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潘速躍 王靜新 張曉梅 蔡 舒蔡文智(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廣東 廣州 5055)
?
腦卒中后尿失禁近期預后的影響因素
王娟1潘速躍王靜新張曉梅蔡舒1蔡文智1(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廣東廣州510515)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腦卒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危險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復對腦卒中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方法,以廣州市5家三級甲等醫(yī)院的201例急性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訪發(fā)病后3個月的排尿及功能康復情況,并對其高危因素進行分析。結果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極嚴重缺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20分(OR= 37. 742,95%CI: 4. 284~332. 522)、吞咽障礙(OR=4. 948,95%CI: 1. 899~12. 895)是腦卒中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獨立危險因素。3個月后預后不良者,在持續(xù)尿失禁組顯著高于恢復自主排尿組(χ2=57. 392,P<0. 001)。結論嚴重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缺陷、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危險因素,持續(xù)尿失禁患者的近期預后不良。醫(yī)護人員對于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應予特別的關注,加強膀胱功能管理。
〔關鍵詞〕腦卒中后;尿失禁;預后;危險因素
1南方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
第一作者:王娟(1981-),女,在讀博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
尿失禁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32%~79%〔1〕。長期的尿失禁容易并發(fā)下尿路感染,導致膀胱輸尿管反流、腎積水及腎功能損害,同時,尿失禁也是腦卒中患者死亡和預后不良的一種有效預測指標,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表現出高死亡率和中重度的功能障礙〔2,3〕。在我國,腦卒中已成為疾病死亡第1位原因〔4〕。大量的研究集中于腦卒中的進展和治療,很少關注腦卒中后尿失禁的問題,相應的康復評估和干預不足,有關的文獻報道也較少。而相關研究發(fā)現尿失禁的恢復可以幫助患者重建治療的信心,從而加快疾病的恢復進程〔5〕。本研究旨在探討導致腦卒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危險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復對腦卒中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
1. 1研究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廣州市5家三級甲等醫(yī)院神經內科病房2014年5~8月入院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和分類標準,診斷為腦梗死或腦出血,經頭部CT和(或)磙共振成像(MRI)掃描證實。納入標準:①發(fā)病7 d內入院;②患者未使用任何解痙藥和抗膽堿能藥。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尿失禁;②意識障礙者;③患其他腦部疾病和脊髓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統(tǒng)變性、老年性癡呆等。
1. 2評估工具在參閱國內外相關指南、文獻及結合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腦卒中患者排尿障礙發(fā)生情況及其預后的調查表。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卒中相關情況、既往史、相關功能情況、排尿情況、預后評定。(1)一般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長期照顧者。(2)卒中相關情況:卒中次數、卒中類型、病灶數目、病灶部位、吞咽困難。(3)既往史: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1支/d,超過半年)、飲酒(飲酒1兩/d或1斤/w)。(4)相關功能情況:根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NIHSS)測評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為3個等級:≤14分,15~19分,≥20分〔6〕。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測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為4個等級:<20分(極嚴重功能缺陷),20~40分(嚴重功能缺陷),41~60分(中度功能缺陷),>60分(輕度功能缺陷)。(5)排尿情況:腦卒中急性期尿失禁的診斷標準是在評估的48 h內,患者曾經出現過漏尿的情況或有留置尿管〔7〕。腦卒中后3個月尿失禁的診斷標準是1 w內至少有1次膀胱失去控制或留置尿管〔8〕。(6)預后評定:預后好恢復自主排尿;預后差存在尿失禁。功能康復情況: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進行評定;預后良好MRS 0~2分;預后不良MRS 3~5分。
1. 3資料收集本研究所收集的資料均由研究者本人及2名經過專門培訓的護士完成。在做好患者或家屬的解釋并取得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由調查者發(fā)放問卷逐項填寫。對于不能自行完成問卷者,由家屬或陪人協(xié)助完成。填表時間20 min,所有問卷當場回收。人口學基本資料和病史從病歷中獲得。對所有納入病歷在卒中后3個月進行電話隨訪或門診隨訪。本研究共調查病歷210例;卒中后3個月,實際隨訪201例,隨訪率95. 7%;失訪的主要原因為電話號碼變動。
1.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 0軟件進行χ2檢驗或秩轉換的非參數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 1影響腦卒中后3個月持續(xù)存在尿失禁的相關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對影響腦卒中后3個月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篩選出有顯著性差異的變量有6個,分別是年齡、照顧者、顳葉、吞咽困難、NIHSS、BI。
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以腦卒中后3個月有無尿失禁為因變量,將上述篩選出的相關因素作為自變量,引入非條件二分類Logistic回歸中進行多因素分析,最終得出與腦卒中后持續(xù)存在尿失禁具有相關性的變量分別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吞咽困難。其中BI<20分、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的3個月持續(xù)存在尿失禁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影響腦卒中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腦卒中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相關因素的Logistic分析
2. 2尿失禁的恢復與腦卒中預后的關系持續(xù)存在的尿失禁與腦卒中預后相關,持續(xù)存在尿失禁組的預后不良率(100. 0%,70例)顯著高于恢復自主排尿組(46. 6%,61例)(P<0. 001)。
