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民,扎 西,曹 尤
(1.西藏大學政法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2.西藏大學思政部 西藏拉薩 850000;3.西藏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與表達機制的實證分析
——以西藏高校356個學生樣本為分析對象
謝偉民1,扎 西2,曹 尤3
(1.西藏大學政法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2.西藏大學思政部 西藏拉薩 850000;3.西藏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基于對西藏拉薩市三所高校進行實地調研,分析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表達機制。通過調研可知,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層次較低,訴求機制缺乏學生高度信任,訴求成本高。盡管普遍的不滿意或不支持并沒有得到有效訴求表達或情感釋放,但不滿情緒片段式、個體性積累,不具有凝聚效應,其行為結果方面,是這種不滿情緒并不形成廣泛的憤怒,而是逐漸凝聚為失望和慢慢習慣的文化氛圍。
西藏;大學生;利益訴求;表達機制
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表達機制是什么?學生利益訴求自主意識如何以及能否理性進行利益表達?學生利益訴求結果對學校管理、政治認同等方面的影響是什么?諸多關于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和政治參與的研究并沒有給予西藏高校特殊性專門重視。西藏高校因地處邊疆以及維穩(wěn)工作的前沿陣地,一方面其生源構成、學生管理模式、教學模式以及師生關系等明顯不同于內地高校;另一方面,西藏高校穩(wěn)定又與西藏穩(wěn)定有一定關系。因此,研究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表達機制有重大意義。
深入研究大學生利益表達機制的文獻不多,主要集中在價值分析、現(xiàn)狀特征、存在問題和對策方面。在價值分析方面,強調大學生不僅是高校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而且還是教育資源的消費者,因而大學生利益表達對于提升大學生主體性意識、構建和諧校園有積極意義。當前大學生利益訴求表達凸顯:維權意識顯著提高與主動性增強、利益訴求多樣化與覆蓋面廣泛、極端維權現(xiàn)象抬頭和個別行為欠缺理智。但利益表達機制的現(xiàn)狀卻是大學生主體特征差異性形成的感知力和承受力不相同、高校學生權利保障機制不健全、法律法規(guī)對大學生的司法救濟途徑不明確、大學生維權過程中的渠道不暢通等等。因而,在問題的展現(xiàn)上表現(xiàn)為:
體制性遲鈍、意識性失衡、程序性阻塞和代表性缺失。在解決措施上主張構建多元利益訴求渠道,提升學生主體性意識。
其他相關研究涉及大學生政治冷漠現(xiàn)象、政治認同以及網(wǎng)絡社會來臨的影響等等,較有創(chuàng)建性。張樹輝、李智分析大學生政治冷漠現(xiàn)象的原因及其危害時,認為就業(yè)壓力、政治效能感、價值觀轉變以及1989年學潮的影響限制了大學生進行利益表達的積極性和渠道。[1][2]申佳鑫、雷文芬認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以及制度渠道的局限制約了大學生利益表達和參與政治。[3]隨著網(wǎng)絡社會的崛起,諸多學者開始關注網(wǎng)絡發(fā)展對大學生利益表達渠道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政治意識多元化、政治表達即時化、政治參與多樣化、政治訴求現(xiàn)實化等;也有探討政治信仰分化、政治熱情淡漠、利益表達非理性、政治態(tài)度模糊化等消極影響。[3]史衛(wèi)民、郭巍青以專著的形式,基于2011年上半年以北京、廣東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對利益表達、政治參與的途徑以及對政治認同的影響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值得借鑒。[4]
上述文獻做了很多基礎工作,但普遍缺乏深度。同時,探討民族地區(qū)高校大學生利益表達機制的研究非常缺乏,并幾乎脫離具體環(huán)境和實際?;诖耍疚囊晕鞑厝咝檠芯繉ο?,嘗試探討大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表達機制。
(一)問卷分析的主要指標
