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芳++王嶸++徐倩漪
摘要:本文基于傳播視點,根據香農—韋弗傳播模型,針對當前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得出了傳播過程中數據包的傳輸時間長、傳播過程中噪聲多而強、傳播過程中信息質量與反饋缺乏、小眾群體接受信息機制薄弱等結論。并針對其中顯現的問題提出了目前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應加強傳播源信息的建設,完善傳播過程控制機制、反饋控制機制,以及建立科學的學習者學習績效監(jiān)控與評價機制等對策。同時指出以體育高等院校為主體的教體深度結合的模式,有利于加強對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和再教育的監(jiān)管。
關鍵詞:傳播;香農—韋弗傳播模型;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60-02
一、引言
運動員義務教育實施的話題,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已經陳舊,而領域內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學者、專家也已從教育體制、機制、教育途徑與教育方法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多年深入探討和研究。然而,實際上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實施中的問題直至今日也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本研究將以香農—韋弗的傳播模式為基礎,從傳播視角,針對我國運動員的義務教育現狀開展研究。依據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思想,從教育資源建設、傳播途徑建設的角度,并結合如何進一步調動人的因素、社會因素等內容,給出相應的對策。
二、香農—韋弗傳播模型
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在大眾傳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也適用于教育傳播的應用與研究。由于教育傳播本身具有反饋特征,因此本文以具有反饋的香農—韋弗傳播模式為依據,以此解說運動員義務教育的特征。如圖1所示。
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支撐下,香農—韋弗傳播模式中的各個要素可以解釋為:
信息源,即教學資源。指可以適用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和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可利用的各類教學資源。
發(fā)射器,即根據教學綱要、學習目標或學習者的需求,通過編碼后,將教、學資源有目標的整合并發(fā)出的過程。
信道,即教育教學環(huán)境資源、條件或途徑。其中也包含了教與學的策略與方法。
接收器,即將發(fā)射器所形成的教、學內容,附件語義描述信息、學習活動、學習工具和人際網絡等因素。形成最終的學習元。所以,在信息源的具有信息的前提下,發(fā)射器和接收器協(xié)同形成學習元。
接受者,即學習者,本研究指我國現役運動員這一小受眾群體的學習者。
噪聲指從教學資源生成,到被學習者所能及時接收到所需學習資源這個過程,所發(fā)生的各種信息與判斷的失真,以及各種影響學習績效的不利因素。
反饋,即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應開展的各類學習評價反饋、情意反饋以及目標修訂反饋、資源需求反饋等。
三、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傳播特征與分析
基于傳播的視角,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有著自身顯著的特點。
1.傳播過程中數據包的傳輸時間長。目前我國相關部門規(guī)定,現役運動員的每周文化課學習時間不少于12學時。而普通文化教育的學生,文化課學習的時間每周至少為30學時。假如將運動員文化學習中的某一個知識群定義為數據包。那么,由于運動員的學習時間少于普通義務教育的學生。所以,一個數據包對于運動員而言傳輸時間必定長于普通義務教育的學生。具體體現在數據包的傳輸率上,運動員是低于普通義務教育學生的。
2.傳播過程存在較強噪聲。目前普通義務教育的學生,均以文化學習為主,很少在正常的學習時間被干擾。學習節(jié)奏相對穩(wěn)定,持續(xù)性較強。而運動員是以訓練為主,學習給訓練讓路,一旦遇到有比賽或是強度超負荷的訓練時,文化學習的時間就會被擠掉。而這些因素也阻礙了運動員每周12學時的正常學習,形成了傳播過程中的噪聲。
3.傳播過程中信息源質量欠缺,編碼解碼機制欠合理。我國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基本形式一般有獨立式、掛靠式以及少量的混合式等類型。目前我國大多數體育訓練學校師資不足、學習資源單一、管理缺乏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掛靠和混合編入普通義務教育學校的運動員,由于自己的非編制身份,事實上也很難得到與普通義務教育學生同質、同量的教、學和管理資源。然而,雖然沒有同質、同量的教、學資源,卻設立著同樣的教學目標和幾乎完全相同的評價體系。這就相當于傳播過程中編碼與解碼體系所使用的編碼、解碼機制采用的是普通義務教育的編碼、解碼機制,由此給信息接受者帶來接收困難。
4.信息接收機制與控制薄弱。我國運動員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屬于小眾群體,目前,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相關政策相對完善,但在落實過程中所存在的地域性差異、不同運動項目所對應的運動隊間的差異卻很大。其問題就是宏觀上統(tǒng)一的政策與微觀監(jiān)管操作的不協(xié)調。這不僅是機制建設和實施本身的問題,更在于運動員這個小受眾群體的內部的復雜性,使機制建立和監(jiān)管無法統(tǒng)一。
