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華(安徽省體操擊劍運動管理中心 安徽合肥 230001)
對自行車項目專項體能特點及體能訓練原則的分析①
姬建華
(安徽省體操擊劍運動管理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摘 要:隨著現代體育的不斷發(fā)展,體育競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自行車運動項目起源于1868年,于1913年傳入中國。自行車體育運動對運動員體能要求較高,由于自行車運動不用于其他體育運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運動中手臂和軀干為靜力性工作,兩腿為動力性的工作,因此自行車運動體能專項訓練也與其他運動的訓練有著一定區(qū)別。探索自行車項目專項體能特點及訓練特征,對進行訓練實踐有著很大幫助。因此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了解自行車運動體能相關方面知識理論,分析自行車運動的專項體能特點,探討自行車運動體能訓練的原則,從而進一步實現提高自行車運動體能訓練有效性,為訓練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自行車體能特點訓練原則身體機能專項力量
自行車運動是一項速度、耐力、爆發(fā)力于一身的運動項目,所以自行車運動對運動員體能及專項技能要求十分嚴格,如何進行有效的自行車專項體能訓練成了眾多自行車運動員關注的核心話題,研究自行車項目專項體能特點及體能訓練原則有著重要意義,該文將通過研究自行車項目專項體能特點及體能訓練原則從中尋找理想的專項體能訓練方法,從而實現提高自行車運動員綜合素質,幫助運動員運動成績[2]。
1.1自行車項目運動員身體機能模式的研究現狀
運動訓練及比賽過程中,力量是運動員完成各專項動作,取得滿意訓練效果和獲得好成績的保證。對人體有氧耐力負荷能力的評價主要是圍繞著機體的攝氧能力、利用氧能力及有氧代謝的工作效率三方面展開的。許多研究表明通氣無氧閾(VAT)、乳酸閾(LAT)和最大攝氧量(V02max)是評價自行車運動員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以無氧閾強度進行訓練是公路和長距離場地自行車運動員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
國內、外對無氧代謝能力高低與自行車運動員專項成績的關系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尚文元等通過對69名男女自行車優(yōu)秀選手的最大攝氧量和無氧功的研究發(fā)現:(1)無氧功率均值與緩沖堿、超堿、碳酸氫鹽、氫離子濃度等值顯著相關,而最大有氧功率與血氣值不相關;(2)短距離運動員的無氧功與緩沖堿、超堿、碳酸氫鹽、氫離子濃度值有顯著相關性,而與長距離項目組無顯著相關;(3)場地比賽成績和血乳酸值表明:多數場地項目成績的提高均伴有血乳酸值的上升,而男子1km成績下降,血乳酸值也略降低。結果表明,發(fā)展緩沖能力、無氧糖酵解能力對改善短距離項目運動員運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了解到緩沖系統(tǒng)能力對自行車選手的專項能力具有一定的影響。
國外的學者對自行車選手無氧代謝供能系統(tǒng)特征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通過測定9名高水平男子自行車選手完成10 s、30 s、40 s和60 s功率自行車的專項無氧能力,測定不同時間的的最大功率,完成的總功以及最大血乳酸水平,并記錄了選手在比賽條件下完成的200 m、1000 m計時成績、總時間和賽后血乳酸水平。最后結果顯示,評價優(yōu)秀男子自行車選手的1000 m記時測試的無氧能力與功率,應采用至少持續(xù)60 s的功率自行車測驗[3-4]。
1.2自行車體育運動中運動員專項力量
自行車運動項目對運動員對專項力量的要求極為嚴格,尤其是運動員的下肢力量。在是短距離比賽中,需要的就是運動員下肢的快速力量和下肢力量的爆發(fā)。在長距離比賽中,要求的便是運動員下肢力量的耐力及持久力,可以看出力量對自行車運動員的重要性,自行車運動就是一項力量與體能的對抗。自行車運動員力量的強與弱對運動員成績有著巨大影響。因此在自行車運動員力量訓練中要特別著重對各種體能素質進行訓練和強化,鍛煉要科學合理,尤其小肌肉群的訓練時,方法不要太單一,避免對肌肉造成傷害。
2.1訓練時應遵循全面性與優(yōu)先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
全面性與優(yōu)先發(fā)展相結合原則的主要依據是:人類身體每一處各器官都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存在。如果身體某部位器官發(fā)生病變,那么人的整個身體都會感覺到不適,甚至引發(fā)更多的器官病變。體能是身體器官性能的體現,體能訓練就是對身體性能的鍛煉,其目的就是讓器官性能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因此在體能訓練必須遵循全面的訓練方法的策略,才能使訓練達到最好的效果,使技術、身體形態(tài)、機能與心理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體能更是進行自行車體育運動及其他體育運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早期訓練中,必須進行全面的鍛煉。并且全面鍛煉,更是發(fā)現身體特長,激發(fā)身體潛能的有效途徑。
2.2系統(tǒng)不間斷性原則
