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沉 默 設計/鄭 怡
茶馬古道一段失落千年的茶馬往事
文·圖 /沉 默 設計/鄭 怡
圣潔的雪山下,馬幫整裝待發(fā)。
綿延于中國西南地區(qū)崇山峻嶺間的茶馬古道,是一條連接游牧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的神秘道路。它用崎嶇與滄桑,祭奠那一段流逝在歷史長河中的艱辛與輝煌。如今,沉寂的古道不改昔日的容顏,而曾經(jīng)叮當作響的馬鈴卻早已消散在古道西風之中。茶馬古道,一段失落千年的茶馬往事。
在西藏,自古流傳著“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嗜茶的藏族人更是將茶比作血肉和生命。
茶馬古道旁的古茶樹,被當?shù)厝朔顬樯駱洹?/p>
在綿延千里的橫斷山脈高山峽谷里,在云南、四川與西藏三省交匯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而古老的古道,它既是一條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商貿(mào)通道,也是中國西南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文明走廊,更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便是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這條完全由馬蹄和馬幫人的腳步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馬幫之路,這條蜿蜒于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的古道,大都以羊腸小徑的形式出現(xiàn),它們盤旋在曲折的盤山路上,懸掛在陡峭的懸崖邊上,成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壯大奇跡。
如今,歲月更迭,時光蹉跎。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條綿延于天際與峽谷之間的茶馬古道,其所承載的貿(mào)易功能早已被四通八達的公路網(wǎng)所取代,但是,這條充滿神秘感的古道,卻為我們留下了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動人的馬幫故事。現(xiàn)在,這條古道上早已見不到成群結(jié)隊的馬幫了,那蕩漾在高山峽谷間清脆悠揚的馬鈴聲也早已消散在山谷間的風聲里,昔日氤氳裊繞的茶香如今也被速溶咖啡的香氣所取代,但即便如此,這條穿越了時光、延續(xù)了千年輝煌和滄桑的古道,依然有著一股攝人心魄的魅力,讓人不由自主地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葉的原產(chǎn)國,歷來素以“茶香之邦”而聞名世界。溫潤多雨的中國南方盛產(chǎn)茶葉,而四川和云南則是我國種茶、飲茶的發(fā)源地,但與之毗鄰的青藏高原,則因為超高的海拔和干燥的氣候而不產(chǎn)茶葉。在這種高寒地區(qū),居住于此的藏族人民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食物,因而牛羊肉、酥油、奶類、糌粑等就成為了藏族人民的主食,但缺少時蔬的飲食習慣,使得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nèi)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具有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效,因而使得肉食乳飲的藏民族養(yǎng)成了嗜茶的風俗,并將喝酥油茶提升到了高原生活必需品的高度。西藏對茶的重視,還可以從其日常生活中看出端倪:在西藏,自古流傳著“寧可三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嗜茶的藏族人更是將茶比作血肉和生命。同時,他們對茶也有著十分細致的區(qū)分,分為漢地茶、酥油茶、常用茶、佛事茶等多個種類,甚至將茶葉的運輸條件都加以考慮,并將其分為半包茶、牛皮茶、針縫茶、官馱茶、竹篾茶、竹包茶等等,藏族人對茶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
世間萬物,陰陽相成。內(nèi)地擁有西藏想要的茶,而西藏也擁有內(nèi)地夢寐以求的東西——馬。在宋代,中原地區(qū)可供放牧馬匹的環(huán)境有限,往北、往東又受限于外敵來犯的威脅,因此人們把目光轉(zhuǎn)向西藏強壯穩(wěn)健、能耐受高原風土的良種馬,寄望它們能幫助中原王朝的軍隊防衛(wèi)邊疆。于是,當茶葉和馬匹兩種稀缺而又無可替代的商品邂逅之時,一種具有互補性的茶馬交易模式便應運而生了,而這種交易模式,在當年被叫做“茶馬互市”。從此以后,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出產(chǎn)的騾馬、毛皮、藥材被大批地運進了內(nèi)地,而內(nèi)地盛產(chǎn)的茶葉、布匹、鹽巴和日用器皿等生活物資,則源源不斷地被輸入了高原,并在橫斷山區(qū)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了一條延續(xù)至今的“茶馬古道”。
麗江古城內(nèi)的茶馬古道文化城