圍繞大學生利益訴求與表達機制的測量指標凸顯多樣性特征。在利益訴求內容方面,賴英騰提出四個方面,即為自我素質提高、為接受平等教育、為參與學校管理和為維護自身利益。[5]朱杭軍從主客觀兩方面進行了論述,客觀方面包括教育規(guī)模擴大與教育資源稀缺的矛盾、高校教育改革和后勤社會化改革以及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網(wǎng)絡社會來臨等帶來的利益訴求;主觀方面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兩個內容。[6]盡管如此,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當前大學生利益表達的主體特征差異(如價值觀差異、性別差異和學歷差異等)和地域性差異,并沒有適用于中國各地區(qū)和各高校統(tǒng)一的利益訴求內容測量指標。
在利益訴求機制方面,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顯性的利益訴求渠道,如校園媒體(校園廣播、電視、報紙、刊物、校園網(wǎng)和學生BBS論壇)、管理制度(公示制度、意見征詢制度和決策聽證制度等)、學生社團(學生會以及各類學生自主社團);同時,一些研究者強調理念和過程的重要性,僅僅有訴求對象和訴求制度不足以有效疏通利益表達渠道。在理念上,強調教育與處分的關系、實體與程序的關系、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注重尊重學生人格、發(fā)揮大學生主體性的地位。在過程方面,強調參與、公開、程序、民主等等。
表1: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表達機制測量主要指標
上述諸多指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沒有能夠突出地區(qū)性差異以及高校之間的文化差異。為更好地找到適合西藏高校大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訴求機制的典型指標,研究團隊借鑒上述指標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訪談和試調查。在對試調查結果整理后發(fā)現(xiàn),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凸顯主體性缺乏和訴求層次較低,為自我素質提升或自我主觀性產(chǎn)生的利益訴求內容并不占相當比例,相反,大多利益訴求來源于學校管理制度和日常生活領域,尤其是西藏地理位置產(chǎn)生的教學質量、社團生活等與內地差異較大以及學校各項限制性或管制性措施帶來的問題。而在利益訴求表達機制方面,制度層面西藏高校凸顯制度不健全、體制機制落后、理念跟不上學生需要等問題,大多既有文獻展現(xiàn)的利益訴求對象、制度機制和渠道并不存在,而且已經(jīng)
存在的利益訴求對象和路徑也較為單一。
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研究團隊在對西藏高校學生試調研和訪談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生利益訴求內容進行關鍵詞按頻次分類,提煉了基本的測量指標。主要指標包括四個方面:大學生個人最關心領域;大學生對學校管理制度的支持度;大學生對日常生活領域的管理與服務的滿意度;利益訴求結果后大學生實際行為。值得指出的是,關鍵詞頻次篩選的研究變量很可能忽視一些重要的但西藏高校學生并不非常關心或不愿直接提及的因素。
(二)調查對象與時間
西藏地區(qū)當前共5所高校,包括西藏大學、西藏藏醫(yī)學院、西藏民族學院3所本科院校以及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西藏警官高等??茖W校2所??啤N鞑剞r(nóng)牧學院創(chuàng)建于1971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2001年合并進入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qū)財經(jīng)學校創(chuàng)辦于1972年,于2009年合并進入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創(chuàng)辦于1965年,但校址在陜西咸陽。西藏警官高等??茖W校的在校學生屬性、管理模式與西藏地區(qū)其他三所高校均有很大不同。因此,本次調研對象實際是西藏大學、西藏藏醫(yī)學院和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次實地調研于2014年6-7月實施,因獨特時間段,大四學生已經(jīng)畢業(yè),??茖W校僅僅包括三個年級,因而調研對象主要包括西藏高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學生。同時,西藏高校目前研究生所占比重很小(根據(jù)校方提供的2013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算不足5%),加上學校對其管理模式與本科生有較大差異,因而未作為調研對象。