系統(tǒng)不間斷性原則是指自行車運動員從開始接受體能訓練后,到運動壽命終結前的這段期間內,都應在系統(tǒng)的體能訓練中,依據體能發(fā)展規(guī)律,持續(xù)不斷地進行體能訓練。系統(tǒng)不間斷性原則的科學性已經被很多運動員所證明,系統(tǒng)不間斷性原則是有效延緩體能的退化,延長運動員運動壽命的有效途徑。因此自行車運動員在體能訓練中應正確認識這一點,并加以貫徹,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不僅要系統(tǒng)規(guī)劃,更要持續(xù)不斷進行訓練。
2.3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避免傷害原則
科學安排運動負荷原則是指在自行車專項體能訓練過程,應結合自身情況與訓練預期目的及任務,科學分配運動負荷量及強度,避免盲目訓練,以實現保障訓練的有效性,盲目訓練十分不可取,不僅無法起到訓練效果,更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使運動員身心疲憊,在正式比賽中變無法發(fā)揮出應用的實力,科學合理的安排運動負荷至關重要??茖W安排運動負荷原則是根據人體在運動時體能消耗與恢復規(guī)律提出來的,遵循的是健康訓練原則。另一方面,在專項體能訓練中,要做的是先提高專項所需要的特殊生理機能,為專項體能訓練打下基礎,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才能保障專項體能訓練的有效性。為了鍛煉專項體能訓練中需要的特殊生理機能,在訓練方式上一定要慎重考慮,合理安排,勞逸結合。
2.4結合專項原則
結合專項原則是指在一般的體能訓練的基礎上,根據自行車運動項目的需要,加入自行車運動項目技術、戰(zhàn)術,進行專項體能訓練,以實現全體提升自行車運動員綜合素質,促進運動員體能的全面發(fā)展,提高運動員成績。其主要依據是:自行車專項體能訓練
的目的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所以在訓練中不能缺少自行車運動的專項訓練。并且技術、戰(zhàn)術練習就是自行車專項體能訓練的核心,自然訓練中離不開對其的訓練。這樣才能達到體能訓練的目的,才能鞏固運動員的自行車技術和技能。
2.5區(qū)別對待原則
由于每個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體能各有不同,訓練必須遵循區(qū)別對待,尊重個體差異,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訓練中應根據運動員的特征、年齡、性別、形態(tài)、機能、個性、訓練動機、心理特征、訓練水平、訓練年齡、承受負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全面了解、掌握運動員具體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根據自行車專項體能訓練的特征,分配不同的訓練任務,有區(qū)別的安排訓練過程。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和策略,讓每一位運動員都能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面。
(1)自行車運動員長時間保持最大有氧能力的無氧閾水平非常重要,以無氧閾強度進行訓練是公路和長距離場地自行車運動員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無氧代謝能力與短距離自行車項目的成績密切相關,無氧代謝能力越強,運動成績則越好。
(2)自行車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在短暫騎行中,表現為下肢需要快速力量耐力,在長程騎行中需要肌肉耐力;上肢需要靜力性力量??旖莸奶さ艅幼饕蕾囉谙轮【o張協(xié)調交替收縮,從而保證不降低工作效率。
(3)自行車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應遵循全面性與優(yōu)先發(fā)展相結合原則、系統(tǒng)不間斷性原則、科學安排運動負荷原則、區(qū)別對待原則以及結合專項原則。才能實現全面提高運動員素質,提高自行車運動員成績,達到訓練目的,發(fā)揮專項體能訓練的職能,保障其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彥龍.自行車運動[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2]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563-575.
[3]陳俊民.無氧閾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J].青海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2):39-43.
[4]陳俊民,王步標,閣助,等.高原青少年最大有氧能力的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1992,4(3):11-12.
[5]吳冶.自行車運動員的個體無氧閾值觀測[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7,7(1):77-79.
[6]張潔.自行車女子50公里團體項目的訓練監(jiān)控[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1,20(1):88-90.
作者簡介:①姬建華(1982,1-),男,新疆人,運動員,本科。
中圖分類號:G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b)-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