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清
摘要:面對當前問題叢生的中國家庭教育現(xiàn)狀,從家長、子女及親子系統(tǒng)三方面入手進行原因分析。指出家長角色認知不足,定位失當,缺乏自我修煉意識,缺乏科學理性分析,缺乏內外一致言傳身教示范,是導致家庭教育低效能的主要原因。初中生自身習慣養(yǎng)成不當及青春期的身心激變引發(fā)的矛盾現(xiàn)狀影響親子關系造成低效能是內在原因。而親子系統(tǒng)對于成功的過度關注、以偏概全,導致了家庭教育方向失當、價值失調是不可忽視的原因;與此相反,親子系統(tǒng)過度放松、順其自然,導致家庭教育缺位、釀成社會問題是尤其可悲的原因。
關鍵詞:家庭教育;角色認知;青春期;效能;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2-0079-02
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元也像企業(yè)實體一樣需要經(jīng)營與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管理效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概念。通俗而言,管理效能(Management Effectiveness)就是指管理部門在實現(xiàn)管理目標所顯示的能力和所獲得的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的綜合反映。效能、效率、效果、效益四者之間既互相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整體呈現(xiàn)傳導與遞進的正相關狀態(tài)。具體到家庭教育范疇,很多家長反映在子女教育上期待與現(xiàn)實落差太大:期待任務完成多、完成速度快、檢驗效果好、投入資源省,而現(xiàn)實面對的結果往往是少、慢、差、費;想要的是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孩子,得到的卻是“連學習都學不明白、啥也不是(很多家長傷心語)”的問題孩子。目前中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卻是問題叢生,例如由于勞動力轉移造成的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位;由于家長自身經(jīng)歷與固化觀念影響造成的家庭教育錯位;由于單純強調分數(shù)為王觀念與升學競爭壓力造成的家庭教育無位等現(xiàn)象不一而足。事實與研究表明,每一個問題孩子背后都隱藏著有問題的家長。因此深入分析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是解決教育低效能的首要任務。
一、家長方面的原因
1家長角色認知不足、定位失當,導致家庭教育虛弱、無力
社會學領域的角色理論指出,角色是圍繞其地位的權利義務系統(tǒng)和行為模式而活動的。而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guī)范的實際認識和對社會其他角色關系的認識。角色認知是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角色認知越清晰準確,角色扮演效果會越精彩。家長角色相對于子女角色具有不可轉移性、持續(xù)性、對偶性與深刻性等諸多特點,決定了家長角色認知處于空前重要的地位。家長角色認知重在首先明確具體任務是什么,其次明確完成各項具體任務的重要度排序及其與期望值的合理匹配,最后是完成任務所涉及的具體方法的選擇。只有合理認知,準確定位才能最終實現(xiàn)任務完成的最優(yōu)化?,F(xiàn)實情況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對于學生角色認知片面,導致對于家長角色認知狹隘:學生最應該做的事是學習,所以學生家長最應該做的事是幫助孩子學習。這自然就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家庭學習,進一步具體到圍繞升學考試的主科學習。一項地區(qū)性家長素質與家庭教育的調查表明,高達81.3%的初中家長認為自身首要職責是圍繞學校要求抓家庭學習。具體方式是各學科的校外補習班和做各種練習冊、密卷為主的家庭作業(yè)。問及家長對于子女學習的輔導能力,75.2%的家長坦言自己不行,只能做“后勤部長”。家長片面相信成績好才有未來,忽視了家長角色中其他教育職責的履行。家長自己淪為孩子的保姆、跟班、看守或者是嘮叨不停的“師父”,在孩子心目中喪失了應有的地位,直接導致家庭教育失能。
2缺乏自我修煉意識,導致家庭教育粗暴、無理
部分家長簡單信奉嚴是愛、寬是害的家庭教育準則,兼之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子女的義務就是服從,因此家庭教育只有專制、沒有民主。這樣的家長往往自身性格比較強勢,甚至剛愎自用,反思意識薄弱。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單純相信“我是對的,你必須服從”的理念,不注重自我修煉,提升教育能力,溝通方法單一,動輒使用語言暴力甚至行為暴力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戕害了親子關系。忽視人性的教育必然導致粗暴,無理在所難免。
3缺乏科學理性分析,導致家庭教育盲從、無效
還有部分善于學習的家長過度追捧新型教育理念,跟風嚴重,不加辨別地濫用到子女教育實踐中。在對自身與孩子的性格氣質類型、教育基礎缺乏理性分析與科學判斷的前提背景下,盲目照搬各種操作手冊、育子教材,總希望立竿見影收到實效。然而,家庭教育是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家長急功近利,朝令夕改,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做法,自然會落入無效的境地。
4缺乏內外一致言傳身教示范,導致家庭教育虛假、無味
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家長自身的素質與為人處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與水平。家長不注重自身修養(yǎng),日常表現(xiàn)言行不一,消極懈怠,自私懦弱卻不停教育孩子要言行一致、積極勤奮、勇敢無私。殊不知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力量往往比顯性教育的力量更大,影響更加深刻。初中階段的孩子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掙脫父母走向獨立的關鍵期,有了較強的辨別力與反思力,對于家長不只是聽其言還會觀其行,因此身教勝于言傳,否則難免感到父母教育虛假、無味而拒絕。
