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
一個人的修養(yǎng),就內(nèi)容或過程而言異常豐富,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學術(shù)等許多方面的勤奮學習和自覺鍛煉,也包括一個人在為人處世過程中的風度、儀表、言行、舉止等方面的特性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人的各方面的素養(yǎng)中,哲學素養(yǎng)是基礎(chǔ)。因為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關(guān)于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jié),它更具根本性和決定性。學習哲學知識,提高哲學素養(yǎng)對塑造人的整體思維品質(zhì),統(tǒng)御和提高個人全面素質(zhì)具有關(guān)鍵作用。對軍校政治教員來說,提高哲學素養(yǎng)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素養(yǎng)是每名教員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shè)、轉(zhuǎn)變工作作風,提高戰(zhàn)略思維能力、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
1 加強學習,積淀哲學底蘊
對政治教員而言,所謂一定的哲學知識底蘊,主要不是記住多少哲學概念和原理,而是要掌握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和境界。自覺用黨的最新理論不斷武裝頭腦,著力培養(yǎng)“讀經(jīng)典、學哲學”的濃厚興趣,真學、真信、真懂、真用,逐步提升理論素養(yǎng),積淀哲學底蘊。自覺運用掌握的最新理論、哲學思考指導工作,并通過實踐活動積累,不斷提高理性思維層次,并使之轉(zhuǎn)化為實干苦干的實際能力。同時還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哲學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形成了儒道互補的哲學思想,凝聚和貫注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酌详P(guān)于“仁”的學說,崇尚正直無私的人生態(tài)度,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積極入世的人生哲學。他們的仁者愛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重義輕利、樂而忘憂的精神境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憂患意識和大丈夫氣概,塑造了中華民族誠實正直、講究信用、忠實寬厚、凜然不屈、安貧樂道、不懈追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老莊看社會人生,總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俯視社會人生。他們無為自化、虛靜不爭、秉物以游心的人生態(tài)度已經(jīng)作為一種民族性格熔鑄于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虛懷若谷的包容大度、先人后己的謙恭精神,含藏內(nèi)斂的持重性格,堅忍不拔的剛強意志。所以,政治教員要有意識地讀一些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先哲們的言論和著作,以豐富自己的哲學底蘊。
2 勤于思考,培養(yǎng)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是人們對存在問題的能動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應(yīng)。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問題。馬克思曾尖銳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毛澤東同志更是強調(diào):“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是否具有正確的問題意識,是衡量政治教員思想作風、工作標準、授課方法的重要標志。能否正確認識問題, 反映政治教員的精神狀態(tài)、思想境界,體現(xiàn)著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問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有的顯而易見,有的深藏于復(fù)雜的表象之中,有的則通過別的形式反映出來,政治教員只有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增強洞察問題的敏銳性。對于已經(jīng)凸顯的矛盾和問題,最重要的是妥善應(yīng)對和認真處理;對于尚處于萌芽或潛在狀態(tài)的矛盾和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或者說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盡早研判,及時查漏補缺,力求把矛盾和問題解決于萌芽狀態(tài)。全面正確認識問題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chǔ)。政治教員只有全面正確地認識問題,才能在復(fù)雜緊急的情況下頭腦清醒、不自亂陣腳,才能在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挺身而出,承受各種可能的質(zhì)疑,做到“心中有數(shù)、底氣充足”。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最終落腳點在于解決問題。古人云:“為官避事平生恥”。領(lǐng)導干部居其位,就要謀其政、盡其責。解決問題必然要觸及各種矛盾,甚至會得罪一些人,受到阻撓和責難。如果沒有敢于碰硬的精神,沒有一身正氣和堅定信念,是難以做到迎難而上的,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拋開私利、直面挑戰(zhàn),才能把重大問題研究好、敏感問題處理好、棘手問題解決好。政治教員只有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才能牢牢把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quán),及時準確地發(fā)現(xiàn)問題,全面正確地認識問題,深入科學地分析問題,從而積極穩(wěn)妥地解決問題。
3 勇于實踐,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政治教員運用哲學的能力,既要靠學習哲學知識來培養(yǎng),也需要生活體驗和工作實踐的磨礪;既需要對哲學立場、觀點、方法和境界融會貫通,又需要對專業(yè)理論和業(yè)務(wù)了如指掌,需要在哲學和工作之間找到恰當?shù)慕Y(jié)合點。學哲學最終要反映在運用哲學觀、方法指導工作、體驗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檢驗和衡量學用哲學的一把尺子。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避免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唯物辯證法認為客觀世界的變化是一個萬古長青的發(fā)展過程,而人們頭腦里的意識、思想、觀點,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反映??陀^存在變化了,發(fā)展了,人們的思想也必須適應(yīng)已經(jīng)變化了的情況。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全面發(fā)展地看問題、思考問題,對任何問題和情況既要看到好的、有利的、進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差的、不利的、落后的一面,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想問題、辦事情,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fā),應(yīng)當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要客觀地反映問題,客觀地觀察和分析問題。如果只滿足于主觀想象,摸腦袋,憑印象辦事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