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輝
摘 要
德育理論應用于具體的學校德育實踐有三個階段:學校德育實踐問題診斷與理論學習階段、德育理論轉(zhuǎn)化階段、德育實踐行動轉(zhuǎn)化階段。判定學校德育實踐是否運用了某種德育理論的標準有三:第一,是否有利于原有德育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第二,是否有利于德育理論應用者的德育觀念轉(zhuǎn)變;第三,是否有利于原有德育理論的完善和豐富。
關 鍵 詞
德育理論;應用過程;學校德育實踐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德育理論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一批德育學人在學習國外教育理論、結(jié)合本國德育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鮮活的本土德育理論[1]。然而,不少中小學一線德育實踐工作者卻認為,德育理論僅僅是一批學者在書齋“向壁而思”的結(jié)果,缺乏實踐針對性,顯得空洞無用,對學校德育實踐沒有什么價值??陀^上講,這類言論雖然不一定妥當,但從側(cè)面反映出了我國德育理論沒能對學校德育實踐產(chǎn)生應有的、明顯的積極作用。
直面現(xiàn)實,就得老老實實地承認,我們當前德育理論研究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為何教育學者們辛辛苦苦研究出的德育理論在學校德育實踐者看來是“無價值”的?難道真的是因為彼此所從事的工作性質(zhì)、目的和內(nèi)容不一樣?德育理論為什么不能有效地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正確的德育理論怎樣才能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進而指導學校德育實踐取得良好的效果?上述問題回答起來確有一定難度。筆者檢索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上述問題鮮有人進行深入研究②。為此,本文擬就德育理論如何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做一些膚淺的探索,以請教于方家。
一、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邏輯前提
一般而言,德育理論來源于德育實踐,是對德育實踐的理性把握,屬于應用理論,其終極目的是應用于德育實踐,解決現(xiàn)實德育問題。正如有學者提出的:“德育理論的重要任務在于揭示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人們的行動?!盵2]可見,德育理論的主要功能是為學校德育實踐“出謀劃策”,提供理論上的科學依據(jù),進而為學校德育實踐指明前進方向。再完美的德育理論,倘不能應用到學校德育實踐中去,其價值和意義都是有限的。德育理論只有致力于學校德育實踐問題的解決,才能真正永葆活力。德育理論要應用于德育實踐,必須內(nèi)在地回答兩個前提性的問題:
第一,從德育理論的角度看,德育理論為何要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德育理論只有在學校德育實踐的過程中才能檢驗其科學性、合理性、適用性,才能不斷地發(fā)揮、修正、充實、完善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一種德育理論是否科學,不能由研究者自己說了算,歸根結(jié)底必須由德育實踐來檢驗。
第二,從學校德育實踐的角度看,學校德育實踐為何需要德育理論?正確的德育理論能夠通過指明學校德育實踐發(fā)展的趨勢、把握學校德育過程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從而“幫助我們制定正確的德育目標,政策、戰(zhàn)略與決策,使我們在德育實踐中能夠堅持正確的方向,掌握德育的主動權”[3]。學校德育實踐缺乏德育理論的指導和觀照,最終難免陷入“經(jīng)驗主義德育實踐”的窠臼?!敖?jīng)驗主義的德育實踐”,就是過分強調(diào)德育經(jīng)驗對德育實踐的價值,或者用德育經(jīng)驗排斥德育理論,抑或?qū)⒌掠?jīng)驗與德育理論完全等同起來??陀^上講,德育經(jīng)驗固然可貴,但其認識上畢竟有局限性。因為德育經(jīng)驗對德育實踐始終只是一種初步、表面、局部的感知,它“終究未達到對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認識,未能達到對事物的普遍性的屬性或發(fā)展的必然性的認識”[4]。
可見,德育理論有必要且可能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但德育理論到底該如何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呢?其具體過程如何?可分為幾個階段?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回答。
二、德育理論應用于具體學校德育實踐的過程和階段
相對而言,德育理論是抽象的,學校德育實踐是具體的。德育理論要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不可能是直接將德育理論“放”到學校德育實踐,而必須有一定的過程和階段??傮w而言,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具體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學校德育實踐問題診斷與德育理論學習階段、德育理論具體轉(zhuǎn)化階段、學校德育實踐行動階段。
第一階段:學校德育實踐問題診斷與德育理論學習階段
1.對具體的學校德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診斷。學校德育問題診斷主要指對學校德育當前發(fā)展現(xiàn)狀所作的描述,以及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一定的指標體系判定學校德育現(xiàn)狀與理想狀態(tài)之間存在差距的程度,據(jù)此提出學校德育改進的具體方案。[5]德育理論應用者要對學校德育問題進行科學診斷,必須經(jīng)歷相應的過程,包括:問題描述、原因揭示以及改進方案的提出三大部分。[6]對學校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清晰的診斷和界定,才可能有針對性地探尋解決問題的德育理論。
2.要真正掌握德育理論。我們運用某種德育理論解決學校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必須真正掌握這一德育理論。只有真正掌握了某一德育理論,才談得上應用該理論。所謂“掌握”,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懂。即對該理論產(chǎn)生的背景、基本概念、核心思想有準確理解;第二,透。即對該理論的重點、難點、疑點、局限性、獨特性有理性認識;第三,化。即學完該理論后,有自己獨到的體悟、心得和見解,且該理論已經(jīng)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
