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艷
摘要:一個教師的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在于對自身成長的渴望,在于對自我成長的追求,它是在一次次的失敗嘗試中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是一種水滴石穿的過程。本文著重從日常教學、公開觀摩、各項比賽三個方面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展開闡述。
關鍵詞:自我成長;日常教學;公開觀摩;各項比賽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1-0030-02
有位名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成功率越高,成就也就越大?!弊鳛橐痪€教師要想更快更好地成長起來,除了環(huán)境的刺激外,更多的在于自身對成長的渴望,因為只有自己渴望成長,渴望進步,才能在一次次的受挫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積累經(jīng)驗,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找準自我。正如柏拉圖所言:“凡是自動的才是動的初始”,有了領導的支持,環(huán)境的促進,如果能有一種自我成長的“原動力”,那么真正的成長便不期而至了。關于自我成長,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立足教學圖發(fā)展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日常教學生活才是自己成長的基石,只有扎實于日常教學,認真對待每一次的活動,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獲得嫻熟的教學技能。以新教師為例:新教師剛出校門,初入幼兒園,對幼兒的基本情況并不是很了解,對教材不是很熟悉,對目標的把握也不是很準確。于是,新教師認真?zhèn)湔n就成了順利完成活動的首要條件,當然,除了要備教材,更要備幼兒。畢竟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新教師甚至要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設想幼兒的可能表現(xiàn),以防臨場應變不足。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足見日常教學與反思在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中的作用。課中實踐是檢驗備課效果的有效手段,活動中所發(fā)生的問題,有些是對孩子的不了解,有些是活動的組織問題,有些是突發(fā)性的,還有些就是備課時教師沒有設想到的,此時深刻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jīng)驗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jīng)過反思,教師的經(jīng)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chǎn)生影響。所以反思可以讓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評價自己行為的后果,幫助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經(jīng)驗教訓,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教學質(zhì)量,使教師的教學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并形成適合自己個性特征的教學風格。
當然在日常教學中常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于是同事之間的學習交流就顯得非常必要,因此教師應與同事共同探討活動組織過程中的疑問和難點,在此過程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形成自己的思維與見解。新教師常常會有一些教學困惑,如計劃的擬定與實施的過程相違背,自己的思路不能帶動幼兒,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行為超出自己的預想;老教師教材熟悉、經(jīng)驗豐富,但有時教法難免老套……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回顧自己的教學行為,思考自己的行為對幼兒行為的影響,年輕教師需要不斷地向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學習,學習老教師的指導策略,學習老教師的臨場應變能力,學習老教師如何與幼兒互動,了解幼兒的需要,并在日常教學中多實踐,多思考;而老教師則應多思考自己的教學教法是否真正適合幼兒,這樣新老教師完全可以在切磋與琢磨的過程中,盡快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活動老,學到老,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了日常教學的實踐,我們?nèi)詴伎肌降自鯓幼霾艜??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多向書本學習,專心讀一點書,用教育理論支撐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自身專業(yè)知識,用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自覺地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更理性地認識自己的教育實踐,也更加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與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同時加深文化底蘊,用書香滋潤心靈,讓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開竅,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自己盡快成長,就必須在日常教學中永無止境地學習、探索和實踐。
二、倡導交流謀提升
公開觀摩作為交流活動的一種形式,它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不管是開課的老師還是聽課的老師都能在公開觀摩中受益。因為公開觀摩前,開課教師需要反復打磨自己的教學過程,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其實就是教師成長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開課教師常常要為一個情景的創(chuàng)設,為一句過渡語言的組織,為重難點的突破……進行不斷的思考、琢磨和改進。這些所帶給教師的專業(yè)體驗和行為跟進是常態(tài)活動所無法比擬的。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教師對如何分析教材、把握目標,如何引導孩子、如何設計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會變得十分清晰。
