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卡采編部
昌都類烏齊早期唐卡欣賞
圖1:釋迦牟尼十二功德圖 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34×52cm
公元13世紀中葉,薩迦派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五祖八思巴叔侄與蒙古王朝大汗忽必烈締結法緣,西藏正式接受中央王朝管轄。八思巴被元世主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建立西藏地方薩迦政權。這一時期藏傳佛教受到元皇室高度尊崇,藏族文化得到又一次大發(fā)展。八思巴曾邀請尼泊爾雕塑家阿尼哥一行80人入藏建塔塑像,一大批中原工匠也得以經唐蕃古道入藏,這一時期佛教美術掀起了第二次引進梵式風格的高潮,建筑、雕塑、繪畫都大量接受尼泊爾形制。同時,藏區(qū)產生了阿里古格畫派和齊烏岡巴本土繪畫體系,有關造像的譯著流行漸廣。
公元13—14世紀,藏傳佛教面臨著一個新的局面,便是印度佛教遭到伊斯蘭勢力的入侵和迫害,由于印度佛教藝術的消亡,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輸入活動便中止了,而在尼泊爾卻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尼泊爾佛教藝術早在7世紀時便成為影響西藏藝術的主流因素。尼泊爾的梵式藝術特點,與西藏本土的民族文化逐漸融合,由于地緣關系和文化形態(tài)的接近,而在文化藝術交流中形成互動共融。
噶當派繪畫,或稱“噶當巴”唐卡,是指11世紀后弘期初期,印度大班智達阿底峽(982—1054年)應古格王益希沃的邀請,來藏傳法期間和弟子仲敦巴·杰瓦迥乃(1005—1064年)以及俄·勒比西繞、庫頓·尊追雍宗等,在雪域西藏高原開始創(chuàng)立起噶當派教法的同時,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南亞尼泊爾風格的繪畫形式,后世根據當時的繪畫風格特征統(tǒng)稱為噶當派繪畫。據史料記載,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大師在藏傳法初期,深感當時西藏佛教藝術量度失衡、師承失序,因而從印度引入布畫佛像作為范本,以正畫風。而傳世最早的唐卡作品《綠度母》背面有“熱振(寺)的(女)神”等藏文題記,印證了《熱振寺志》中關于阿底峽大師請印度畫僧精制三幅“布畫”作為繪畫范本的歷史記載,成為流傳有序,學界公認,傳世最早的外來佛像唐卡。幸存于熱振寺的“抗火”唐卡即“覺沃杰”阿底峽或仲敦巴·杰瓦迥乃時期繪制的“四臂觀音”、“喇嘛薩兒林巴”、“覺沃杰”、“綠度母”、“護法本尊”等5幅唐卡的畫風,體現出了獨特的外域特色,成為藏地唐卡本土化進程中的探索性、過渡性樣板圖式。噶當派唐卡繪畫,也同樣影響著昌都唐卡的變革。
公元11世紀~13世紀期間,是藏地的唐卡作品風貌從印度風格,經噶當巴風格,而轉向藏地本土的齊烏岡巴畫派風格的重要時期。公元13世紀,隨著元朝的建立和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崛起,藏傳佛教文化也隨即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由于美術實踐的范圍不斷發(fā)展擴大和藏民族自身審美觀念的不斷升華,不同畫師和工匠對佛教造像的度量的理解和審美追求也產生了變化。出現了各式造像量度法則,導致了在實踐中神佛造像比例量度的混亂和失調,于是很多學富五明的高僧大德和繪畫大師逐漸關注佛教造像形制的規(guī)范化,進而實現了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的全面交融和優(yōu)化發(fā)展。在這一時期,藏族繪畫史上便產生了受克什米爾影響的阿里古格畫派,受尼泊爾影響的齊烏岡巴畫派,亦稱江孜畫派、夏吾派。創(chuàng)始人為雅多·齊烏岡巴,生于山南雅多地方,是一位大智學者,不僅通習佛教五明文化,尤其精通工巧明,是薩迦時期繪畫史上非常著名的畫家。通過深入學習和研究當時在藏區(qū)各地盛行的尼泊爾畫風,同時游歷藏區(qū)各地考察,努力吸收本土民間藝術精華,在他的繪畫中特別講究作品的范本和作畫使用的畫布。為了研究藏地各畫派的長處,找出最好的范本,齊烏岡巴幾乎走遍了藏區(qū)各地寺院及修行圣地。先后師從很多著名畫師,掌握了很多繪畫傳承秘訣,他創(chuàng)立的獨具本土地方民族風格特色而自成一體的畫派即齊烏岡巴畫派。
