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桑菊飲,中醫(y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涼解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效。主治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shù)者。臨床用于治療感冒、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結(jié)膜炎、角膜炎等屬風熱犯肺或肝經(jīng)風熱者。慢性咽炎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彌漫性咽部炎癥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癥的一部分;局限性咽部炎癥則多為咽淋巴組織炎癥。本病在臨床中常見,病程長,癥狀容易反復發(fā)作。本證由風溫之邪外傷皮毛,上犯于肺,導致肺氣不宣所致,治療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主。方中桑葉、菊花甘涼輕清,疏散上焦風熱,且桑葉善走肺絡、清瀉肺熱為主藥。輔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風熱;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止渴,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作用,為使藥。
關鍵詞:桑菊飲;慢性咽炎咳嗽;中藥療法
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為臨床常見癥狀,且發(fā)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漸成為門診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上以咽喉干癢感,陣發(fā)性干咳為其特點。自2012年3月~2013年4月于門診收集200例該病例,采用中藥治療的方法,取得比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例就診患者,男 120例;女80例。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35歲。病程2個月~10年。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多為干咳,咽喉癢感,舌苔薄黃少津,脈浮數(shù)。
1.2方法 方藥組成:桑葉10g,菊花10g,杏仁6~10g,桔梗10~12g,牛蒡子10~15g,大海10g,連翹10~20g,前胡10g,枇杷葉10g,浙貝母10g,咽癢加蟬蛻10g,僵蠶10g祛風止癢,咽燥口干加麥冬10~20g,蘆根20~30g,玄參10~20g,射干10g清熱生津。服藥方法:1劑/d,加水500ml/劑,浸泡20min,煎30min,兩煎混合,早晚分服。
2 結(jié)果
2.1療效標準 ①治愈:咳嗽癥狀及臨床體征消失;②好轉(zhuǎn):咳嗽減輕,咽喉干癢減輕;③未愈:癥狀無明顯改變。
2.2 200例就診患者中治愈132例,好轉(zhuǎn)6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
2.3典型病例 孫某,男,52歲。因“反復陣發(fā)性咽癢、干咳、有時咽部異物感半年”于2013年3月15日來我科就診。期間患者曾服用多種止咳藥、抗生素及中成藥,效果不佳。就診時見陣發(fā)性干咳伴咽癢,吐少量白痰,伴咽部異物感。查體見口咽部黏膜淡紅,淋巴濾泡增生明顯。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辯證:風熱犯肺。治則:疏風清熱,宣肺止咳。藥用菊花10g,杏仁10g,桔梗12g,大海10g,麥冬10g,蘆根20g,牛蒡子10g,蟬蛻10g,僵蠶10g,玄參20g,前胡10g,蘇梗10g,厚樸6g,半夏6g,甘草6g。水煎服,1劑/d,早晚分服,連服21劑,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
3 討論
咳嗽為臨床常見癥狀,主要由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肺主氣,為五臟之華蓋,上連咽喉,開竅于鼻,司呼吸,為氣機出入升降之道,司清濁之宣肅,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慢性咽咽引起的咳嗽是因咽喉疾病引起的,臨床發(fā)現(xiàn)多為感冒后咳嗽遷延不愈,主要表現(xiàn)為咽喉作癢之后即咳,每遇氣候變化及煙、酒、辛辣食品等的刺激而加重,咳時很不爽快,而且連續(xù)地咳而不息,干咳或咳出少量白粘痰,常有咳痰不暢之感,隨著氣候變化、大氣污染加重,本病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西醫(yī)治療多以抗生素為主,療效不理想,且易產(chǎn)生耐藥性,有人對232例慢性咽炎分泌物培養(yǎng)分析,結(jié)果顯示致病菌(含真菌)只占6.7%,絕大多數(shù)是咽部正常菌群生長,這可能是慢性咽炎單純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
桑菊飲出自《溫病條辨》卷一,由桑葉、菊花等八味藥組成。為辛涼解表之劑,該方長于宣肺止咳、疏風清熱,故常用于外感風熱、咳嗽初起之證。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等均可加減運用。本方用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并作君藥。臣以辛涼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風熱,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肅肺以止咳。連翹清透膈上之熱,葦根清熱生津止渴,用作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是作使藥之用。諸藥配合,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但藥輕力薄,若邪盛病重者,可仿原方加減法選藥,桔梗開提肺氣,清利咽喉,引藥上行,蟬蛻祛風止癢,甘草調(diào)和諸藥,又有利咽緩急止咳之功,諸藥配伍共奏疏風止咳,理氣化痰之效,對慢性咽炎咳嗽有較好療效,并可降低復發(fā)率。
注意事項:因方中藥物均為輕清之品,故不宜久煎。禁忌:若風寒感冒,不宜使用。
參考文獻:
[1]陳磊,張建華.224例慢性咽炎分泌物培養(yǎng)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綜合耳鼻喉科雜志,2000,8(4):182-183.
[2]方藥中.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M].上海:科學出版社,1995:148-149.
[3]黃選兆.耳鼻咽喉科學[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
[4]李景珍.中藥治療慢性咽炎的療效與體會[J].卉魯藥事,2807,26(9):567-568.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