信息源質量的欠缺,傳播過程中誤碼、失真、丟幀等噪聲不斷,編碼、解碼機制卻延用普通義務教育傳播的機制,接收者接收信息過程中缺乏外部監(jiān)控與自控,同時缺少合理的反饋控制,但卻要求接收者到達同等水平的信息接收質量…整個傳播系統(tǒng)所呈現的混亂和不協(xié)調,體現在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接收質量上,其存在很大的問題便成為了客觀事實。
四、完善運動員文化傳播系統(tǒng)的信息資源與各類機制
1.建設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平臺,豐富信息源教學信息數量和類型,提高質量。建設、完善、豐富多元化教育資源是有效改善運動員義務教育的物質基礎。首先,要盡快完成文化教育內容的篩選和重構,以知識的實用性、契合性為原則重新定義學科內容,體現規(guī)范、科學的知識體系,并以課程形式體現出來。依據混合學習策略設定學科知識體系,以保障運動員在僅有普通義務教育學生的學校學習的1/4時間里,完成升學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其次,要盡快推進紙質教材建設與數字教材建設同步模式的發(fā)展。教材形式的多樣性是當今教育資源建設的一大特點,網絡技術與移動技術的發(fā)展,使網絡化學習、移動學習成為可能。數字化教材增強了教材的傳播性,有助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另外,要加快推進全國性運動員課程資源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的建設。全國性運動員課程資源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的建設的必要性有如下幾點:統(tǒng)籌、優(yōu)化教育資源,降低建設成本;增強運動員文化教育過程中群體性學習體驗,有效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網絡化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使用,能有效推進泛在學習的目標,實現“在哪都可以學習”的目標。endprint
2.構建符合運動員文化學習特點的文化教育機制,完善傳播過程控制與反饋機制。在運動員文化學習的特點中,受教育時間少、學習節(jié)奏相對不穩(wěn)定是我國所有體育體制下的必然產物,也是運動員文化教育研究中幾乎不可消除的兩個負面因素。構建學習時間靈活、地點多樣、方式便捷的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則成為促進運動員文化學習的主要對策。首先,構建學習元機制。學習元機制在資源建設中所體現的特點包括:第一,學習資源的進化,內容結構的開放,實現資源動態(tài),持續(xù)進化,實現資源的動態(tài)管理與聚合;第二,基于開放的知識資源系統(tǒng),允許多用戶協(xié)同編輯資源,協(xié)同構建知識;第三,將人的因素納入到可共享的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培養(yǎng)和保存各種信息連接,優(yōu)化內外信息網絡,社會化認知網絡的可視化展現與共享發(fā)展。
3.構建“教體結合”新模式,進一步完善運動員學籍、學業(yè)監(jiān)管機制,優(yōu)化信道。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道是信息有效傳播的載體和通路,構建合理優(yōu)質信道,將有助于信息的傳播。在運動員義務教育的研究中,優(yōu)化資源建設、完善學習策略與管理機制,是有效落實運動員義務教育的基礎。政策和渠道支持是能夠推動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走向完善的重要支撐?!敖腆w結合”新模式,指出了運動員義務教育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渠道。我國有13所專業(yè)的體育高等院校,每所院校不僅有自己的優(yōu)勢競技項目。同時也具有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實力,并可與中、小學掛鉤。若將運動員培養(yǎng)和教育以體育高等院校責任制下放,形成教體深度結合的直通車教育模式,將有助于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與訓練成績的提高。
五、小結
本文以香農—韋弗的傳播模型作為對運動員義務教育的分析的基礎,指出在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的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源、編碼器、解碼器、接受者、以及信道等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問題。強調改善我國運動員義務教育的現狀,應從教育資源建設做起,同時加強完善各種相關機制建設,優(yōu)化信道機制。提出了如建設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平臺、盡快推進紙質教材建設與數字教材建設同步發(fā)展、加快推進全國性運動員課程資源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的建設等豐富傳播源信息數量和類型、提高質量的建議。同時提出構建學習元機制、推廣泛在學習的過程控制與反饋、降噪機制,并推行以體育院校為主體的基于教體深度結合的直通車教育模式,以此來優(yōu)化信道的機制等對策。
參考文獻:
[1][美]凱瑟琳·米勒.傳播學理論:視角、過程與語境[M].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扆錚,陳華偉.歐洲運動員義務教育階段文化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體育學刊,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