(三)抽樣與調查方式
遵循分層多級等概率抽樣原則。由于學生樣本在西藏拉薩市三所高校分布很不均衡,高校內部各學院或各系民族、性別、年齡和年級同樣分布不均衡,本次調研采取比例抽樣原則。問卷調研前,首先根據(jù)各高校、各學院和各系的學生性別、民族、年齡和年級的分布,確定樣本比例。然后,團隊成員分頭在預先劃定好的學院按比例發(fā)放問卷,為避免受訪者受外部因素干擾,調研員每次最多發(fā)放3份問卷,并在場監(jiān)督記錄,確保學生填寫問卷的獨立性、有效性以及問卷完成后針對某些選項的進一步提問。本次調研共發(fā)放問卷360份,實際調查結果有效樣本為356個,樣本與總體的比例為1:33.9,但因大四學生并未作為調研對象,實際樣本與總體比例更高(實際樣本結構如表2所示)。
表2:抽樣調查樣本分布情況表(單位:%)
(一)主要測量結果
表3:西藏高校學生對不同項目的滿意度和支持度①(單位%)
經(jīng)過統(tǒng)計,西藏高校學生普遍關心的四個領域按關心程度降序排列為:教學質量(48.0%);食堂飯菜質量(27.1%);宿舍條件(24.3%);供水供電模式(20.3%)。其中,除教學質量屬于學校管理制度外,其他三個方面均屬日常生活領域。本研究進一步測量了西藏高校學生對不同項目的滿意度,發(fā)現(xiàn):(1)總體上最關心領域不滿意程度較高。學生最關心的領域,僅教學質量方面滿意度學生占比較高,另外三個方面如食堂飯菜質量、宿舍條件和供水供電模式的滿意度學生占比均低于不滿意度;(2)學校管理制度所涉及領域支持度學生所占比例高于日常生活領域的滿意度。在表格的左半部分,教學管理、早操制度、宿舍衛(wèi)生檢查制度、宿舍出勤檢查制度、學術周的支持度均高于不支持程度約1/5;在表格右半部分,日常生活領域的不滿意度學生占比高于選擇滿意的學生比例接近兩成。對于請銷假制度與圖書館環(huán)境的評價是兩個例外(見表3)。這與訪談中學校諸多教師的假定有很大差異,教學質
量、圖書館服務質量、早操出勤管理、宿舍衛(wèi)生與出勤檢查以及學術周活動基本被認為是產(chǎn)生學生不滿情緒和利益訴求的主要方面,但實際并非如此。
針對滿意與不滿意(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本研究在前期訪談和試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分類測量,包括上表主要變量。結果顯示,在上述12個項目中選擇4個以上滿意或很滿意(支持或很支持)。學生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原因在于:對學校管理制度表示理解,學生占比約47.7%。選擇不滿意多于四個選項的學生,主要原因在于:比其他大學差、影響日常生活和比高中差。橫向或縱向比較是學生產(chǎn)生不滿意情緒的核心因素,學生比例合計約59.8%。(見表4)由此可見,西藏高校學生對所在學校的支持度以及對學校管理制度的理解程度很高,但實際的滿意度在以上各項目中均保持較低水平。普遍的不滿意情緒廣泛存在上述12個領域。
表4:西藏高校學生滿意度原因測量表(已加權)
盡管多數(shù)學生在最關心的領域中感到失望,但不滿意的結果或不滿意之后的行為訴求卻有很大差異。對不滿意結果的測量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學生利益訴求的主要內容;第二,學生理想的和實際的行為選擇;第三,這樣行為或不行為的原因。
雖然西藏高校學生在上述項目中存在普遍的不滿情緒,但這種不滿情緒并沒有直接轉化為利益訴求內容。通過日常交流、觀察和進一步訪談(對象包括老師和學生)得知,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的核心內容在于:獎助貸免、請銷假和圍繞學校社團職務的競爭。在問卷完成后進一步訪談有過向老師及相關部門進行實際利益訴求行為的學生(占比約1/3)時發(fā)現(xiàn),近半受訪者是表達請銷假訴求,1/6進行獎助貸免訴求,約1/5希望在學?;驅W院相關社團謀取一定職務。可見,利益訴求的真實表達具有很強的實利性。
在行為對象和行為模式方面,西藏高校學生表現(xiàn)出了利益訴求對象和訴求行為的多元化特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見圖1),理想的利益訴求對象為學生科、班主任和班委。同時,仍然有近5.2%的學生表示愿意訴諸校辦和4.4%的學生訴諸其他機構(主要是校外機構,如教育廳)。盡管如此,在實際行為方面,班委、班主任和學生科并沒有成為利益訴求的主要對象。24.4%的學生選擇私下抱怨,近20.6%的學生選擇并不在意,也即近一半的學生并沒有實際行為;29.4%的學生直接向班主任與學生科訴求。上網(wǎng)發(fā)帖以及向其他部門進行訴求的比重并不高,但仍然作為一種實際行為選擇,共占12.9%。盡管如此,真實的利益訴求行為僅發(fā)生在15.0%的學生身上。
圖1:西藏高校學生理想訴求對象圖(已加權)
