不愿意參與討論問答,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另搞一些“地下活動”,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我采取傾向政策,給他們比其他學生更多的機會。再次是作業(yè)中的“不公平”,在布置作業(yè)的時間上“不公平”,使他們可以用比其他學生多一點的時間完成作業(yè)。在內容上,教師的作業(yè)設計要體現(xiàn)層次性。針對記憶力差、遺忘較快的特點,采取提高練習頻率,降低練習難度和數(shù)量的方式來加強新知識的鞏固,讓他們“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實現(xiàn)練習目的,練有成效。對作業(yè)質量的要求,只要他們的作業(yè)基本能體現(xiàn)出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就行了。
特殊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差,當前的學不好,過去的沒學會,這是他們沒能力和其他學生公平競爭的主要原因,有傾向性的“不公平”競爭只是無奈的暫時之舉,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法,要徹底解決他們的落后狀況,必須讓他們得到比其他學生更多的課外輔導。在課外時間面批或留下輔導,對知識掌握較差的成立幫學小組,讓這些特殊學生找自己喜歡的優(yōu)秀學生組合在同一小組,利用課余更多的時間一起學習,討論問題,做練習題。設立學習進步獎,對學習成績進步明顯的學生及時給予獎勵“免作業(yè)券”。
但是有一些特殊學生完成作業(yè)不自覺,特別是家庭作業(yè),家長監(jiān)督力度不夠,這些學生的家長要么工作很忙,要么不管,放任自由;要么家長外出做生意,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我班的小軍同學就是一位留守兒童,他學習基礎差,又不夠自覺,家庭作業(yè)幾乎不能按時完成,但他奶奶無能為力,這學期,我讓他奶奶傍晚遲一點來接,傍晚在教室里完成一部分,他奶奶非常感激,話語里總是感激了再感激。
四、慢慢走進學生的心靈
前兩年班里有個叫小明的同學,了解到小明的爸爸教育孩子只用暴力手段,媽媽從來不管孩子的學習,在溝通過程中,我把家長當作是自己的朋友,放下教師的架子,經常性地利用校訊通、《家校聯(lián)系手冊》、電話等多種信息工具與家長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特殊的時候,把家長請來學校進行面談。針對小明任性、行為習慣差的毛病,有時我利用“小組競賽”,持之以恒地對他的無理要求和不良行為予以嚴拒和批評,加強他的自控力。
上述這些案例給我的啟示是:沒有無緣無故就變得特殊的學生,每個特殊學生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在遇到特殊的學生時,我們應該耐心地了解情況,運用恰當?shù)姆椒?,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受關愛,從而筑起師生“心靈交互”的橋梁,方能實施“有效教育”。魏書生曾說過:“走入學生的心靈中去,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廣闊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我都會在那得到答案?!弊鳛檎Z文教師,我們越來越覺得現(xiàn)在學生的心思很難猜透,學生越來越不喜歡和語文教師真心地進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更加需要用真誠和愛心打動學生,走進學生的心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這些特殊學生健康、自信地成長。只要有愛心、熱心、恒心和責任心,以“心”換“心”,這些心靈受到過創(chuàng)傷的小鳥也能帶上自信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并越飛越高!我們語文教師今天辛勤地付出,就會換來明天的桃李芬芳。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