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洪
基于對話視角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研究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
■文/陳建洪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新的知識點教學的時候,往往是站在與學生對立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命令式的教學,這對于喜歡自由、追求天性的小學生而言,無疑就是教學的大忌。盡管說教師命令式的教學能夠使得學生暫時提高學習成績,但是這樣會讓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厭惡感,使得學生感受不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一想到數(shù)學學習就是壓迫,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就需要將對話式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應用進來,尊重學生,和學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來進行學習,聽取學生對于學習的想法,從而逐漸使得學生喜歡上數(shù)學,這對于學生的長久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們就以《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來說明如何基于對話視角來進行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
師:同學們,老師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在生活中看到哪些東西是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
生1:課本合起來就是長方體的。
生2:鞋子的盒子是長方體的。
生3:魔方是正方體的。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長方體,比如這個冰淇淋的盒子、音樂盒、衣柜等都是長方體的,這些長方體的運用,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很整潔,是嗎?
生:是。
師:那么接下來同學們來說一說,通過觀察這些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規(guī)律呢?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之前學習的圖形又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是立體的,而我們以前學習的圖形大多都是平面的,比如圓、三角形、長方形以及正方形等。
生2: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12條邊。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棒,觀察也很仔細,已經(jīng)基本上將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概括出來了。沒錯,長方體和正方體有12條邊,同學們再數(shù)一數(shù),是不是有六個面、八個角呢?
生:是!
設計思路:在進行這部分內(nèi)容設計的時候,主要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讓學生自己來學習新的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對新的學習圖形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就能夠參與到新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在教學中,并不是教師立即就告訴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性質(zhì),而是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最后由教師來進行總結,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感知就十分具體,在教師說出答案的時候,學生也能夠理所當然地去接受,這樣就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師:同學們,我們剛才已經(jīng)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較為直觀的感受,也已經(jīng)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性質(zhì),那么現(xiàn)在哪個同學能夠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又在哪里?
生1:長方體六個面不一樣,而正方體的六個面是一樣的。
生2:長方體的邊長不一樣,而正方體的邊長是一樣的。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正方體的十二條邊,六個面都是完全一樣的,而長方體的邊和面并不需要這樣的條件,應該說正方體是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同學們能夠理解這句話嗎?
生:可以理解。
師:那么同學們現(xiàn)在通過自己動手來制作一個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在制作中來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性質(zhì),并且要量出自己制作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邊長是什么。那么同學們就開始動手吧!
(然后整個班級里面的同學都開始投入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制作過程中,由于在講課之前,讓學生準備了卡紙和剪刀,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制作過程能夠順利進行。)
師:同學們都制作好了嗎?有哪個同學能夠將自己的成果在同學們面前展示一下?
生1:我制作的是一個長方體,在制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十二條邊中,有三種長度不一的邊長,每一種長度的邊長都有四條。
生2:我制作的是正方體,十二條邊都是一樣的。
師:同學們,那么我們接下來算一算你們折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六個面的面積和體積,面積公式我們之前已經(jīng)學過,有誰能夠說一說面積是如何求的呢?
生1: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邊長的平方。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那么下面哪個同學能說一說如何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呢?
生1: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底面積×高,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邊長的立方。
師:說得非常棒,看來生1同學在私底下已經(jīng)仔細預習了,這是很好的學習習慣,別的同學要向生1同學學習。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重點,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就像剛才生1同學所說,長方體的體積就是底面積×高,而正方體的體積是邊長的立方,這兩個公式是非常重要的,貫穿在你們整個數(shù)學學習的階段,所以同學們要好好領悟這兩個公式。那么接下來,為了讓同學們增強對這兩個公式的感悟,大家可以根據(jù)你們測量的邊長數(shù)據(jù),來計算一下你們制作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尤其是在計算長方體的體積的時候,同學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底面積和高來進行計算,看最后的結果是否相等?,F(xiàn)在同學們就開始動手吧!
(然后,接下來每個同學都開始認真測量自己制作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邊長,每個同學都表現(xiàn)得很積極、很興奮。)
師:同學們計算好了嗎?有哪個同學能夠談一談自己的測量結果,在測量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1:我制作的是正方體,但是在測量計算中發(fā)現(xiàn),無論我以哪個面為底面的時候,最后計算出正方體的體積都是相同的。
生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也是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演來的,正是由于正方體的每條邊都是相同的,所以最后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就是邊長的立方。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真正含義,這樣我們今天的教學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同學們以后在遇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nèi)容的時候,也要能夠靈活運用。
設計思路:這部分的內(nèi)容是課堂的主體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對學生引導的時候,需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就對其外形有直觀的感受。然后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樣學生不僅對前面學習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回憶和鞏固,然后再進入新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時候,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理解,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測量,學生就能夠將知識點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夠深入理解。而這樣學生對于公式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入,學生在以后想不起來具體的公式的時候,也能夠通過回憶測量過程記起來公式。在這個過程中,知識點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點一滴探究出來的,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角度進行對話,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也會喜歡上這樣的教學過程。
師:我們剛才已經(jīng)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性質(zhì)以及體積計算公式進行了了解,下面同學們就來思考如何來計算生活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在生活中一些物體并不是嚴格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在計算體積的時候,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生1:我們可以把這些體積分解成我們熟悉的圖形體積,就像我們之前學習面積的時候,會使用分割的方式來對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
師:很好,一些圖形是通過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拼湊在一起的,而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就需要將這些物體的形狀來分解成我們熟悉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比如椅子,椅子的靠背部分是一個長方體,而座椅部分又是另一個長方體,通過分割和組合的方式就能夠很快計算出這兩部分的體積。而同學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回到自己家的時候,來看看家里面有哪些東西是由簡單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構成的,然后去測量邊長,計算出體積。同學們要仔細去觀察周圍的東西,去感受周圍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下節(jié)課我們再通過同學的作業(yè)來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組合應用,下課!
設計思路:在進行這部分設計的時候,主要就是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拓展,讓學生能夠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且再次鞏固分割的概念,這樣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夠積極參與進來。這個作業(yè)是發(fā)散式的,站在尊重學生的角度上,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作業(yè),也是對話視角的具體體現(xiàn),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學數(shù)學學習的時候,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天性,要基于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就能夠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站在對話視角來進行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將學生作為獨立的、平等的個體來進行教學,這才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所在。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zhèn)第三小學
編輯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