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婷婷
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的經(jīng)典之作《歷史是什么》一書中曾闡述過這樣的幾個觀點:一是,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事實,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歷史事實,因為歷史事實并不能以純粹的形式存在,“歷史事實總是通過記錄者的頭腦折射出來”。二是,“歷史學家需要一種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三是,“我們只有以當下的眼光去看待過去,才會理解過去”。這些關于歷史的討論,運用于我們初中的歷史課堂可以理解為:①我們所教授的歷史,需要通過學生的頭腦折射出來;②學生學習歷史需要豐富的想象力;③要從當前學生的需要,來組織歷史課堂教學。那么,如何折射?怎樣開啟想象力?怎么滿足需要?才能讓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在成為非中考學科后,依然能展現(xiàn)其魅力,呈現(xiàn)其特點,體現(xiàn)其價值呢?在我看來,需要在歷史課堂中將昨天、今天、明天更好地聯(lián)系起來,而聯(lián)系三者的最佳紐帶就是時事熱點。
將時事熱點引入初中歷史課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今天的新聞便是明天的歷史。所以,歷史是過去的新聞,新聞是將來的歷史。兩者就記事的角度而言,僅存在“時差”而已,即歷史與新聞之間只不過隔了一天的距離,新聞與歷史是密不可分的。而新聞中最受人們關注的便是時事熱點。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后的結果所作的具體描述,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它具有法定的性質,是教育管理、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直接依據(jù),評估與考試的準繩。新課標課程性質一目中明確規(guī)定,“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
人的特性是對新鮮事物更感興趣,而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加明顯。在網(wǎng)絡普及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學生每天知曉的新聞,比了解的歷史要更多、更快、更便捷。對于他們而言,新聞比歷史更新鮮。歷史只是過去的事情,和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毫無關系,和升學考試也沒有必然聯(lián)系,既然如此何必去學?于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看課外書、做其他科目作業(yè)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種現(xiàn)象和當前教育的大環(huán)境有關,也和教師教學方法、能力有關。前者,教師個人是難以改變的;后者,我們是可以有所突破的。歷史課堂引入時事熱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一切是由過去創(chuàng)造的,這也可改善歷史課理論色彩濃厚,政治痕跡明顯,歷史教學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掘的弊端。
時事熱點如何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呢?
成功的導入能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撥動學生思維之弦,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情景。而用時事熱點導入新課,就是把教學內容相關的事件,與當前受關注程度較高的熱點問題、最新時政新聞有機聯(lián)系起來,大膽而巧妙地引入歷史課堂中,迅速拉近歷史事件與學生的時空距離,更易于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以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探求新知識的主動性。如: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非法購買釣魚島后,引起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強烈抗議。隨后幾天,全國各地發(fā)起反日游行活動,個別地區(qū)少部分情緒過激非理智游行者曾一度對日資企業(yè)、日式餐廳、日系私家車進行燒搶打砸的非法行為,擾亂了社會秩序,損害了國家形象,他們自己也最終受到了法律制裁。但是初中學生絕大多數(shù)并不能理解這種非理智愛國的危害性,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課堂來進行正確引導。當時剛好上八年級上冊第5課《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對各地爆發(fā)的反日游行活動說說自己的想法。發(fā)言的學生都表達了自己對日本非法購島的憤慨之情,對反日游行的支持,對過激行為的“理解”。這時我突然提出:“非理智愛國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你們知道嗎?”順利引出本課背景——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歷史課中運用熱點時事可以引領學生審視歷史,學以致用,更好地凸現(xiàn)歷史問題對現(xiàn)實社會的借鑒作用,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主題。這樣,既讓學生通過今天認識了過去,也讓他們通過過去明確了未來,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展現(xiàn)了歷史學科的魅力。
初中歷史教學重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師難以講清的教學點。其實質是學生與教材之間較為突出的矛盾。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使學生在學習中“知難而退”,喪失興趣和信心,視學習為“苦難”。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最難以教授的課是文化類歷史課。要講清講透古代文化思想成就,教師得教學功底扎實、知識儲量豐富。但是初中學生又存在感性認知程度高,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而文化類歷史課的知識點一般多而雜,較為抽象,離現(xiàn)實生活又遙遠,所以往往成為歷史教學的“重災區(qū)”。根據(jù)這些現(xiàn)實狀況,將時事熱點引入歷史課堂,就像為學生學習插上了想像的羽翼,呈現(xiàn)了歷史學科特點,將有效改善教學情況。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百家爭鳴時,讓學生觀看《感動中國》中部分典型人物的事跡,并談談最欣賞的感動中國人物。我再來說明,這些美好道德其實就是孔子“仁”這個觀點的體現(xiàn)。這個利用時事熱點的教學活動,既滿足了初中生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又將形象感知上升到了抽象知識理解,很好地完成了教學難點的突破。而本課最后為檢測教學效果,我又以名為“認主歸宗”的活動,讓學生將其都熟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分別填入對應的各家學派之中,落實教學重點,并讓學生感知“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歷史不是無情物’,它展示了無比豐富又極為復雜的人類世界。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更多的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適當插入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進行‘古今對照’、‘中外比較’,讓學生在學習歷史、認知歷史、闡釋歷史的基礎上,對時事熱點進行分析、理解和判斷,做出合乎事實的評價,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問題,思考人類的發(fā)展,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如,2014年在上八年級上冊第4課《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恰逢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的第三個甲午年。