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艷紅,王 強
(1.包頭醫(yī)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2.包頭醫(y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
包頭市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血脂檢測結果分析
包艷紅1,王 強2
(1.包頭醫(yī)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2.包頭醫(yī)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
目的 了解包頭市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血脂水平及其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的關系,為比較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與非醫(yī)學教育工作者高脂血癥發(fā)病情況提供依據(jù)。方法 對包頭市483位醫(yī)學教育工作者進行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測定。結果 被調查人群高脂血癥患病率為44.7%,且50歲前男性血脂異常率高于女性,50以上女性TC、TG、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結論 被調查人群血脂水平顯著升高,且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相關,提示醫(yī)學教育工作者應增強保健意識,合理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將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
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血脂水平;高脂血癥
近20年來,我國居民血脂水平和變化趨勢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2002年,我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即我國第一次全國范圍內的血脂流行病學調查[1]結果顯示,≥18歲人群血脂異常率高達18.6%。11省市隊列研究基線調查資料[2]顯示,35~64歲人群血脂異常率高達42.9%。由此可見,血脂異常已成為21世紀我國存在的普遍健康問題,且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
近年來也掀起了全球性血脂相關因素調查研究的高潮,但有關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與非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血脂水平比較的相關報道甚少,故本研究旨在通過檢測包頭市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來了解該人群血脂水平及其與年齡、性別和文化程度的關系,為比較醫(yī)學教育工作者與非醫(yī)學教育工作者高脂血癥發(fā)病情況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為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參加健康體檢的包頭醫(yī)學院和包頭衛(wèi)校的醫(yī)學教育工作者,共483人,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2.66±8.41)歲,其中男性200人,平均年齡(44.20±7.80)歲,女性283人,平均年齡(41.42±8.48)歲。
1.2 方法
1.2.1 體檢前準備 事先告知被調查對象血脂檢查注意事項[3],空腹12 h(可少量飲水)晨起后,取前臂靜脈血3 ml,室溫下靜置30~45 min(不超過3 h)后離心,分離血清并進行血脂測定。
1.2.2 試劑與方法 (1)TC和TG測定均采用酶法;(2)HDL-C測定采用過氧化物酶清除法;(3)LDL-C測定采用表面活性劑清除法。以上測定試劑盒均由北京利得曼生化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2.1 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及高脂血癥患病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共483人,TG平均為(1.76±1.44)mmol/L,TC平均為(4.63±1.01)mmol/L,HDL-C平均為(1.30±0.51)mmol/L,LDL-C平均為(2.67±0.81)mmol/L。高脂血癥患病率為44.7%。
2.2 不同性別、年齡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及高脂血癥患病率比較
TC、TG以及LDL-C隨年齡增長而增高,50歲前男性TC、TG、LDL-C水平高于女性,且血脂異常率高于女性;50以上的女性TC、TG、LDL-C水平高于同齡組男性,經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HDL-C水平與年齡、性別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表2)。
表1 不同性別、年齡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1 不同性別、年齡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與同年齡組男性相比,**P<0.01,*P<0.05
性別 人數(shù) TG LDL-C 2.67±0.86 2.55±0.71* 2.61±0.99 3.27±0.57*年齡<50歲≥50歲TC HDL-C男女男女139 231 61 52 2.30±2.05 1.29±0.79** 1.80±0.97* 2.29±1.40 4.74±0.96 4.36±0.95** 4.83±1.08 5.29±0.90* 1.26±0.73 1.31±0.22 1.31±0.74 1.33±0.25
表2 不同性別、年齡被調查對象高脂血癥患病率比較
2.3 不同文化程度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及高脂血癥患病率比較