單因素分析時,年齡、照顧者、顳葉、神經功能缺損是影響腦卒中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相關因素,但在多因素分析時沒有進入主效應模型,這并不表明這些因素對腦卒中后尿失禁的持續(xù)存在沒有影響,尚需大樣本進一步研究證實;也可能是這些因素與獨立因素為同一主成分時,當多種因素一起分析時其作用被掩蓋。多因素分析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缺陷越嚴重,持續(xù)尿失禁的可能性越大。同時,本研究也發(fā)現吞咽困難作為腦卒中后尿失禁持續(xù)存在的獨立危險因素??赡苁怯捎趶V泛嚴重的神經泌尿控制通路受損,或卒中后相關的認知、語言、運動功能障礙所致〔9~11〕。國內外其他研究中經多變量回歸分析發(fā)現,高齡、額葉病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缺陷、功能獨立性依賴、神經功能缺損、認知功能缺損、急性期昏迷、營養(yǎng)不良、感染是腦卒中后尿失禁的危險因素〔3,7,12~15〕。因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隨訪時間等的差異,不同的研究結果略有不同。
在探討尿失禁的恢復與腦卒中預后的關系中,本研究與其他研究結果相類似,表明尿失禁是腦卒中患者預后的負性影響因素,對于腦卒中后功能的恢復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指標〔7,8,12,13,15,16〕。目前,對于腦卒中后尿失禁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有研究表明,康復人員參與的結構化評估、治療以及??谱o理可以減少腦卒中后尿失禁的發(fā)生,協(xié)助患者恢復自主排尿,改善預后,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7〕。
腦卒中后持續(xù)存在的尿失禁對患者的預后產生負面影響,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不足。本研究結果為探索和制定一系列腦卒中后尿失禁規(guī)范化診療程序、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及康復護理方法提供科學依據。
4參考文獻
1 Brittain KR,Peet SM,Castleden CM. Stroke and incontinence〔J〕.Stroke,1998; 29(2): 524-8.
2 Pettersen R,Wyller TB.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icturition disturbances after acute stroke〔J〕.J Am Geriatr Soc,2006; 54: 1878-84.
3羅世堅,李振東,徐曉華,等.卒中后尿失禁對卒中患者1年生存的影響〔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09; 3(3): 114-20.
4詹洪春,何曉.王隴德院士談我國腦卒中防控現狀〔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 1(22): 3.
5 Thomas LH,Watkins CL,Sutton CJ,et al.Identifying continence options after stroke(ICONS): a cluster randomised controlled feasibility trial〔J〕.Trial,2014; 15: 509-24.
6 Conner F,Remonda L,Mattle H,et al.Loc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8; 29: 1849-900.
7 Patel M,Coshall C,Lawrence E,et al.Recovery from 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 associated factors and impact on outcome〔J〕.J Am Geriatr Soc,2001; 49: 1229-33.
8 Patel M,Coshall C,Rudd AG,et al.Natural history and effects on 2-year outcom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stroke〔J〕.Stroke,2001; 32: 122-7.
9 Gelber DA,Good DC,Laven LJ,et al.Caus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Stroke,1993; 24: 378-82.
10 Burney TL,Senapti M,Desai S,et al.Acut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a prospective correlation of the site of brain injury with urodynamic findings〔J〕.J Urol,1996; 156: 1748-50.
11 Han KS,Heo SH,Lee SJ,et al.Comparison of urodynamics between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patietns; can we suggest the category of urinary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according to type of stroke〔J〕.Neurourol Urodyn,2010; 29: 387-90.
12杜敢琴,劉素琴,尚學蘭,等.腦卒中尿失禁患者的預后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4; 8(22): 4428-30.
13 Pizzi A,Falsini C,Martini M,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ischemic stroke: clinical and urodynamic studies〔J〕.Neurourol Urodyn,2014; 33: 420-5.
14 Gariballa SE. Potentially treatable causes of poor outcome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J〕.Acta Neurol Scand,2003; 107: 336-40.
15 Williams MP,Srikanth V,Bird M,et al.Urinary symptom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urinary continence after first-ever stroke-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Age Ageing,2012; 41: 371-476.
16 Bean JF,Kiely DK,Cairns KD,et al.Influence of 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 on disability: the nursing home setting〔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3; 82: 175-81.
17 Thomas LH,Cross S,Barrett J,et al.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stroke in adul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 23(1): CD004462.
〔2015-07-15修回〕
(編輯曲莉/滕欣航)
通訊作者:蔡文智(1970-),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慢性病的康復與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B031800133)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0-5789-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5. 20. 050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74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