當問及采取過實際利益訴求行為的學生為何付諸實踐時,僅占總體(包括未采取實際行動的學生)14.1%的受訪者認為“這是相關部門老師的責任與義務”,因權利受損和信任自己能夠和老師進行溝通的學生分別占總體的7.2%和11.8%,有11.2%的學生源自與老師的關系很不錯,過半數(shù)學生并未有過同相關部門和老師溝通的行為??梢?,西藏高校學生進行利益訴求的效能感并不高,在探求這些學生不行為的原因時,10.9%的學生表示不信任相關部門,擔心受處罰、不知向誰表達、認為自己缺乏影響力、多次訴求無回應的比重分別為20.0%、15.4%、13.9%和19.9%,仍然有18.9%的學生因為并不關心而無實際行為,責任感較低。
圖2:不滿情緒未得到解決后實際行為分布圖(已加權)
當問及“如果您向相關老師與部門請求幫助而
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時,您會采取什么行為”時,學生中有10.7%采取選擇不在意、28.2%感到失望但有48.0%選擇慢慢習慣,約4.4%的學生不再想理會老師的決定,僅8.7%的學生采取向上級反應的方式處理問題(見圖2)。總體而言,西藏高校學生自我利益訴求能力、效能感都較低,最終行為上都呈現(xiàn)出消極和被動的特征,缺乏積極行為。
(二)重要變量的交互分析
諸多既有研究表明,當前大學生利益訴求無論是內容、行為還是對象方面均凸顯主體性差異,而學生自身背景因素是影響其利益訴求內容以及訴求方式和實際行為的重要變量。本文以此為基礎,選擇多個背景變量對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行為做交互分析。
(1)從性別上看,女學生與男學生最關心領域并無顯著差異,但在次要關心領域,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加關注宿舍條件,約高出六個百分點。在對學校管理制度的滿意度上,女學生明顯高于男學生比例;在日常生活領域,男學生的不滿意程度(是滿意程度的2倍)明顯高于女學生(滿意度與不滿意度基本持平)。同時,在不采取實際行為的原因方面,男學生對相關部門的不信任度比女學生高36.4%。
圖3:不同生源地學生選擇滿意或不滿意主要原因對比圖
(2)從生源地看,西藏本地和內地學生最關心的問題總體趨同,尤其是排名前三的問題由強到弱排序一致:教學質量>食堂飯菜>宿舍條件,但在不同關心層級內差異較大。例如,在第一關心方面,區(qū)外學生更加注重圖書館條件和供水供電方式,較區(qū)內學生分別高出138.5%和376.9%;而區(qū)內較區(qū)外學生則更關注社團生活(和很多老師認為的不同),前者是后者的4.6倍。同時,在行為模式上(見圖3),本地學生更傾向于理解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在47.7%的選擇理解學校規(guī)章管理制度的學生中,本地學生與內地學生分別占64.0%與36.0%,對比鮮明。在進行不滿意原因測量時,逾四成學生(見表4)是因為對比了西藏高校與內地高校,其中區(qū)外學生占59.0%,這一比例在區(qū)內學生中為41.0%。表4數(shù)據(jù)還顯示,與高中生活的對比構成第三不滿原因(21.5%),在這一原因中,區(qū)內和區(qū)外學生分別占比43.1%和56.9%。
圖4:西藏高校學生歸屬感隨年齡變化趨勢圖
圖5:不同學院對學校管理方式滿意度差異圖
(3)從年級上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對學校管理制度的滿意度逐年下降,第一學年后下降約14.0%,第二學年后下降約8.0%,此后基本保持穩(wěn)定;對學校管理制度的不滿意程度也逐年上升,但上升比率較低,逐年上升比例分別為5.6%和2.0%。對于日常生活領域的管理與服務的滿意度方面,第一學年后滿意度下降約35.0%,第二學年后下降約12.4%;在不滿意程度方面,第一年約上升23.0%,第二年約為5.4%。再次印證,日常生活領域是學生積累不滿意情緒的主要方面。同時,越高年級,對相關部門的不信任度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宿舍的歸屬感有下降趨勢;而班級的歸屬
感有增加趨勢但在23-24年齡階段有存在一定下降。對學院的歸屬感明顯有上升趨勢,并在畢業(yè)時候成為第一歸屬感,而學校的歸屬感隨著年齡的增加明顯下降,并幾乎始終保持最低水平。這一方面值得高度重視。
(4)不同學院內部管理方式差異較大,不同學院學生在對學校管理制度與日常生活領域方面的滿意度有較大差異(見圖5)。以ZX大學和YZ大學的日常生活領域涉及的滿意度為例,一方面約三分之二的學院的學生不滿意度保持較高水平,但有高有低,并不均衡分布,如政法學院不滿意程度很高(學生占比約70.5%);另一方面少數(shù)院校如西藏藏醫(yī)學院和藝術學院的學生滿意度均占主流。盡管如此,西藏藏醫(yī)學院學生突出關心教學質量(高達73.0%),藝術學院學生在教學質量與宿舍條件方面有同等的關注度(約40.0%)。
