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策略與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策略在對口腔臨床實習生進行口腔感染控制教學的效果。方法 42名口腔專業(yè)本科實習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分別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策略和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策略講授口腔感染控制課程,教學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及技能測試。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感染控制理論知識測試平均得分為28分,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平均得分為21分,兩組得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感染控制技能水平測試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平均得分為46分,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平均得分為35分,兩組得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 在口腔臨床實習生的感染控制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較采用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策略取得的教學效果更好。
關鍵詞:口腔;實習生;感染控制;課堂教學策略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ate the clinical teaching efficacy of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ral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al.Methods 42 intern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one group with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the other group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After clinical teaching,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bility test were carried out.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ndicated in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st and ability test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ould get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ral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al.
Key words:Oral;Intern student;Infectious disease contral;Teaching method
口腔科是綜合醫(yī)院院內(nèi)感染的高發(fā)區(qū),口腔診療器械種類繁多且都直接接觸患者的口腔、粘膜及無菌組織,極易導致醫(yī)源性感染的發(fā)生[1]。剛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口腔專業(yè)醫(yī)學生,感染控制(簡稱感控)及自我防護意識淡薄,加之教學內(nèi)容較為枯燥,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2]。作為臨床教學醫(yī)院的口腔科室,在做好口腔醫(yī)學生臨床專業(yè)帶教的同時,加強感控的相關教學,對降低口腔醫(yī)源性感染、保證醫(yī)學人才健康具有重要意義[3,4]。我科在臨床教學中探索可行、實用的教學模式,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感控理論水平,提高感控技能。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北京電力醫(yī)院口腔科實習的晉祠學院口腔專業(yè)本科生42名,其中男生16人,女生26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1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13人,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均同意參與。
1.2問卷設計 問卷的設計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考查學生對感染控制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調(diào)查學生對本次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評價。理論知識問卷為填空題,答對一題得1分,答錯不得分,總分30分。對滿意度問卷問題設計成表格,學生直接在相應答案打鉤。對問卷調(diào)查答\"是\"計3分,答\"還可以\"計2分、答\"不是\"計1分[5],問卷的兩個部分各30分。問卷設計完成后,先挑選口腔科實習生進行預實驗,并應用重測信度法對問卷進行信度分析,測量結果無顯著性差異。
1.3技能測試方法 對2位帶教老師進行評分的一致性培訓,然后共同完成學生的感控技能測試,測試項目為:六步洗手法,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常規(guī)器械消毒滅菌處理,銳器損傷職業(yè)防護,醫(yī)療廢物的處理。測試總分為50分。
1.4研究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策略:課程分為多媒體視頻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及文字講授四個部分。多媒體視頻主要播放目前口腔臨床醫(yī)療中可能感染的傳染病及其危害性;案例教學部分列舉臨床實際工作中因為防護不當致醫(yī)護人員被感染的真實例;角色扮演部分學生根據(jù)設計好的治療方案進入角色,并現(xiàn)場錄制其過程[6]。學生共分為7組,每個小組3名學生分別扮演醫(yī)生、護士、清潔員角色。結束后現(xiàn)場播放錄像,同時發(fā)放口腔科常用診療技術規(guī)范操作流程資料,讓學生在錄像中對照操作規(guī)程自我分析,指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點評。通過分析反饋、評價來糾正其操作中的錯誤。最后文字講授部分從專業(yè)角度講解口腔相關感控知識。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策略:以文字理論講授口腔相關感控知識為主,教師示教常規(guī)感控技能操作方法。兩組學生分別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和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策略完成教學,然后填寫感染控制理論知識問卷并參加感控技能測試,最后填寫對本次教學滿意度評價表。然后兩組學生交換再進行一次感染控制教學,完成后每位實習生第二次填寫另一種課堂策略的教學效果滿意度評價表。
1.5統(tǒng)計分析 感控認知度及感染控制技能水平測試采用Excel 2007表格統(tǒng)計調(diào)查問卷的結果,SPSS19.0軟件使用t檢驗對感控認知度問卷成績及感染控制技能水平測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顯著水平а=0.05,使用配對t檢驗對同一學生對兩種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分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顯著水平а=0.05。
2 結果
2.1感控理論知識成績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平均得分為28分,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策略組平均得分為21分,ν=22,t=2.218,P<0.0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感染控制技能水平測試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平均得分為46分,以教學為主體的課堂策略組平均得分為35分,ν=22,t=2.639,P<0.0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學生對兩種課堂策略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比較 標準誤Sd=0.7182,t=4.5203,ν=23,P<0.0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掌握感染控制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對降低口腔感染和保護醫(yī)護人員自身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對臨床實習的醫(yī)學生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是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是后續(xù)教學實踐的必要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42位學員通過感控教學均認識到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和保護醫(yī)護人員自身健康等方面的必要性方面,從理論與實踐角度均獲明顯收獲。本文作者認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中設計的傳染病及其危害性的多媒體宣傳資料及醫(yī)護人員因為防護不當致被感染的真實案例對加強學生感控意識有較明顯的作用,讓口腔醫(yī)學生們產(chǎn)生了切實的感染危機感,促使他們發(fā)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去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以保護自身的安全。研究結果還表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在提高學生感控技能方面也有明顯的優(yōu)勢,作者認為角色扮演能加深實習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性認識,通過親自參與和評判他人在感控技能上做法的好壞,強化了學生本人對這項技能的認識。在對兩種課堂策略的教學效果滿意度評價方面,以學生為主體者通過學生自身的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角色扮演能寓教于樂,同時不同的感官刺激讓學生能在較長時間里處于興奮狀態(tài),更利于接受新的理論知識,學生在教學完成后會覺得有更大的收獲。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策略在口腔感染控制教學上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為口腔臨床醫(yī)學教學實踐提供了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婷.口腔科醫(yī)院內(nèi)感染控制措施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J].2012,5(78):78-79.
[2]徐艷娥.加強醫(yī)學生醫(yī)院感染知識培訓的方法和效果[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402-1403.
[3]王婉婷.不同宣傳方式在口腔科醫(yī)院感染控制中的效果[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582-4583.
[4]李冬梅.控制口腔科感染加強防護[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8):269-270.
[5]丁波泥,陳道瑾,李小榮,等.探討標準化患者在外科見習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7(5):85-86.
[6]楊華.角色扮演在口腔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誤診學雜志[J],2010,10(32):45-4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