在這一階段,我們特別要注意各種德育理論產(chǎn)生的背景、核心觀點及其針對性。比方說,制度德育理論認為,學校德育建設在制度方面有欠缺,制度的不道德、不完善、不公正降低了學校德育的實效性,鑒于此,提出了“通過道德的制度培養(yǎng)道德的人”的核心觀點。生活德育理論是針對過去德育的知識化、科學化和政治化而提出來的,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重建德育和生活的關聯(lián),力主德育回歸生活。生命德育理論針對以前學校德育遠離學生的生命實際,提出學校德育要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和生命需要,促進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可見,上述德育理論產(chǎn)生的背景、所持的理論主張及所要解決的問題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德育理論應用者必須對其有準確的理解,而不可望文生義、一知半解。
第二階段:德育理論轉(zhuǎn)化階段
毫無疑問,并不是說我們對學校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準確的診斷、掌握了某種德育理論,就能直接將某種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在正式將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之前,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理論轉(zhuǎn)化工作,主要包括:
1.生成新的德育觀念。德育觀念指以觀念的形式存在于德育工作者頭腦中、直接影響其德育行為的德育主張、德育觀點和德育評價標準,如德育教師觀、學生觀、德育方法觀,等等?!袄碚搼谜咚鶅?nèi)化的德育理論”“具體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問題”和“教育者自身所擁有的教育經(jīng)驗”三者交互作用,才能生成新的德育觀念。德育觀念沒有實質(zhì)性的轉(zhuǎn)變,學校德育實踐就不可能發(fā)生根本性轉(zhuǎn)變。值得注意的問題包括:我們的德育觀念發(fā)生了怎樣的轉(zhuǎn)變?原因是什么?與我們原有的德育經(jīng)驗有何根本差異?
2.將德育觀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德育實施方案。德育觀念若不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德育實施方案,則仍是“純粹的理論”,而不可能對德育實踐產(chǎn)生任何實際影響。在德育觀念指導下,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德育對象的特點、德育主體的素質(zhì)和能力、德育中介的性質(zhì)和范圍、德育實施的途徑,等等。不同的德育理論,可抽象出不同的德育規(guī)律。德育規(guī)律起作用的方式和條件各有不同,故而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要體現(xiàn)多樣、開放、多元的原則。在對德育實施方案所需的主客觀條件,如方案制定的理論基礎、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個性風格及德育時空條件等作系統(tǒng)的分析后,在上一步確定的德育觀念的指導下,從整體出發(fā),全局著手,確定最佳的德育實施方案。
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新的德育觀念的形成,不能脫離學校德育的實際情況,尤其要弄清學校德育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到底是什么。比方說,到底是學生的道德認知問題,還是道德習慣和行為問題,或者學校德育制度的制定問題,等等。第二,具體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不是對某一德育理論斷章取義的“裁剪”,或者是純粹“閉門造車”而將理論作片面化的理解,而是要充分將某一德育理論的核心思想、適用條件、應用風險與學校德育實踐中的相關變量(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nèi)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徑等)緊密結(jié)合起來。
第三階段:學校德育實踐行動階段
最佳德育實施方案的制定和提出,為學校德育實踐指明了具體的行動方向和操作要領,但要把文字性的方案變?yōu)閷W校德育實踐,還需要一個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
1.小范圍內(nèi)進行探索性試驗。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從范圍上講大致有如下兩種情況:德育理論小范圍(某所學校、某位教師、某個班級)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德育理論大范圍(某個地區(qū))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在小范圍的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中,比較穩(wěn)妥和負責的態(tài)度是先限定一定的范圍進行試驗。德育試驗,即某種德育理論的“預演”,是某種德育理論向德育實踐靠近的起始。限定范圍進行德育實施方案試驗的目的在于,進一步明晰德育實施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排除錯誤,檢驗實施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在后續(xù)正式、大范圍實施中修正和完善該實施方案,乃至最終確定一定的學校德育模式。
2.總結(jié)、反思特定范圍內(nèi)探索性試驗的經(jīng)驗。在特定范圍探索性試驗完畢后,需要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jié):在試驗過程中,到底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行?為什么?如何修正既定的德育實施方案?為什么要如此修正?這樣修正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新問題?更為根本的思考則是:如此實施某種德育理論是否存在風險?如何控制并將其降到最低限度?