這條因“茶馬互市”而鑿通的茶馬古道,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我國大西南地區(qū)。當然,所謂的“茶馬古道”也并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它是由主線以及延伸出來的大大小小的若干分支的統(tǒng)稱,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納百川而入海?!安桉R古道”的概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茶馬古道指的是起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傳統(tǒng)茶葉產(chǎn)區(qū),在傳統(tǒng)的茶葉貿(mào)易中用馬幫等載體運輸茶葉到藏區(qū)和其他傳統(tǒng)茶葉市場,以換取藏區(qū)的皮毛等產(chǎn)品的交通運輸線。除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之外,它的范圍還可進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肅等省區(qū)。廣義的茶馬古道則是以云南、四川為中心的中國西南地區(qū),穿行于云南、四川、西藏、湖南、貴州、廣西等省區(qū)及與其毗鄰的甘肅、陜西、寧夏等省份和緬甸、印度、老撾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之間的傳統(tǒng)交通運輸線路。在這些交織如網(wǎng)的茶馬古道中,最主要的有三條線路,即唐蕃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在這三條茶馬古道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唐蕃古道,大概興起于唐朝時期,但后來隨著戰(zhàn)亂而漸漸荒廢,而滇藏道和川藏道卻在后來的發(fā)展中變得更有影響力,也更為著名。
這片綿延于崇山峻嶺間的路網(wǎng)總計有3000余公里,由馬隊與挑夫、趕馬人組成的馬幫,沿著這些崎嶇的山路往返于內(nèi)地與西藏之間。始于宋朝的茶馬互市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世紀,因而這條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的悠悠古道,對內(nèi)地和西藏的商業(yè)及文化交流都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推進作用。據(jù)統(tǒng)計,到了宋朝中葉,每年已有多達25000 匹藏馬翻山越嶺進入中原。到了十一世紀后半葉,幾乎每年都有近300 萬公斤茶葉從四川運到西藏,再后來時至1074 年,宋朝在四川設置了茶馬司,主管茶馬貿(mào)易的推廣、監(jiān)管與稅務,至此,這條源于民間的古道才最終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是盡管有藏馬相助,文弱的宋人終究還是被野蠻的蒙元帝國所征服,但茶馬貿(mào)易卻一直持續(xù)到明清兩朝,甚至直到清朝時期,每年仍舊有約700 萬公斤的茶葉從四川銷往西藏,大約占四川茶葉總產(chǎn)量的90%。雖然今天的內(nèi)地早已不再需要能征善戰(zhàn)的藏馬了,但居住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仍是全世界最能喝茶的民族,一人每天要喝30~40 杯,一年可喝掉10公斤茶葉,而這些茶葉有90%產(chǎn)自四川的雅安,因此不妨這樣說:只要有西藏人和西藏文化的地方,就一定找得到川茶。
“遠去的馬幫留在了歲月的年輪,塵封的記憶是一首滄桑的歌,古道的驛站回首的路,鋪滿的希望究竟是什么?”一首悠揚的《茶馬古道》讓人遐想無盡。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連接著云霧繚繞、深林密布的西雙版納和距離天堂最近的布達拉宮。掠過1400多年的歷史塵土,全程近3000公里的路,他們究竟是如何跨越重重山巒和數(shù)條大河的艱難險阻的?古道靜默無語,時光之謎無人解答。如今,再走在這條古老的邊貿(mào)之路上時,那滄桑變幻的詭譎時代,那馬鈴清脆的馬幫歲月,連同這條蜿蜒崎嶇的古道一起,將這古道上的山川、河流與馬幫幻化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時代印記。因而,茶馬古道更像一個神話,一種傳說……
作為一條馬背上趟出來的古道,馬自然成為了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運輸工具,而馬匹與趕馬人所組成的馬幫,則成為了這條古道上最鮮活生動的標志符號,因而可以這樣說:綿延千里的茶馬古道也是一條馬蹄子走出來的馬幫之路。
談及馬幫,現(xiàn)代人或許會覺得陌生,但若將時間退回到一百年前,叮當作響的馬幫卻是近代川滇地區(qū)最主要的運輸工具。在1910年滇越鐵路和1935年滇緬公路開通之前,位于云貴高原上的云南省境內(nèi)并沒有大的交通干線,所有的貨物,無論是長途運輸還是短途運輸,都需要人背馬馱,云南的馬幫大多都形成于這一時期。眾所周知,云南地區(qū)是我國茶葉的主產(chǎn)區(qū)之一,云南的茶葉雖然早在唐朝就已經(jīng)見于文書記載,但毒蟲猛獸的自然環(huán)境和峭壁深澗的地理條件還是阻礙了滇茶的運輸,使得大量的茶葉一直待沽山中,而馬幫的介入,則為云南茶葉的大量外運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運輸工具。
馬幫形成初期,各家各戶只是將自己的馬用于短途運輸,隨著需要進行長途販運的貨物逐漸增多,加上復雜的道路情況,單人單馬很難成行,也無力承擔全部運輸業(yè)務,于是便數(shù)人相約合伙同行,從而形成了最初的馬幫。清末民初,云南各地出現(xiàn)了一批大的商號,他們大多擁有自己的馬幫,有些商號就是由馬幫直接發(fā)展來的,并且漸漸形成了獨特的“馬幫文化”。
