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成就輝煌,對人類進步做出了偉大貢獻。文字、飲食、服飾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與我們?nèi)粘I钕⑾⑾嚓P,通過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引入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可以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祖國歷史的興趣,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有相關要求: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知道造紙術的發(fā)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初步認識書法藝術;搜集古代名家書法,欣賞書法藝術;從文物圖片和唐詩中感受唐朝的社會風尚;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欣賞《清明上河圖》,說一說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
本文將結合相關資料和教學經(jīng)驗,以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yōu)槔?,簡要地談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初中歷史課堂的策略。
一、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xiàn)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能量。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可結合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服飾裝扮,引入教學內(nèi)容。例如,在進行《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觀看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服飾打扮的相關圖片,設置疑問:宋代的人的服飾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古今對比,了解到宋代服飾不光有裝扮的功能,還體現(xiàn)了民族融合、階層劃分等特點。
二、關注時代,結合背景
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涉及古代服飾的教學,要將具體服飾放置到特定的時代中,結合大的歷史背景分析服飾演變的原因,也可以從服飾的變化印證時代發(fā)展的特點。例如,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于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再如,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4頁中有一幅唐朝穿衫裙的婦女的圖。從圖中可以窺見,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艷,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xiàn)。
三、立足學科,強化情感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立足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在關注時代特點和歷史背景的前提下,適當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比如,中國魏晉時期寬博袍服為主流服飾,特點集中表現(xiàn)在交領右衽,寬衣博袖,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對男性人物的刻畫,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這一服裝風格?!堵迳褓x圖》中的洛神形象,則表現(xiàn)出魏晉貴族女性雜裾垂髾、華帶飛揚的服飾風范。再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一件素紗單衣,向我們展示了漢代紗衣的風采。整件單衣身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單衣款式為交領右衽,曲裾續(xù)衽服。面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素紗單衣的輕薄絲綢面料,代表了漢初養(yǎng)蠶、繅絲和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總之,我們在歷史教學當中對古代服飾演變的教學方法很多。作為教師,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還要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在進行包括古代服飾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過程中,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要關注時代特點,注意歷史背景;同時,要立足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進行適當?shù)那楦袃r值觀教育。
舉例:微課堂實錄
導入:
近日,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因劇中“尺度”問題而被責令修改,該劇復播后,引發(fā)網(wǎng)友爭論,并且還出現(xiàn)了對古代女子服飾的討論。今天我們一起漫談宋代服飾。(學生觀看視頻)
新課:
第一幕:各行各業(yè)的服飾
欣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嘗試從穿戴的服飾上,辨認出士、農(nóng)、工、商從事行業(yè)的特點。(學生觀看圖片分析不同行業(yè)人的衣著特點,辨認職業(yè))
第二幕:等級分明的官服
展示“宋朝官服圖”,引導通過官服的顏色辨別官位。(學生指圖回答)講解:我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要關注時代背景,了解服飾文化也是如此。宋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jīng)走上衰敗的歷史階段,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宋朝統(tǒng)治階級不是采取政治變革圖強,而是強化思想控制,從各方面灌輸封建倫理綱常的舊觀念,進一步從精神上奴化人民。
第三幕:民族服飾
展示宋代的漢族服飾和少數(shù)民族服飾,提問宋朝的服飾與少數(shù)民族有什么關系?(學生看圖,指出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總結:朱熹講到宋代服飾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影響,“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見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在服飾上的交融。應該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民的物質(zhì)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四幕:婦女服飾
展示唐宋婦女服飾圖,引導學生對比唐宋婦女服飾的特點。(唐朝服飾開放,宋代服飾趨于保守。)提問:在衣飾方面,在宋代出現(xiàn)了一個陋俗,它是什么陋俗呢?(學生回答:纏足)講解:婦女纏足的陋俗在五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在漢族推廣開來,并且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纏足之后的小腳,人們對它有一個美稱,叫什么呢?三寸金蓮。有一句話叫做“小腳一雙,眼淚一缸”。那么這一陋俗反映出什么社會問題?(回答:當時統(tǒng)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服飾包括從頭到腳的包裝,包含衣冠帶履,履即鞋子。婦女纏足,才有了小腳鞋子,它與服飾關系密切,同時它也給社會風貌習俗帶來一定的影響。
小結:
宋代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請大家談一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討論:1.宋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果。2.長期以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對比宋朝和唐朝的服飾,宋朝前后期的服飾。提問:宋朝服飾文化相對于前朝有何變化?前后有什么變化?(相對于前朝趨于保守;宋初簡樸,后期奢侈。)
參考文獻:
[1]黃能福,陳娟娟,鐘漫天.中國服飾史[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2]孫世圃.中國服飾史教程[M].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