3.不斷修正原有實施方案,嘗試擴大試驗范圍,逐步推廣。在總結(jié)探索性試驗的基礎上,不斷修正原有的德育實施方案,逐步將前一階段“理論轉(zhuǎn)化的經(jīng)驗”推廣至更大的范圍。多次、反復試驗德育實施方案的過程,不僅是教師繼續(xù)內(nèi)化德育理論的過程,也是德育理論逐漸成為指導學校德育實踐的“武器”的過程。此時,前述德育觀念和德育實施方案均已融入到學校德育實踐活動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探索性試驗之經(jīng)驗反思總結(jié)的過程,即德育理論指導德育實踐、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過程。
4.在多次有效修訂德育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德育操作流程,而是德育理論的具體化和程序化,能夠有效規(guī)范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在這一階段,格外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小范圍探索性試驗的過程中,應用者需對試驗過程中產(chǎn)生的各種疑問、困惑作及時、準確記錄,尤其是要密切關注原有的德育實踐問題是否得到解決。若原德育問題無實質(zhì)性解決,則要對試驗的相關變量、環(huán)境進行有意識的調(diào)試。第二,要注意試驗的倫理性。比方說,要關注學生在試驗過程中的情緒反應,若學生反對進行試驗,則要變更試驗方式,或中止試驗。此外,進行的小范圍試驗,本身即為一種試驗倫理性的考慮。小范圍試驗,若發(fā)現(xiàn)問題,可及時修正,以保證德育實施方案的科學性。
三、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水平如何判定
某種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水平如何?我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判定,簡稱為“三個有利于”:
第一,是否有利于原有的德育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將德育理論運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學校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倘若某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后,原先存在問題的解決無明顯、實質(zhì)性的改觀,則該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水平就不能說很高。
第二,是否有利于德育理論應用者德育觀念的轉(zhuǎn)變。應用德育理論解決學校德育實踐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德育觀念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的過程。在解決學校德育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德育理論應用者的德育觀念如沒能發(fā)揮應有的引領作用,則很難說德育理論的應用水平很高。
第三,是否有利于原有德育理論的完善和豐富。任何德育理論不可能拿來就用。由于原有的德育理論同學校德育實踐發(fā)生了復雜的、豐富的交互作用,在此過程中,原有德育理論和學校德育實踐均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或問題,為了使德育理論真正發(fā)揮指導德育實踐的功能,德育理論應用者必然要對原有的德育理論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和完善,以期更好地對德育實踐發(fā)揮積極作用,其結(jié)果必然是對原有德育理論有所修正、完善和豐富。倘德育理論運用于學校德育實踐后,原有的德育理論沒有任何變化,同樣很難說這種應用是成功的。
如何切實提高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水平?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學校德育管理部門要為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營造良好的氛圍。第二,牢記將德育理論應用于學校德育實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學校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而決不是“為了應用而應用”。第三,德育理論應用者要不斷學習德育理論,樹立強烈的學校德育實踐的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第四,德育理論應用者要對德育理論應用于德育實踐的過程進行監(jiān)控,對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要明確敏銳捕捉,探明根源,進行學術研究,特別是對應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困難要認真加以克服。
參考文獻
[1]葉飛,檀傳寶.改革開放30年德育理論發(fā)展脈絡探析[J].教育研究,2009(1).
[2]車廣吉.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規(guī)律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2).
[3]李康平.論德育理論回到德育實踐的“中介”[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8(2).
[4]孫喜亭.教育原理(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5]班建武.學校德育問題診斷[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3).
[6]班建武.學校德育問題診斷的基本流程[J].中國教育學刊,2010(2).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