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崇仁路中學 張晶晶
近年來,武漢市崇仁路中學一直在進行小班環(huán)境下的課堂改革,通過幾年的探索,總結(jié)了“學科分組”的小組建設經(jīng)驗,提煉了“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便簡要地談談我校問題導學的“五步三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進程。
傳統(tǒng)的小組長主要協(xié)助老師完成課堂外的教學任務,督促組員完成課后作業(yè)。組長的功能單一,而且這樣的小組實際上是一個松散型的小團體,組員間缺少學習上的交流,同組競爭、異組競爭效果不佳。所以,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小組結(jié)構(gòu),構(gòu)建新型的學習小組,以實現(xiàn)促進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小組建設初衷。
第一學期的初次分組,我將學生按學習成績優(yōu)良搭配,兼顧性別平衡,每組6人,選出了4位男生組長、2位女生組長。第一次分組實施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每次上課回答問題的也總是集中在固定的幾個人,各小組學習較困難的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很少,主要還是依賴老師提問。針對這些情況,我進行了總結(jié)和反思。我認為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未真正調(diào)動起來,二是我們的老師尚未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此我從兩個方面著手改變現(xiàn)狀。
要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就必須讓每個組員的學習表現(xiàn)都跟全組的集體榮譽掛上勾,通過組間評比來激勵每個人的學習積極性。我嘗試將同組學生又分成 A、B、C、S-、S五個類別,并引入積分制,將課堂教學問題化,回答問題實行自由搶答結(jié)合指定搶答的形式。例如:概念、公式、簡單計算,指定由某類同學搶答,簡單應用或板書展示可自由搶答,較復雜的應用或構(gòu)造新的方法可由相應類別同學搶答。我將各類別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賦予不同數(shù)量的加分和減分,建立了如下的積分細則。
1.上課回答問題
(1)S類(學習優(yōu)良,愿意鉆研學習的學生)回答正確加5分,回答錯誤扣5分。
(2)S-類(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缺乏鉆研學習的學生)回答正確加4分,回答錯誤扣4分。
(3)C類(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回答正確加1分,回答錯誤扣3分。
(4)B類(需要指導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回答正確加2分,回答錯誤扣2分。
(5)A類(學習困難,需要監(jiān)督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回答正確加3分,回答錯誤扣1分。
2.講題
講課統(tǒng)一按人頭加5分。
3.作業(yè)
(1)作業(yè)100或甲等級的加2分(不累計)
(2)優(yōu)秀作業(yè)加5分
(3)未預習、未訂正、未完成作業(yè)、未交作業(yè)各扣2分
(4)抄作業(yè)和被抄作業(yè)各扣5分
各組分別有一位學生記加分,一位學生記減分,每次減分需注明理由。每天由課代表公示小組積分,每周統(tǒng)計各組總積分并由指定學生登記并公示,每周積分最高的小組可獲得獎勵。
一段時間內(nèi),對于S類、A類的同學,他們上課回答問題積分高,所以他們的積極性也高,而C類同學抱怨加分低、扣分高,因此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我適時引導他們,讓他們教會組員后,讓加分多而扣分少的同學回答。學生們雖多半采納了建議,使組內(nèi)開始有了交流,但模式還未形成,幫助的形式大多只是告訴答案,以致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此,我借鑒成功的“師友結(jié)對”模式,將組內(nèi)六人兩兩按學習能力高低組合形成同伴互助模式,并將課堂問題分解為:徒弟說師傅聽;師父講徒弟復述;師徒共同討論;組內(nèi)集體討論。學習小組經(jīng)過有效重組,學習效果大為改善:每個人都有人回應,每個人都有聽眾;組長的任務被分擔了,每個人都有進步,每個人都能參與討論。
我們每月統(tǒng)計全班個人總積分并公示,積分前五名者可獲得獎勵,每學期再對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積分統(tǒng)計,然后分類獎勵。對于學習進步的徒弟給予獎勵的同時,我們會給予師父雙倍獎勵。
真正的課改不僅要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學、互助學、指導學,也要讓老師要動起來:激發(fā)學生自己學的興趣、維持課堂互助學的秩序、促進兵教兵的指導技能。我在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嘗試,并將其概括為“問題導學”,在分“五步”實施教學的同時,配合學習小組中的“三學”來組織學生學習,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第一步,課堂前置。課前預習課本,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學。“學生自己學”主要是了解所學新知,解決簡單問題。
第二步,預習匯報。各組提出問題并能根據(jù)課本或同伴幫助解決部分問題——同伴、小組互助學。課堂中更多的是同伴、同組的互助學。將每組6個成員按學優(yōu)生搭配學困生,分成三對師徒,簡單應用由徒弟講、師傅評,稍有難度的應用由師傅教、徒弟復述或板書,難度加大的應用由各組集中討論,如果全組都沒有結(jié)果,可請教其他組的外援,當然,老師此時的作用是下組維持學習紀律并適當引導。
第三步,解決問題。課堂新知所出現(xiàn)的問題,先由學生仿照并應用新知解決問題,老師在重、難點處給予強化——老師的指導學。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老師的教一定是學生不懂的,懂的絕對不教。
第四步,運用新知。學生用所學新知解決問題,由學生檢查并糾正錯解,老師適當點評強化——師生的互助學。由學生的同伴、同組成員依次檢查糾錯,最后再由老師對學生的完成情況給予適當點評,師生共同查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重點。
第五步,課堂檢測。每堂課用5分鐘左右的題量進行檢測,可嘗試采用學生提供的題改編。
在“五步三學”的課堂學習中,要激發(fā)學生自己學的積極性,除了強制學生課前預習,還要教會、鼓勵學生尋找問題,如尋找明知故問的問題、確實不懂的問題、值得探討的問題等。對于善問的學生可給予加分獎勵,讓學生帶著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心理完成課前自學。當然,老師也要適當?shù)匾龑Ш图m正學生的提問,讓他們問到重點。對于同伴互助學,可將學習單位定為兩人,采取一問一答、一說一聽、一對一地幫助等形式,讓每個人都有互助學習伙伴,這樣在減輕組長幫扶任務的同時,也能提高組員的學習能力。鑒于每對師徒不一定都能默契配合,所以可結(jié)合同組互助,讓組內(nèi)其他成員及時補充師徒學習的不足。老師走進課堂的任務不是去講,而是組織學生學,學生沒有學會的,老師再指導學生探尋方法。
課堂改革讓枯燥的數(shù)學學習變得有趣,讓課堂熱鬧起來:學生或兩兩成對,或三五成堆,或一人為師眾人為徒;老師走下講臺,組織學習,及時個性指導,對于共性錯誤強化指導。
“五步三學”的小組教學法是一個嘗試,我們的目的是把課堂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我們根據(jù)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再通過當堂反饋,以學定教、以測促學,真正實現(xiàn)“讓學生自己學”。雖然我們在課改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但我們已經(jīng)初嘗甜頭:學生愿意主動參與課堂,學生的“三學”讓課堂生機勃勃,教學的“五步”讓理科學習有章可依。相信只要我們在課改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就一定能結(jié)出課堂教學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