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誦讀法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勢日漸衰微、幾近消亡,在世紀巨變、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語文教學的視線,新課標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借此對“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挖掘其對語文教學的深刻意義。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詩意語文;詩意語文的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和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p>
然而,現(xiàn)今的高中語文課堂,卻很少聽到瑯瑯的讀書聲。早讀課時間被一再壓縮,短得形同虛設(shè),甚至被擠做他用,早讀變“默讀”、課堂齊讀“走過場”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誦讀教學已經(jīng)處于高中語文教學邊緣的尷尬境地。其實,“高考語文無口試,與其花時間誦讀,還不如多講應試技巧與多做題來得實惠”的觀點是錯誤的;教師重分析輕誦讀,“以講代學”“以聽代讀”的做法更是不可取。
一、高中朗讀教學法不容忽視的原因
(一)朗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部分要完成“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shù)乇磉_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的教學任務;選修課程“閱讀與鑒賞”部分則要求做到“誦讀是古代詩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指導誦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庇绕渲档靡惶岬氖恰吧⑽呐c詩歌”的教學目標“應在教學中加強詩文的朗讀和誦讀,在朗讀和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边@些所指之處無一例外地告訴了我們朗讀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
(二)朗讀能讓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
朗讀這種口、手、心、眼相協(xié)調(diào)的閱讀方式能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文本,通過對字、句、段的揣摩,領(lǐng)悟作者在文本中所滲透出來的情感世界。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頷聯(lián)落木用“無邊”“蕭蕭”來修飾,讓我們看到了秋風蕭瑟之狀,長江則用“滾滾”“不盡”來形容,那滾滾水勢都讓我們從落敗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體察出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之心;頸聯(lián)中“常作客”“獨登臺”直觀地體現(xiàn)出了作者長期漂泊與孤苦伶仃的悲戚,“百年多病”更是寫出了作者貧病交迫的悲傷與困窘;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進一步寫出了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和自己萬般愁緒無以排遣的苦悶。通過對字、句的朗讀,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悲苦。我們借助朗讀就這樣靠近了詩人,體察了他當時獨特的心理情感,而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也在這時使得我們心靈得到感化。
(三)朗讀可以讓學生感悟美,提升審美的能力
詩文辭賦等體裁是適合朗讀的,不僅因為這些作品中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且因為它們本身所賦予的美感。詩歌中的絕句、律詩嚴格的講究字數(shù)、對仗、押韻,它們具有嚴格的形式美;徐志摩、戴望舒詩歌中有言不盡的意象美;而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清新自然、優(yōu)美典雅、生動凝練的語言則體現(xiàn)了散文的語言美;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給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意境美。所有這些美感都是在朗讀的過程中得到深化的。通過朗讀我們才能感悟出文字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美,只有學會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我們才能在美的熏陶中提升我們正確的審美能力。
那么,如何進行有效誦讀教學呢?筆者以為,可按“預習通 讀——真情范讀——指導美讀——多樣競讀——熟記誦讀”的步驟有序進行。
二、朗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預習通讀,想象聯(lián)想
在教新課前,教師應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在查閱并標注生字詞的基礎(chǔ)上自行誦讀全文。這樣不僅有助于正音斷句,還能讓學生課前就對教習內(nèi)容有所了解,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教習《琵琶行》,讓學生做好課前結(jié)合前人對課文“描摹聲音至文”的評價,在誦讀中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先行體會詩中的樂聲之美和描摹之巧,有助于學生的文字欣賞感悟力的提高。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真情范讀
有的學生不愿開口誦讀的原因是不知如何準確地誦讀,缺少誦讀激情,體會不到誦讀的樂趣。教習新課時,教師就應精心創(chuàng)設(shè)情境,做好朗讀示范。范讀應是教師與作品多次對話、深入理解作品意境后對作品情感的有聲再現(xiàn)。范讀時教師要在知人論世、緣景明情的基礎(chǔ)上進入“我即作者”的狀態(tài),抑揚頓挫、急徐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更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使他們更好地共享作品的情感悲喜,在領(lǐng)略作品美感中產(chǎn)生求知渴望。以教習《再別康橋》為例,教師如能結(jié)合康橋美圖,在輕悠的樂聲中進行聲情并茂的范讀,就能將學生帶入美的情境中,感受徐志摩之詩的音樂美與繪畫美,感受詩人如清風般來而又去時的至深情感,感受學子再別母校的萬千離愁,從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成功的范讀是引導學生自覺深入文本的重要手段。當然,還可采用多媒體范讀的形式,讓學生領(lǐng)略名家誦讀風采,在名家激情誦讀的魅力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審美愉悅。
(三)點撥領(lǐng)悟,指導美讀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稱為“美讀”——“設(shè)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必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感受,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
然而,真正讓學生做到“美讀”并不容易。教師應及時做好點撥引導。
首先,要還原作者情感,就要引導學生細讀,讓學生在感知作品語言文字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有目的地細讀與深讀,把握作者寫作思路,品評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領(lǐng)悟作品中事理與情感,如此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審美能力也就得到了升華;同時,教師要教授朗讀技巧,如要教導學生:表達激昂情感的內(nèi)容,調(diào)子要提高,要讀得豪邁;表達婉約情感的內(nèi)容,便應讀得舒緩,讀出韻味和美感。要引導學生找準關(guān)鍵語句,揣摩品味。如教習李白詩歌《將進酒》,就要讓學生從李白的風格、遭遇入手,讀出其中的豪邁之氣;而讀杜甫的作品《登岳陽樓》和《閣夜》,則讀出沉郁頓挫之感。同為李清照的詞作,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寫的是年輕時溪亭暢游,表達她早期的美好生活情趣,境界優(yōu)美怡人,要讀得輕松愉悅;后期作品《聲聲慢》寫盡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則應讀得凄婉哀傷。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得部分學生怕出錯、怕出丑而不愿開口。對此,教師需要及時鼓勵和誘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于張口。
(四)拓展延伸,多樣競讀
學生的新鮮感、模仿力、表現(xiàn)力都很強。在學生掌握美讀技巧后,便可展開競讀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讓學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到誦讀的魅力,從而樂讀、多讀。競讀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激昂的作品可以分組讀,多角色敘事作品可以采用個別表演讀,詩意作品則適合配樂朗讀。如教習《竇娥冤》,就可采用分角色讀的形式,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與劇中人物同憤同悲,這樣角色的形象在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中得以再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在角色形象的再造中得以發(fā)揮。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舉行班級誦讀競賽。以小組為單位,各推選幾名誦讀代表參賽,最后由師生共同評選出誦讀冠軍。在比賽中,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與點撥,讓學生互相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誦讀水平。這也是提高學生審美力與鑒賞力的一個好方法。
(五)熟記誦讀,積累提高
對于經(jīng)典詩文、優(yōu)美語句,我們還要求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背誦。而經(jīng)過以上情感調(diào)動、方法點撥等多層級的誦讀教學活動后,學生熟讀成誦,無需再走機械式的死記硬背的老路子,自然不會“談背色變”。正如巴金先生所說“讀多了,讀熟了,常??梢皂樋诒吵鰜恚簿吐w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調(diào)子”。通過誦讀教學,養(yǎng)成熟記成誦的好習慣,有利于學生積累素材、培養(yǎng)語感,更加得心應手地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在寫作中做到表達準確、鮮明、生動,在口語交際中敏捷應對。
三、結(jié)語
總之,誦讀法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可棄。讓我們端正態(tài)度,還閱讀教學的誦讀法一個空間,充分發(fā)揮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
作者簡介:蔡麗星,女,1981年生,漳浦人,漢族,在讀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