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靜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①
杜江靜
(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從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學論的理論和方法角度分析,研究指出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特點、分類等,文章通過對大量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研究了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界定、特點、分類以及分析評價現(xiàn)有的不同種類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今后體育教學模式的應用提供一些理論性指導。
教學模式 文獻資料 體育教學模式 分析評價
現(xiàn)階段,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體育教學改革也得到了深入的發(fā)展,體育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學方法也有了不少改進,教學內容得到不斷更新。但是,有些體育科研學者只講求體育理論知識教學,缺乏可行的實踐經(jīng)驗,有些體育老師雖然工作在第一線,經(jīng)驗比較豐富,但理論知識不夠,從而導致理論和實踐無法很好地銜接,使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受到影響。那么如何使理論與實踐在體育教學領域中達到很好的互通應用,找到一種它們彼此相互聯(lián)系的載體是我們研究問題的關鍵。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調控體育教學活動、設計、組織的方法論體系,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的使用,通過理論指導實踐,能夠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所以,對適合我國學生的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及構建,既可以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不過,現(xiàn)階段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現(xiàn)象普遍存在,其一直束縛著我國體育教學的發(fā)展。為了提高我國體育教學質量,加快體育教學的改革速度,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重新評價、審視現(xiàn)有存在的體育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著眼于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論等理論,根據(jù)體育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分析研究了體育教學模式。
美國學者喬伊斯等人于1972年開始研究教學模式,當時他們認為:在教室和其他環(huán)境中進行的選擇教材、構成課程、指導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即教學模式。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著手研究,并界定教學模式的概念。人們傾向于將之概括為: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為組織設計教學實踐活動而建立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和活動程序、實施方法策略。教學模式的界定又分為兩類:第一類認為教學模式屬于教學結構范疇;屬于教學過程的范疇是第二類教學模式。張武升表示,遵循一定的教學指導思想及客觀教學規(guī)律所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須遵循的較穩(wěn)固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以上的說法,是從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的角度來界定教學模式,兩者之中的相同方面,是根據(jù)系統(tǒng)科學的觀點,作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橋梁,教學模式把復雜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可操作的簡化的教學程序。以一定的體育教學思想和教學課堂目標為指導,依據(jù)學生們的身心特點以及外部教學條件、教學過程的特點而設計、實施的課堂教學的模型程序和結構,就叫體育教學模式。
2.1 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
查閱大量的體育教學文獻資料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有關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學者、教師從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研究和分析適應于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一些反響比較廣泛的教學模式特點。具體的有:第一,體育教學模式具有可操作性。體育教學活動是按照一定的步驟實施的,因此,體育教學模式具有教學程序式的可操作性。第二,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模式。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模式都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導的,所特有的使用條件、目標和范圍。第三,體育教學模式具有整體性。其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條件下反映的是一種教學活動,而非簡單地組合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是由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條件、評價方法等相互作用的教學過程組成的結構。第四,具有實踐性。具體內容是體育教學模式根據(jù)有關的理論背景,對教學活動方案進行制定,形成的教學過程結構相對穩(wěn)定。第五,具有優(yōu)效性。獲得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的體育教學模式,才更顯得有生命力,被廣大學者推崇。
2.2 體育教學模式的分類
隨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國的體育教育已經(jīng)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教學模式逐漸由單一化轉變?yōu)槎鄻踊T隗w育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時,由于受多種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體育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多樣化的局面。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把體育教學模式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比如,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王少云從體育教學的目標方面劃分我國體育教學模式,并對各類體育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進行了詳細分析。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增強體質為重點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程序步驟是誘發(fā)動機、指導學習、分組練習測試評價等。