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表達機制展現(xiàn)了其普遍性與特殊性。與非民族高校學生類似,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內容與方式凸顯主體性差異,如學生利益訴求在學院、性別、生源地和年齡方面均有差異。主要的利益訴求并非來自于西藏本地學生,而是集中于外地生源學生,西藏生源學生對西藏高校的歸屬感普遍高于內地學生。盡管存在西藏生源與內地生源的差異,但大部分學生對西藏高校學校管理制度持理解態(tài)度。同時,不僅學生而且學校在管理理念上都沒有上升到學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也是消費者的高度,學生利益訴求內容層次較低,自主性利益訴求意識缺乏。顯性利益訴求主要集中于獎助貸免、請銷假以及學生社團職務方面;潛在利益訴求主要來自于學校管理制度與日常生活領域面臨的限制,無法得到有效釋放。學生對利益訴求渠道并不信任,但在行為上總體并不激進,而是表現(xiàn)為失望,利益訴求效能感低下;對利益訴求渠道并沒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對訴求結果持消極態(tài)度和慢慢習慣。
盡管如此,本研究并不贊同可以忽視這種消極被動的利益訴求與表達方式。恰恰相反,更多的關注度應該放在潛在或隱性的利益訴求內容以及其產(chǎn)生的不滿意情緒的積累上。上文可見,西藏高校學生更多的和隱性的利益訴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學生日常生活領域以及高校正式管理制度,相對于高校管理制度產(chǎn)生的不滿情緒學生采取理解態(tài)度,學生日常生活領域的不滿情緒一方面并沒有有效途徑得以釋放,另一方面也并不被廣泛包容。訴求層次低,不滿意情緒高;訴求行為頻次低,學生感受到的管制感強;這種不滿情緒并非一觸即發(fā),而是隨著在校時間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其顯性結果是:對學校的認同感逐步下降。這使得學生對學校日常管理有強烈的消極情緒,帶來管理上的困難。使得任何與學校管理相關的事務難以得到學生的真正配合,學生管理成本高。但管理的強制實施卻又導致不滿意情緒進一步積累、沉淀,隨著年齡增長或年級越高,其對學校歸屬感和對學校的諸多不滿意的理解可能性逐步下降,對構建和諧校園帶來諸多挑戰(zhàn)。因而,未來西藏高校管理,應該更加重視了解、跟蹤學生的隱性利益訴求,疏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明確訴求對象、渠道的權責,加強訴求機制的可信度,首要解決日常生活領域的利益訴求。
[注 釋]
①各項目的統(tǒng)計采取滿意度包括很滿意和滿意,不滿意度包括不滿意和很不滿意;支持度采取同樣的統(tǒng)計方式。
[1]張樹輝.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現(xiàn)象探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6).
[2]李智.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狀及政治冷漠的原因與危害[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4).
[3]申佳鑫,雷文芬.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引導對策[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史衛(wèi)民,郭巍青.中國公民的政策參與——2011年北京、廣東大學生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報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5]賴英騰.反思與構建:大學生利益訴求機制實踐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
[6]朱杭軍.大學生教育:訴求表達機制的引入[J].浙江經(jīng)濟,2008(11).
[責任編輯 陳敦山]
[校 對 夏 陽]
G647
A
1003-8388(2015)01-0143-06
2014-11-09
謝偉民(1986-),男,四川通江人,現(xiàn)為西藏大學政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政策。
本文系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fā)展協(xié)調創(chuàng)新中心第一批科研項目“西藏人口較少民族職業(yè)選擇、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關系研究”(項目號:sk2011xtcx-01qy05);西藏高校思政課題項目“西藏高校學生利益訴求表達機制與政治認同研究”(項目號:SZY2014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