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得明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引入是一堂課的啟動點,是從一個問題轉到另一個問題的連接鍵。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設計疑問,創(chuàng)設矛盾,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教師通過導入,有意識地引起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學生的思維就會較快的受到啟發(fā),并活躍起來。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激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思維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設疑;激趣
長期以來,我們在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中,數學教師多關注學習目標及內容所運用的方法策略,對于數學課堂的開講導入思考較少。針對數學教師開講隨意或單刀直入,不講究科學性、藝術性的問題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結合教學實踐,加強對課堂導入功能、方法、技巧性等的研究,積極探索數學課堂導入的有效策略,不斷豐富自身經驗,靈活運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駕馭課堂,從容試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求知欲不強,缺乏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數學興趣不大,上課只是機械的聽講,不動腦筋,不會思考,不會提問,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
數學教學必須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激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思維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引疑激趣
首先,寬松、明主、合作、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敢于提出問題的前提。
其次,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教師根據學生的心里特點,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tài)。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首先,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兩次,然后沿一角對折直至折不動為止。然后把參差不齊的剪掉,把剩余部分展開,問:“這是一個什么圖形?你們都想知道有關圓的哪些知識?”
有的同學說想知道圓和其他圖形的聯系,有的同學想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還有的同學想知道圓還有其他哪些性質。這些問題很有價值,體現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是學生經過積極思考后自己提出來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tài),學這些知識時特別注意聽,感到特別親切。
二、在實踐操作中引疑激趣
數學教學中常有一些抽象問題與學生主要依賴與具體的事物進行形象思維之間存在著矛盾,需要創(chuàng)設操作的情景,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思維才能展開。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學具、電教手段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激起疑問,產生求知欲。
例如:教學:“圓面積公式推導”這一課時,通過學生利用學具拼擺,拼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得出了四種不同的圓面積公式的方法。
平行四邊形:將圓剪拼成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高相當于圓的半徑,即
長方形:將圓剪拼成一個長方形,推導過程同上。
三角形:將圓剪拼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底相當于圓周長的-41-,高相當于圓半徑的4倍。即:
梯形:將圓剪成一個梯形,這個梯形的上底相當于圓周長的 ,下底相當于圓周長的,高相當于圓半徑的2倍。即
通過拼擺、操作,學生從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同時也體驗到了成功后的快感與喜悅,增添了不少樂趣。
三、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引疑激趣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既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行發(fā)現,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工程問題”的應用題時,先讓學生分組計算下面四道題,指名板演。
(1)一段公路長24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同時合修,幾天完成?
(2)一段公路長12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同時合修,幾天完成?
(3)一段公路長遠6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同時合修幾天完成?
(4)一段公路長15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同時合修,幾天完成?
師:看這四道題的解答,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疑問?小組討論一下。
生:這四段公路的長度不同,為什么答案都是6天?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大家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生1:甲乙兩隊單獨修完的時間不變,四道題都是一樣的。
生2:我想,公路長的每天修的就多,公路短的每天修的就少,這樣合修的工效和也跟著多或少,所以合做完成的工作時間會一樣。
生3:我想幾天完成,每天就完成幾分之一,不管公路有多少長,仍然是幾天完成。
師:這幾位同學已經有了初步的發(fā)現,他的意思是說,合作的時間跟什么有關?跟什么無關?
生4:同單獨做完的時間有關,同公路長度無關。
師:是不是這樣呢?大家都把公路的長度看作單位“1”,試試看。
生急切地動筆“1(1/10+1/15)=6天。高興地發(fā)出:哇!真簡單,一樣是6天。
通過設計“導思”問題,引導學生生“疑”再放手讓學生質疑討論,最后使學生“自求而得知”。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潛能,又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fā)了學習知識的興趣。
四、在知識的綜合運用中引疑激趣
新教材同舊教材相比,有一個顯著特點是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動手操作是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yǎng)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fā)展的有效手段,符合學生愛動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學具、電教等手段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自的實踐中激起疑問,產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用學具擺面積的方法求出一個長方形紙板的面積,然后提問“如果求長方形操場或者更大的長方形面積,用這樣的方法行嗎?”接著間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長方形,有幾種拼法?拼好后思考:①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②這些圖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厘米?③你發(fā)現每個圖形的長和寬與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隨著操作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展開,他們很快發(fā)現:長方形的長有幾厘米,沿著它的邊就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有幾厘米,在這個長方形里就右以擺幾排這樣的正方形。再通過直觀演示和共同討論,又發(fā)現每個長方形的面積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于是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長×寬。這樣,在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掌握了知識。
要讓學生喜歡數學,必須先讓數學吸引學生。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更新教法,巧設疑妙布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一定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旺盛的熱情投入學習,成為學習上的探索者。課堂導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等是密不可分的,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重視中學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導入環(huán)節(jié)雖然在每節(jié)課中所占的時間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教學過程中的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林修讀.授之以初中數學的有效教法[J].考試周刊.2015(34)
[2]楊正有.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新課程(中).2014(10)
[3]溫福仕.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的若干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06)
[4]周瑩.中職數學教學融入素質教育的探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6)
[5]沈華.芻議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發(fā)展[J].才智.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