如今,每當人們談起馬幫,總能讓人聯(lián)想起“冒險”一詞。的確,穿行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他們身上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無畏的冒險精神。即便放眼今天,與那些“武裝到牙齒”的職業(yè)冒險家的壯舉相比,當年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歲月,仍然更令人熱血沸騰。這些在茶馬古道上風雨跋涉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遠征路中,用清脆的鈴聲和噠噠的蹄聲打破高山峽谷里的亙古寧靜,并用他們的勇氣和汗水,開辟出了一條條通往外界的貿(mào)易之路。茶馬古道所穿越的橫斷山脈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的高山峽谷地區(qū),其崎嶇險峻的路況更是世所罕見,而沿途那些高聳入云的雪峰、濁浪滔天的江河、蜿蜒綿延的山嶺更是行者的噩夢,因此馬幫每次踏上征途,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所以,干馬幫就等于冒險,就等于拎著腦袋找飯碗。只要走上了馬幫路,就等于立了軍令狀,是死是活,是榮華富貴還是血本無歸,就全靠馬幫自己的運氣和能耐了。馬幫這種長期在野外風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賦予了茶馬古道浪漫而傳奇的色彩,因為這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只能靠騾馬及牦牛等馱運,那長達數(shù)千公里、往返一趟需耗時四五個月甚至半年多的漫長旅途,錘煉出馬幫們?yōu)槿朔Q道的精神。這需要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意志、果敢的智慧以及親密無間的信任等諸多優(yōu)秀品質(zhì),因此在過去,無論是在西南的哪個地方,能干馬幫的人都會被人們認為是勇敢堅定、能力高超的人。
穿行在叢林中的馬幫,馬蹄聲聲,塵土飛揚。
束河古鎮(zhèn)是茶馬古道中保存較為完好的驛站
穿行在這條世界最艱難道路上的馬幫,他們既是貿(mào)易經(jīng)商的生意人,也是開辟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yōu)榱松?,為了利益,將生命作為籌碼與大自然博弈,因而他們的血管中泊泊流淌著冒險的血液。這種冒險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生意上的冒險。馬幫興盛的時代,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的法律還不完善,馬幫每做一筆生意,都要冒著極大的風險,而政局的不穩(wěn)定,更添加了這種生意上的風險,有的人固然因為馬幫貿(mào)易而富貴榮華,但更多的人卻賠得血本無歸。其二是在嚴峻大自然中的冒險。馬幫所穿行的茶馬古道,大都是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地方,高山危崖、瘴氣疫病、野獸毒蟲隨時隨地都能置馬幫于死地,因而當年行走馬幫的人,死于非命的幾率比常人高了何止幾倍。其三是土匪強盜的威脅。在那個風云詭譎的時代,西南地區(qū)的土匪強盜十分猖獗,盡管馬幫都是全副武裝,但仍會不時遭到土匪強盜的襲擊,殺人越貨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因而這種艱難的生存境況,才是催生馬幫冒險精神的根本原因。
如今,在這條古人用鮮血和汗水趟出來的茶馬古道上,早已見不到成群結(jié)隊的馬幫蹤影了,但那些留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則宛如一枚枚印章,在中國西南的史書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記。
談及茶馬古道,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鈴聲叮當?shù)鸟R幫和香氣誘人的茶湯,殊不知,這條悠長的古道還有著更深刻的意義:茶馬古道歷來都是一條民族融合之道,它見證了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年來因茶而締結(jié)的血肉情感,而且茶馬古道還是一條民族遷徙的文化走廊,它為人類尋找心靈的烏托邦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此外,茶馬古道還是一條連接世界主要文明的文明通道,多元文化在這條綿延的古道上交流與融合,并向外擴散,將多元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條蜿蜒綿延千里的茶馬古道,將沿線的各民族融合在了一起,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全方位展示了西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片段,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茶馬古道貫穿整個橫斷山脈,并跨越中國西部多省區(qū),向北連絲綢之路,向南連瓷器之路,其間連接著幾十個民族、上千萬人口,其影響力甚至能夠波及世界更遠的區(qū)域,而在茶馬古道的融合之路上,橫斷山脈不可不提。巍峨矗立的橫斷山脈,猶如一道高聳入云的屏障,高高地佇立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版圖上,三江并流的奇觀和神奇的地質(zhì)作用,最終造就了無比壯觀的大峽谷,而高山深谷的地理條件也阻礙了當?shù)孛褡迮c外界的交流,所以該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沿著這條蜿蜒在峽谷懸崖間的古道旅行,就會發(fā)現(xiàn)隨著沿途自然地理景觀的不斷變化,沿途的民居樣式、民風民俗、衣著服飾、語言文化,乃至當?shù)厝怂叛龅淖诮桃捕茧S之發(fā)生著變化。對于這種神奇的差異性現(xiàn)象,當?shù)剡€流傳著這樣一個形象的概括:“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币蚨?,這種誕生在茶馬古道沿途的多元文化特點,使茶馬古道成為了一條多姿多彩且極富魅力的民族文化長廊。行走在茶馬古道上,就仿佛是行走在一座立體的民族文化博物館中,其蘊含的豐厚文化遺產(chǎn),令人驚嘆不已。