圖2:阿彌陀佛 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48×51cm
圖3:釋迦牟尼 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48×51cm
圖4:虛空藏佛 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48×51cm
圖5:不空成就佛 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52×72cm
這一時期隨著藏傳佛教東向發(fā)展的興旺勢頭,薩迦教派文化興旺一時,許多寺院改宗薩迦派。藏區(qū)各地也一度盛行齊烏岡巴畫風,昌都地處與內地經貿文化交流的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麝香之路、藏漢通衡的主干道和樞紐要地,在昌都類烏齊、昌都和察雅地方的許多寺廟里都留下極其珍貴的齊烏岡巴風格的壁畫和唐卡。
類烏齊寺,本名“揚貢寺”,藏語稱“查杰瑪”或“格培林”,系達垅噶舉派的主寺之一。由高僧桑吉溫始建于公元1276年,桑吉溫修建成查杰瑪大殿后,成為達垅噶舉在藏東的主寺,并首任法臺,俗稱達隆瑪塘。公元1285年桑杰溫邀請了尼泊爾藝術大師孜哥夏·久仁布且,鑄造了土旺倫布(能仁佛)佛像。這位藝術大師的到來,把尼泊爾等地的繪畫、鑄造工藝帶到了類烏齊,對昌都類烏齊的繪畫(唐卡)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藏的許多尼泊爾工匠也紛紛落戶類烏齊,繼續(xù)從事他們的傳統(tǒng)工藝。公元1320年,高僧曲古吾金貢布,又邀請了尼泊爾藝術家扎雅,衛(wèi)藏人貢唐巴·旺措蚌,多康·索朗本等人擴建類烏齊寺,尼泊爾藝術家在下層大殿外、內廊等墻面繪制了大量壁畫。類烏齊成為了昌都乃至康區(qū)藏傳佛教的又一傳承中心。類烏齊寺,歷來以豐富的佛教典籍、佛像、唐卡藝術珍藏而聞名于世,收藏有有元、明、清各時代的唐卡,這些唐卡中有典型的11—12世紀的印度風格、尼泊爾風格,有噶當派創(chuàng)立后的齊烏岡巴風格及昌都本土風格的唐卡。
齊烏岡巴畫派是在吸收外來印度風格、尼泊爾風格、克什米爾風格的一些特點,同江孜地區(qū)本土民間傳統(tǒng)藝術交融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典型本土化、鮮明民族風格特色的畫派。齊烏岡巴畫派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在:1、構圖嚴謹,遵循了尼泊爾以幾何方格分割畫面,主尊體量較大,四周佛像及上師護法都有序的安排在幾何形方格里,畫面整體緊湊;2、現實人物肖像多表現側面像。在描繪“嘎斯”歷代法王及“嘎斯”血脈的人物時,這種側面形象尤為突出。在表現上強烈地突出了人物狹長的臉頰,據說這是嘎斯家族的外貌特點之一;3、色調偏重紅、黃暖色系,喜用朱砂,間以少量的綠、藍、白等色,對色彩的視覺平衡起著一定的互補作用;4、造型上,佛像造型以尼泊爾金銅佛像為準;忿怒金剛身軀矮胖,頭部較大,五官集中,手腳都較大;女性形象豐臀、細腰,多取“三折枝”式的典型姿式;服飾比尼泊爾畫派更為精細華麗;無論是寂靜像或忿怒像,動作、姿勢、表情都相對于尼泊爾畫派更為優(yōu)美、豐滿、柔軟;5、在表現人物的光暈和靠背時大多數采用馬蹄形的表現手法;6、背景基本沒有風景、花草等,好用忍冬紋等來作裝飾。
圖10: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40.5×51cm
圖11:背面
圖12:背面
圖13:背面
圖14:背面
圖17:傳承上師與八十四大成就者 約12世紀 類烏齊 彩繪 41×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