二、子女方面原因
子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為重要的互動方,對于家庭教育的效能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初中階段是人一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關鍵時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呈現(xiàn)第二次飛躍,內心體驗日益豐富、強烈,此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會對于人的一生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一般而言,成功經(jīng)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復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
1由于自身習慣養(yǎng)成不當,導致家庭教育低效能
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tài)度,是由一再重復的思想行為形成的,不經(jīng)意會影響人一生的力量。部分初中生由于前期習慣養(yǎng)成不當,形成一些不良習慣,拖拉、馬虎、懶惰、自以為是,等等,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生活節(jié)奏變快,學習任務加大,難度提高,使部分初中生不能很好適應初中生活導致失敗體驗增加,自我效能感降低。而家長方面對于初中生的要求不再像小學階段比較包容、等待,面臨中考壓力,家長要求孩子有更大的能力提升。孩子的低效能感與家長的高期待顯著不匹配,造成親子關系緊張、焦慮傳遞,家庭教育通道不再暢通,必然導致低效能。
2由于青春期的身心激變引發(fā)的矛盾現(xiàn)狀影響親子關系,造成家庭教育低效能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的青春發(fā)育期,能力與期待尚不匹配,是充滿矛盾的困難期或危機期。孩子主觀上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是成人,要求家長給予平等的地位、成人式的信任與尊重。而從成人視角看,初中生客觀上處于半成熟現(xiàn)狀。成人感使初中生要求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決定權,而事實上初中生面臨矛盾與沖突仍然需要成人的心理支持與保護。由于雙方對于青春期認知、感受的差異導致初中生對成人產生不滿和不信任,造成親子關系疏離,家庭教育無落腳點。
三、親子系統(tǒng)方面原因
1過度關注、以偏概全,導致家庭教育方向失當,價值失調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親子系統(tǒng)在本質上有著共同的系統(tǒng)目標。不同的家庭目標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受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對于人才標準的單一評價維度,使家庭教育目標也日趨單一化。高分是成才的標準,進名校是成功的標志。當這一切成為家長與子女共同的價值追求后,親子系統(tǒng)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由于用力過猛,造成低效能。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21世紀青少年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終身教育思想。當家庭教育把學科學習當做教育的全部,即使子女暫時獲得高分、好成績,只會給親子雙方帶來的一時滿足感,而長期失衡的家庭教育必然帶來舍本逐末的結果,當關注度超過人體承受限度,害怕失敗、不敢面對偶然的不順利時,若心理疏導不利,必然會導致雙方的心態(tài)異常甚至導致心理崩潰的不堪局面。
2過度放松、順其自然,導致家庭教育缺位,釀成社會問題
另有部分家長本著樹大自然直、人大自然成的簡單想法,用自己從小長大的片面經(jīng)歷應對當前復雜的成長環(huán)境。對于子女教育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引導和約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或者面臨的困難給予及時的幫助、保護與指導。子女在茫然無助中無法通過來自父母的及時評價、反饋獲得成長的引領。初中生在青春期如果受不良同伴影響或別有用心的成人引誘極容易走向下坡路而不自覺。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系統(tǒng)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重要補充與具體延伸,家庭教育對于生命個體的成長具有基石意義??v觀古今,橫覽中外,各個國家無不確立家庭為子女教育的重要陣地,父母是必然的第一責任者。面對當前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影響下正確、有效地對于子女施加有益的影響,達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鏈接,實現(xiàn)高效能的家庭教育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父母與每一位社會有識之士共同關注的問題。當然提高家庭教育效能可以從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出發(fā),為家庭教育提供可以實現(xiàn)的基礎;可以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切入,為自己的家庭教育尋求一套可行的操作手冊;更應該從生命個體成長的終極目的反觀,為家庭教育確定最基本的價值取向。父母不強為,不妄為,按照教育規(guī)律去做是最根本的原則,因為教育方式會影響教育效果,但并不能最終決定教育效果,決定教育效果的是父母對于子女理性的愛與適合與特定親子關系的教育能力。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