事實上,這條綿延數(shù)千里,穿越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qū)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文明的“高速公路”,將沿途的各種文明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使得各種文明之間既保留了自身的特點,又能夠彼此溝通,互補長短。因而,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文明通道。例如,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來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而且讓長期處于比較封閉環(huán)境的藏區(qū)打開了門戶,將藏區(qū)的各種土特產(chǎn)介紹給內(nèi)地,從而形成了一種持久的互補互利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這種互補關(guān)系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jīng)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進一步推動了西藏與祖國的統(tǒng)一、藏族與漢族的團結(jié)。因而在歷史上,盡管宋朝和明朝并未在藏區(qū)駐扎一兵一卒,但始終與藏區(qū)保持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其中茶馬古道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此外,茶馬古道也有效地促進了各種文化與宗教之間的交流融合,從而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jié)與友誼。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zhèn)中,藏族與漢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互相交融。例如,在茶馬古道沿途的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清真寺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建筑,也有氣勢雄渾的關(guān)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典型的漢文化建筑。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里建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機構(gòu),并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介紹進藏區(qū),而來自藏區(qū)的藏傳佛教也通過茶馬古道傳入云南及中原地區(qū),因而茶馬古道是一條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路,更是一條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長廊。
茶馬古道沿途不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更有讓人嘖嘖稱奇的人文景觀?;厮莶桉R古道的歷史,可以看出,茶馬古道不只是一條貿(mào)易通道,還是一條人文精神得以升華的荊途,它因茶馬互市而興起,又因馬幫馱運而聞名,并最終成為一條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走廊。時至今日,高速發(fā)達的公路運輸早已將這條古老而神秘的古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這條傳承古今、溝通內(nèi)外的崎嶇古道,仍為我們現(xiàn)代人留下了一些難以磨滅的記憶。在這些遺留下的記憶中,我們將感受到中國人血液里流淌著的那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
茶馬古道有效地促進了各種文化與宗教之間的交流融合,從而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jié)與友誼。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zhèn)中,藏族與漢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互相交融。
在普通的一扇木門上,便能窺見多元文明相互融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