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道文
一、“學習中心”論的理論前提是認知論
1.學生應成為構建新知識的主體。根據(jù)認知理論,在學習新的語言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周圍的語言輸入,而且對面臨的新任務也積極地進行詮釋和理解,他們不再是消極被動的語言接受者,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與老師配合,使教學活動得以全面有效地展開。
2.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生在學習中使用一些策略,這些策略作為思維方式和思辯能力也是可以學習或改變的,它們用于幫助完成認知過程,而正確地選擇和運用學習策略會有助于學習進步。
3.教學互動作用于課堂環(huán)境認知發(fā)展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思維發(fā)展及其語言、環(huán)境的關系和學習動機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課堂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過程也直接作用于學習的進程和效果,即所謂“教為學之媒介”。
二、“學習中心”理論的產生及其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語言學家Allwight站在一個語言課堂教學研究者的角度提出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學習者學習不到教師們教授的東西?”這個問題提醒了教師重新審視自己在課堂上以及在學生學習經(jīng)驗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激發(fā)了教師對課堂學習過程內在規(guī)律的探究。此后10年里,英語教學界在學生學習風格、學習策略和個人因素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在確定、描述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的思維特點和行為特點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另一位語言學家Nunan在1995年提出,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應盡力“縮小學習過程和課堂指導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和造就有自主能力的學習者。他進一步提出了“學習中心”的學說。指出以“學習者為中心”關注的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覺認識和控制能力,其核心思想是指學習者本人就學習地點、內容和過程做出合理選擇的能力。這種能力很重要,否則,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制定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將不能在教學中得到貫徹。而“以學習為中心”則是在一個更概括的層次上描述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包括了各種學生因素,如學習動力、學習風格、學習策略和學生個人特征。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指導
1.對學習經(jīng)驗的指導。(1)學習者被清楚明白地告知教學目標;(2)學習者參與教學內容和目標的選擇和修正;(3)學習者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4)創(chuàng)造課堂學習內容和課堂外現(xiàn)實世界之間的主動聯(lián)系。
2.對學習過程的指導。(1)學生在認明教學任務所要求的學習策略方面得到訓練;(2)學生在認明自己偏愛的學習風格和試驗其他學習風格方面得到鼓勵;(3)學生有一定空間為自己所決定,并可以選用不同的學習路徑;(4)學生有一定機會修正、改變、創(chuàng)造和評價教學任務和教學過程。
顯然,“學習中心”論雖然重在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同時也強調了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過程中的作用。把教學指導建立在對認知過程的認識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這對于集體學習環(huán)境下如何化解個人差異的負面影響,而突出群體共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