毛振明2000年在《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中歸納出體育教學模式有10類,并具體研究了概念和分析了結構。肖煥禹等在《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中,按照研究體育教學目標、結構和任務功能等分出3種類型的體育教學模式:系統(tǒng)傳授體育知識技能、提高能力發(fā)展身心素質,及培養(yǎng)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情感和興趣等。其中傳授知識技術為目標的模式有掌握學習模式、程序學習模式、系統(tǒng)學習模式3種;提高能力發(fā)展身心素質的模式有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目標學校模式、發(fā)現(xiàn)學習模式3種;從培養(yǎng)體育興趣、態(tài)度和情感方面分為2種:小群體學習模式、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最近十幾年來,發(fā)展技能和技術教學在我國的體育教學模式所占的比重較大,其次是以鍛煉身體為內容的教學。隨著學校不斷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新教學體育指導思想不僅要求學生學習、掌握體育技能,增強學生體質,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原則,而且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養(yǎng)成終生的體育鍛煉習慣。隨著體育教
學越來越受重視,應重點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針對性地使其主動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以下對目前一些比較常見的體育教學模式的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
(1)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為了適應終生體育思想,我國快樂體育針對學生的體育厭學而出現(xiàn)的,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這種模式是通過增強學生體能,通過適宜的教法以運動為基本手段,讓學生體驗到鍛煉的樂趣的一種體育教學方法。通常的教學方法有挑戰(zhàn)法、游戲法、集體比賽法等,該種模式依照運動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設計教學課程,通過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優(yōu)點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學中找到樂趣,在快樂中又實現(xiàn)了學習,最大化的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缺點是:在學校體育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比較難以按照計劃和步驟進行,在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方面也有很大的難度。此種教學模式比較實用于小學生和中學生。
(2)技能學習模式。技能學習模式一般多采用運動技能教學為主要的教學活動,多采用大中型單元,以達到一定難度的技術動作為教學單元,技術難易的次序有一定得安排,結合練習的運動量和次數(shù),實現(xiàn)對技能掌握的最好評價。其優(yōu)點是通過具有邏輯、系統(tǒng)化體育教學,使學生能夠完全掌握學習到比較系統(tǒng)化的技術和技能知識。其缺點是這種循序漸進模式化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能起到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對待,對學生體育興趣、體育習慣鍛煉不能得到很好的幫助。
(3)“分層次型”體育教學模式。此種體育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的體能、生理以及心理個性等方面的不同,建立不同種類的教學組織形式,遵循大學體育思想的本質規(guī)律,帶給學生不同的選擇分類,其教學組織形式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按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運動基礎能力和綜合評分,依照學生的體能狀況分為教學層次班。第二類就是“班內分層次動態(tài)調整”。具體的過程是根據(jù)學生入學素質測驗的成績排名,劃分為好、中、差等級別,通過教學內容,目標劃分的有低到高的目標設置,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達成目標,通過不同階段的完成,適時的進行調整,調整到更高一層的級別,調度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
(4)選擇制式體育教學模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搭檔、學習內容和學習的輔助工具,自己設定學習進度、學習難度以及學習任務等方面。其優(yōu)點是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學習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在運動過程中,還可以較好的培養(yǎng)其主動學習能力。缺點是此種模式的教學過程由于不同內容的選擇有一定的差異,單元規(guī)模上有很多幅度的調整,課中多以“同一課題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討論,顯然這種方式比較適應于有一定基礎的高年級學生。
通過查閱有關參考文獻,該文對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界定做了一些總結,分析了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分類,針對我國現(xiàn)存的幾種常見的體育教學模式,從教學過程以及優(yōu)缺點方面進行了分析評價,文章雖然對常見的體育教學模式選擇的種類比較少,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為體育教學模式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參考依據(jù)。
[1]胡曉燕.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綜述[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 2013.
[2]侯恩,陳章云.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成為體育教學研究的一個方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4):51-56.
[3]程國棟.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07(5): 120-123.
[4]肖煥禹,平杰.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研,2002(3):1-4.
[5]鄭旭東.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類型及其發(fā)展趨勢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7(5):60-61,64.
G807.01
:A
:2095-2813(2015)09(a)-010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102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課題名稱:學術史視野下的中國體育教學論學科研究。子課題:體育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編號:13YJA890037。
杜江靜(1972,2—),女,漢,四川樂山人,教育學學士,大學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