有人曾說:“三個甲午年,中國歷史命運的三次大轉折?!蔽乙源藶榻虒W設計思想,將2014年、1954年和1894年發(fā)生于中日兩國的典型事例展示出來,師生共同探討甲午一戰(zhàn)對中日兩國歷史命運的影響。2014年選取的時事熱點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mào)易大國和日本“安倍經(jīng)濟學”失效的新聞,突出中國已經(jīng)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1954年引用的“時事熱點”是中國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取得勝利和日本二戰(zhàn)后國土被毀的圖片,體現(xiàn)兩國歷史命運的逆轉;1894年則是通過甲午戰(zhàn)爭黃海海戰(zhàn)視頻,讓學生知道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主要戰(zhàn)役,也表明這是兩國歷史命運的第一次轉變。進而對比中日兩國向西方學習近代化的事件——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讓學生明白戰(zhàn)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解甲午戰(zhàn)爭也是中日兩國近代化成果的檢驗。在講解完《馬關條約》后,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即對中國來說,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但促使了中國人全體意識的覺醒;對日本來說,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也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使其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后,又引用時事熱點——日本安倍政府否認歷史,參拜靖國神社,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擴軍備戰(zhàn),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等一系列言行資料,啟發(fā)提問:安倍政府系列言行讓你想到了什么?你認為中日關系應如何發(fā)展?讓學生在學習完甲午戰(zhàn)爭之后探討以上問題,可“以古鑒今”不忘記歷史,要警惕威脅戰(zhàn)后和平的因素,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理性的愛國思想,學會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和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最終將教師所教授的歷史,通過學生的頭腦折射出來,體現(xiàn)歷史學科價值。
運用時事熱點進行歷史教學的積極作用:
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币寣W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將一些社會現(xiàn)實中學生感興趣的時事熱點與課本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興趣盎然。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漢作為百年辛亥的首義之城進行了一系列紀念慶?;顒?。生活在江城武漢的學生們也或多或少的感知了一些辛亥革命的紀念慶祝時事。在《辛亥革命》教學中我圍繞這一時事熱點,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課堂展示、相互提問、相互回答,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習主動性,加深了學生對這一課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質量,體現(xiàn)了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的理念。
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增長成倍加快,成果轉化周期縮短,這就要求人們必須通過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崗位的工作需要。由于中學生具有強烈求知欲、較強可塑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拓寬、更新知識,掌握和應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和技術,革新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觀念、方法及手段。歷史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知識,其發(fā)展更新相對慢,但總歸是不斷發(fā)展的。因而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若不注重專業(yè)知識及相關技能的積累,必然會導致教學失去生命活力,效率低下。而時事熱點不斷引入歷史課堂,可促使歷史教師根據(jù)不同新聞熱點,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為學生學習歷史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找到最佳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2011年講《辛亥革命》一課可以利用百年辛亥這一時事熱點,但今年再用就不合適。于是我調整為2014年時事熱點——南水北調工程,從民生角度切入《辛亥革命》,再利用武漢有利的地方資源,有關辛亥革命的路名、地名將課堂教學有效串聯(lián)起來。
人是社會的靈魂。歷史中能夠為我們提供人類數(shù)代的人生思考和成敗得失,能夠為我們塑造高尚人文品格提供歷史文化資源,其中所蘊含的智慧,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源泉。新課標也強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币虼嗽跉v史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時事熱點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人類的良好素質,使學生獲取更深遠的歷史視野,更寬闊的世界視野,來理解、承擔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講八年級上冊第15課《“寧為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時,我就將2014年12月13日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牢記國恥,勿忘國殤,富國強軍,銳意進取,居安思危,常備不懈,”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絕不讓歷史重演,彰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權的尊重。歷史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從而能夠以理性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這是公民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點。
歷史,不僅僅是人類逝去的足跡,還孕育著未來。歷史教學,不僅能幫助人們記憶、認知和傳承人類文明,還擔負著塑造新公民的歷史任務?!拌b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在歷史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善于透過時事與歷史的表象,抓住時事與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找準它們的結合點,對歷史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僅是我近年來歷史教學中感悟出的一點淺薄的認識,希望能為當前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提供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