而聽課教師則能從開課教師身上看到閃光點,看到開課教師對于整個活動過程所投入的精力,學習開課教師的方法,吸取開課教師的精華,同時避免活動中出現(xiàn)的失誤。如:大班建構活動《公園》,執(zhí)教老師首先從幼兒的設計圖引入,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公園里有什么,準備做些什么,怎么做?接著放手讓幼兒自己分工、合作建構,教師既不動手干預也不忙于指導,最后以照片回放的形式讓幼兒了解自己的活動過程,整個活動,幼兒既忙碌又專注,既分工又合作,既放松又快樂。讓聽課教師對建構活動的有效開展——從活動的組織,到幼兒的合作再到材料的投放,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尤其是活動后的評課梳理,更讓聽課教師有了深刻的感悟,教師不僅僅只是從幼兒的作品角度出發(fā),更從幼兒的學習、合作品質(zhì)出發(fā),與幼兒共同交流、分享此次游戲的快樂,讓幼兒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滿滿的自豪感,同時也對自己的付出有了正面的肯定。評課過程中,執(zhí)教老師就此次活動開展的前期工作進行介紹,從經(jīng)驗準備到物質(zhì)準備,無不詳細而談,從建構公園的一角——涼亭、公園、水上樂園逐一開始,引導幼兒共同交流自己對公園設施的意見,把游戲還給幼兒,由幼兒自己設計心目中的公園,最后才是此次活動的呈現(xiàn)。通過這樣的研討交流也讓聽課教師更加明白執(zhí)教老師的意圖——幼兒的游戲是建立在幼兒的意愿之上,當幼兒經(jīng)驗不足時教師、家長協(xié)同幫助,同時也讓聽課教師更清楚地明白執(zhí)教老師此次活動的開始是建立在上次的經(jīng)驗之上,通過一次次遞進,一次次深入,讓幼兒在游戲中自己設計,自己創(chuàng)造,為自己是個小小設計師倍感自豪,同時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游戲的自主權,有信心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
作為聽課教師在每一次的公開觀摩后都應該積極參與評課交流,公開觀摩后的評課交流是教師教學思想的梳理,是集體教研的智慧,也是互助學習的平臺。聽課教師通過大膽發(fā)言,才能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思想的梳理,把對本次活動的感悟說出來,同時積極參與討論,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困惑,形成互動,引發(fā)大家的共鳴。這樣不管是聽課教師還是開課教師都能在公開觀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飛速成長。而這個過程也是教師前進步伐最快的過程,是自我成長最快的過程。
三、接受挑戰(zhàn)促成長
作為一所發(fā)展中的幼兒園,它本身就是一面旗幟,這面鮮艷的旗幟下需要的是老師們無窮的動力來推動,而如何更好地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其實就是比賽。人的潛力是無法想象的,而殘酷的比賽總能讓我們瞬間迸發(fā)自己的潛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更需要大膽地參與各項比賽,比賽雖苦,但卻不失為促進教師成長的絕佳方式。
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能力再好的老師,也可能在繁忙細碎的教學中消弭熱情,喪失斗志。這時候就需要領導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教師在比賽中完善自我,發(fā)揮特長。我園一年輕教師就是在這樣的“逼迫”下一步步地成長起來,雖然過程很艱苦,但成長卻是跨越式的。剛開始該年輕教師謹小慎微,總是怕說錯、做錯,面對觀摩評議時也是拘束謹慎,你讓她講她才講,大多數(shù)的時候是當一個聽眾,一個盲從者。后來園領導大力培養(yǎng)年輕教師,適時推她一把,讓她發(fā)揮潛能,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教師演講比賽、說課比賽、公開課觀摩、技能大賽……一次次的鍛煉,該年輕教師不斷突破自我,挑戰(zhàn)自己,鍛煉膽量,由于要參加各種比賽,該年輕教師不斷地重新溫習自己的教學領域,分析教材,琢磨設計,突破難點,攻克自己的缺陷,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漸漸地,在觀摩交流中,該教師也能積極踴躍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頗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也許就是這種無形的準備、參與讓該教師對教材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見地,也使該教師更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大膽前行、認真去做才能做得更好,唯有精心準備、自我積淀,才能從容迎戰(zhàn)。
我園曾老師是繪畫愛好者,她的愛好影響了全班的孩子,她們班孩子的想象力超強,繪畫能力也是極強的,而且該老師對班級環(huán)境所蘊含的隱性教育意義也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思路。但是她從不張揚,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工作,這次,園領導給她下達任務讓她承接全園環(huán)境總設計,同時參與班級環(huán)境布置的評比。剛開始她也是倍感壓力,但是她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認真考慮,從班級環(huán)境的整體布局,到區(qū)域、空間的劃分,從班級環(huán)境垂吊物的選擇,再到廢舊物的利用,無不花費心思。破舊的扇子做成了家園互動的聯(lián)系窗口,實用的夾子成了幼兒作品的展示臺,廢棄的紙箱做了幼兒的繪畫展示板……她布置的每個環(huán)境細節(jié)都蘊含著數(shù)學知識,扇子的作品垂吊讓幼兒在無形之中感知高矮的空間關系,外墻的黑白琴鍵讓幼兒感知正方體與立方體的區(qū)別,破舊的竹席被漆成了粉色,成為數(shù)學區(qū)的掛簾,在這次班級環(huán)境評比中曾老師把數(shù)學與環(huán)境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了將數(shù)學物化在環(huán)境中,為老師們做了很好的啟示與榜樣。
其實,正是敢于接受挑戰(zhàn),才讓老師們看到了該老師巧奪天工的杰作,正是有了“比賽”的危機感,才讓老師們在比賽中看到自己的短處,習得別人的長處,并激發(fā)自己的潛能,盡力做得更好。而這樣的過程更是一種無聲的自我成長。
說到底,教師的自我成長就是一種不斷挑戰(zhàn)自我、自我加壓、自我更新、大膽嘗試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努力過的人才會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