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胸膜惡性間皮瘤的臨床病理觀察。方法 選取2009年3月~2014年13月于我院就診的胸膜惡性間皮瘤患者2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檢查與鑒別。結(jié)果 胸膜惡性間皮瘤通常分為混合型、纖維型、上皮型,本次20例患者當中3(15.00%)例患者為纖維型、12(60.00%)例患者為上皮型、5(25.00%)例患者為混合型。結(jié)論 胸膜惡性間皮瘤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惡性腫瘤,并且缺乏特異性以及臨床特點,在進行診斷和檢查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誤診的情況,采用免疫組化技術(shù)能進行較準確診斷,但時機選擇范圍較廣,因此在檢查的時候需要了解胸膜惡性間皮瘤的發(fā)病年齡階段,臨床特點,病理特點,才能夠更好的鑒別和診斷。
關(guān)鍵詞:胸膜惡性間皮瘤;臨床病理;觀察
胸膜惡性間皮瘤是胸膜原發(fā)腫瘤當中十分常見的一種類型,目前沒有研究詳細說明對于此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但是可能是由于單個間皮細胞之后增殖產(chǎn)生的大量突變細胞而導致的[1]。因此,選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胸膜惡性間皮瘤患者2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胸膜惡性間皮瘤患者2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為46.23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痛、氣緊,通過X線進行檢查,其中9例患者血性胸水,15例患者胸腔積液,1例患者心包積液。
1.2方法 7例患者給予胸腔鏡檢查活檢,1例患者進行穿刺活檢,12例患者剖胸探查活檢。所有活檢標本均用福爾馬林進行固定,給予蘇木素一伊紅染色,石蠟切片進行光鏡觀察和病歷復習。所有患者均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shù)進行檢驗,采用的抗體試劑包括Calretinin、Vimentin、CK5/6、CK、CEA、EMA,并經(jīng)過透明質(zhì)酸酶處理后進行CI染色。
1.3評判標準 病理檢查評判標準包括:①纖維型:可見核分裂或者異型核細胞,組織學圖像呈纖維肉瘤,瘤細胞產(chǎn)生膠原纖維。②上皮型:形態(tài)以及大小比較規(guī)則,瘤細胞為多邊形或者立方形,胞漿豐富嗜酸性,核分裂象比較少,排列成腺樣,可見部分擴張腺腔內(nèi)細乳頭狀結(jié)構(gòu)。③混合型:由上述兩種混合組成。
免疫組化和組織化學檢驗結(jié)果根據(jù)染色程度分為陰性、陽性。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上述匯總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胸膜惡性間皮瘤通常分為混合型、纖維型、上皮型,本次20例患者當中3(15.00%)例患者為纖維型、12(60.00%)例患者為上皮型、5(25.00%)例患者為混合型。20例患者Calretinin、Vimentin、CK5/6、CK、EMA結(jié)果呈陽性,CI染色結(jié)果呈陰性。
3 討論
3.1臨床特點 胸膜惡性間皮瘤通常多見于50歲左右的人群,平均發(fā)病年齡為45歲左右,一般胸膜惡性間皮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氣促、胸痛、胸腔積液等情況,臨床上一般以混合型、上皮型為多見,而纖維型的患者則比較少。而本次研究的對象平均年齡為46.23歲,均和文獻報道無顯著差異[2]。
3.2病理特點 由于胸膜惡性間皮瘤是來自多潛能分化的問皮細胞,故其在鏡下分型當中不具有統(tǒng)一性,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分型,瘤細胞分化種類可達到至少50種,但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分類中,由以上皮型最為多見,其次是混合型。
3.3診斷 目前,對于診斷胸膜惡性間皮瘤比較困難,由于間皮瘤缺乏十分典型的癥狀,因此在手術(shù)之前難以得到確診,尤其是對于胸膜增厚,且伴有胸腔積液的患者,此種癥狀十分容易被診斷為結(jié)核性胸膜炎,在超聲的引導下,進行胸膜穿刺活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病理診斷陽性率提高,但是通常情況下由于不能很好的對標本進行采集,故結(jié)果并不理想[3]。而進行胸腔鏡檢查,能夠很好的窺視患者的整個胸腔,同時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患者病變情況、分布情況以及對患者臨近器官的侵犯情況等,因此采用胸腔鏡的檢查方法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通過相關(guān)研究表示,檢查胸膜皮瘤采用胸腔鏡的診斷率高達100%,同時其能夠很好的代理具有創(chuàng)傷的開胸活檢,對于目前診斷胸膜惡性皮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本次患者例數(shù)經(jīng)濟條件等各方面原因,僅有7例患者進行胸腔鏡檢查。
3.4鑒別診斷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鏡下鑒別惡性上皮型間皮瘤和轉(zhuǎn)移性腺癌,尤其是肺癌,在活檢標本當中是十分困難的。通常情況下,上皮型間皮瘤細胞較腺癌細胞而言比較規(guī)則,其形態(tài)主要為立方狀,而數(shù)目比較多的柱狀細胞則更加偏向于腺癌,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十分有效的特異性手段來對二者進行鑒別,而采用電鏡檢查的方法以及免疫組化技術(shù)對于鑒別兩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鑒別結(jié)核性胸膜炎,通常結(jié)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其臨床癥狀比較輕,同時其胸水一般情況下以黃色液體為多見,一般給予免疫組化進行檢查,然后再聯(lián)合患者的病史以及影像學表現(xiàn)就能夠得到確診。對于鑒別孤立性纖維瘤和反應性漿膜纖維化的鑒別,免疫組化檢查能夠鑒別孤立性纖維瘤和纖維型以及反應性漿膜纖維化,反應性漿膜纖維化以及孤立性纖維瘤不表達任何形式,但是纖維型間皮瘤表達低分析質(zhì)量角蛋白。免疫組化對胸膜惡性間皮瘤的鑒別診斷有重要作用。具體而言,Calretinin可用于表達正常細胞、增生間皮細胞、間皮瘤細胞,在惡性間皮瘤診斷中組織特異性與敏感度很高;CK5/6則能有效鑒別肺腺癌和惡性間皮瘤,但其對非肺腺癌的診斷效果并不理想;CEA常被作為腺癌標記抗原,其對間皮瘤的表達不強而對腺癌表達強。因此在具體臨床診斷中,應根據(jù)患者腫瘤發(fā)生部位等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
參考文獻:
[1]邢榮格,張欣,張曉玲,等.胸膜惡性間皮瘤臨床病理特征及相關(guān)抗體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2,32(8):934-936.
[2]徐臘梅,楊小玲.胸膜惡性間皮瘤臨床病理分析[J].腫瘤防治研究,2012,29(1):30-31.
[3]侯剛,于涓瀚,王秋月,等.臨床-影像-病理學評估在惡性胸膜間皮瘤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8):3243-324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