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與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相關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的兒童作為研究組,對照組為同期來我院診斷為非支氣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患兒。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嗜酸粒細胞水平。結果 ①研究組和對照組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分別為46.7%(14/30)、20%(6/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 研究組和對照組及嗜酸粒細胞水平分別為(538.9±158.3)×106、(328.6±82.9)×1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肺炎支原體在小兒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導致氣道慢性炎癥、氣道高反應,誘導嗜酸粒細胞及各種細胞因子參與哮喘的發(fā)作。
關鍵詞:小兒;支氣管哮喘;肺炎支原體;感染
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發(fā)病呈逐年增高的趨勢,中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2、2013、2014連續(xù)3年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率分別為14. 9%、15. 1%、16.78%。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癥因子參與,以氣道高反應性及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目前有研究顯示[2]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關系密切。因此我們擬收集2011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的兒童,探討肺炎支原體感染在小兒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機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的兒童作為研究組,對照組為同期來我院診斷為非支氣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患兒。研究組平均年齡(5.2±1.3)歲,男17例,女13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6±0.9)歲,男15例,女15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入選標準 ①入院后臨床資料完整。②支氣管哮喘的診斷符合兒科學關于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近期無激素使用史。③每個研究對象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入院時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的患者。②肝炎病毒攜帶者,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藥物有過敏、家族哮喘史者。
1.4 方法 研究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化痰、平喘、抗感染、對癥支持治療。
1.5 研究方法: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嗜酸粒細胞水平。實驗室指標測定方法:血球分析儀計算嗜酸粒細胞水平。肺炎支原體抗體DNA含量使用免疫凝集法測定,當大于5×102時定義為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
1.6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將資料錄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使用t檢驗。兩樣本率用χ2檢驗法,當P<0.05時,判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研究組和對照組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分別為46.7%(14/30)、20%(6/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研究組和對照組嗜酸粒細胞水平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及嗜酸粒細胞水平分別為(538.9±158.3)×106、(328.6±82.9)×1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兒童支氣管哮喘是多種因素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反應,如變態(tài)反應、遺傳、環(huán)境及病原微生物感染。隨著對支氣管哮喘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肺炎支原體在哮喘的發(fā)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研究組中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既往研究[2]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后通過自身神經(jīng)氨酸受體抑制氣道纖毛活動,誘導呼吸道局部的炎癥反應。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肺炎支原體能誘導機體產(chǎn)生強烈的免疫應答反應,使CD4+、CD8+、CD4+/CD8+、Th1/Th2表達下降,導致患兒體液免疫功能紊亂,促進IL-4等炎性因子分泌增多,而IL-4能激活PTK、JAK激酶,增強其抗原呈遞能力,誘導IgM向IgE轉化[3,4]。此外IL-4還能上調B細胞IgE轉錄,增強IgE介導的嗜酸粒細胞脫顆粒,上調P-選擇素介導的級聯(lián)炎癥反應,加劇嗜酸粒細胞介導的氣道炎癥[5]。
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和對照組嗜酸粒細胞水平分別為(538.9±158.3)×106、(328.6±82.9)×1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我們分析肺炎支原體感染后,通過誘導體內(nèi)的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的升高,喚醒機體哮喘的免疫應答,導致嗜酸粒細胞水平上升。此外還有學者[6]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可誘導B細胞克隆,活化IgE免疫球蛋白,進一步加重平滑肌收縮。還有研究[7,11]指出肺炎支原體自身有特殊的P蛋白,能與氣道纖毛細胞結合,激活T淋巴細胞,誘導白細胞、漿細胞等浸潤,使肥大細胞、組胺釋放增多,誘導IgE抗體、嗜酸粒細胞及細胞因子參與哮喘。還有學者[8,9]認為3~6歲哮喘患兒的肺炎支原體感染陽性率高與低齡患兒,可能與肺炎支原體多次感染后加強機體的變態(tài)反應免疫應答有關。還有學者[10]對哮喘急性發(fā)作患兒的治療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加用阿奇霉素治療的肺炎支原體抗體陽性患兒治療療效、住院時間及肺功能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兒童。說明消除肺炎支原體感染后,能降低局部炎癥活性,減輕哮喘患兒的慢性氣道炎癥,更有利于控制哮喘的急性發(fā)作[8]。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認為肺炎支原體在小兒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導致氣道慢性炎癥、氣道高反應,誘導嗜酸粒細胞及各種細胞因子參與哮喘的發(fā)作。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guī)(試行) [J].中華兒科雜志, 2004, 24(2): 100 -106.
[2]史瑞明.肺炎支原體感染免疫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 2002, 13: 94 -96.
[3]尹洪云,曹蘭芳.肺炎支原體感染與支氣管哮喘關系的研究[J].醫(yī)學綜述, 2001, 7(1): 18 -20.
[4]陳漢謀.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哮喘關系初步探討[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06, 19(5): 512.
[5]Piippo-Savolainen E,Korppim.wleezy babies-wheezy adults Review on long-tern outcome until aduthood after early childood wheezing[J].Acta Paediatr,2008,97(1):5-11.
[6]范維維,林 紅,覃世堅,等.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與肺炎支原體感染關系的研究[J].廣西醫(yī)學, 2006, 28(1): 59.
[7]Castro-Rodriguez JA. The asthma predictive index:a very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J]. J AllergyClin Immunol,2010,126(2):212-216.
[8] Dumke R , Schnee C , Pletz MW ,et 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spp. Infection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Germany, 2011-2012 [J]. Emerg Infect Dis 2015,21 (3): 426-434.
[9] 陳漢謀.肺炎支原體感染與小兒哮喘關系初步探討[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06, 19(5): 512.
[10] Pereyre S,Guyot C,Renaudin H. In vitro selection andcharacter 2rization of resistance to macrolides and related antibiotics in Mycoplasma pnuemonia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4 ,48:460-465.
[11] Chiu CY , Chen CJ , Wong KS , et al. Impact of bacterial and viral coinfection on mycoplasmal pneumonia in childhood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15,48 (1): 51-56.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