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被調查對象的TG、TC水平低于大專以下文化程度者,經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HDL-C、LDL-C水平與文化程度無關。不同文化程度被調查對象血脂異常率不同,但差異無顯著性(見表3、表4)。
表3 不同文化程度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3 不同文化程度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注:*P<0.05
文化程度 人數(shù) HDL-C LDL-C TG TC 2.60±0.82 2.69±0.81大專以下大專及以上102 381 2.08±1.90 1.68±1.28* 4.72±1.03 4.50±1.00* 1.37±0.86 1.28±0.39
表4 不同文化程被調查對象高脂血癥患病率比較
被調查對象血脂水平顯著升高,且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相關。提示醫(yī)學教育工作者應增強保健意識、合理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將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高脂血癥患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本研究以包頭市醫(yī)學教育工作者為對象,深入分析各種因素(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對高脂血癥患病率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4.1 被調查對象血脂異常情況分析
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高脂血癥患病率為44.7%,雖然醫(yī)學教育工作者對健康的認知多于普通人,但是血脂異常率卻高于我國11個省市35~64歲人群的標化患病率(42.9%)[4]和其他地區(qū)[5],如廣州郊區(qū)(39.1%)、成都(23.4%)、浙江農村(3.0%)、天津農村(41.7%)、銀川(1.9%)人群血脂異常率。
這一結果可能與本地區(qū)特殊的飲食習慣及醫(yī)學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質有關。內蒙古包頭市是蒙古族人民群居的地區(qū),有很多民族飲食習慣至今都保留著,如喜食牛羊肉、雜碎、奶制品等高油脂飲食。脂肪可以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固醇的吸收率,提高膽固醇、三酰甘油的合成速率及血漿水平,從而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膽固醇。此外,少數(shù)民族豪放的性格使這里的人民嗜好飲酒,且飲酒量大、次數(shù)頻繁、酒精度數(shù)高,這都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付莉娜等[6]也經研究證實,飲酒可增加高脂血癥的發(fā)病率。另外,醫(yī)學教育工作者以腦力勞動為主,體力活動較少,脂庫中的儲脂不能被動員消耗于骨骼肌、心肌的氧化供能,故使肝臟合成TG、膽固醇增多而轉運減少。大量研究[7~9]表明,運動可改善血漿脂質和脂蛋白組成,使血漿TC、TG、LDL-C濃度降低,HDL-C濃度升高。
4.2 年齡、性別與血脂異常的關系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0歲前男性血脂水平高于女性,50歲后女性血脂水平高于男性,血脂異常率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顯著性。該結果與文獻[10~12]報道男性血脂異常率普遍高于女性、男性與女性在不同年齡段的血脂水平變化具有不同特征相一致。
這可能與男性應酬較多、吸煙等生活和飲食習慣與女性不同有關。已有研究證實,煙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使TG水平升高[13],尼古丁能使游離脂肪酸增加,大量涌入肝臟,刺激肝臟合成TG和LDL-C,抑制微粒體合成。另外,HDL-C的主要載脂蛋白為ApoA,部分來自VLDL-C的分解,當肝臟內VLDL-C合成增加時,ApoA分解必然增加,導致HDL-C水平下降[14]。
不同年齡段男女血脂異常率不同,這可能與女性體內激素水平改變有關。O'Brien等研究表明[15~17],雌激素能降低LDL-C和脂蛋白A的水平,提高TG和HDL-C水平。故絕經前婦女TC水平低于男性,絕經后的婦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體內LDL-C、TC和TG水平升高,血脂異常率也隨之增高。
4.3 文化程度與血脂異常關系分析
血脂水平雖然隨文化程度的增高而下降,但被調查人群血脂異常率與文化程度無相關性,與被調查人群的工作性質、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大致相同有關。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現(xiàn)狀[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4,2(12):919-922.
[2]趙東.中國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7(1):74-78.
[3]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5.
[4]李鵬,李勇.中國人群血脂流行病學研究25年回顧與展望[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5):776-780.
[5]趙東.中國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74-78.
[6]付莉娜,范廣慈.飲酒和肥胖對中青年人群血脂的影響[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7,24(1):87-88.
[7]馬國棟.有氧運動對飲食性高膽固醇血癥小鼠血脂改善效果的觀察[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4,20(1):41-42.
[8]鄧永明.有氧健身運動對高膽固醇血癥的調控作用[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18(3):38-39.
[9]李健齋.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新提出的降脂治療第二目標[J].臨床檢驗雜志,2004,22(1):1-2.
[10]黃瑩,郭柳薇.1172例體檢者血脂水平分析[J].華夏醫(yī)學,2007,20(2):244-245.
[11]厲永強,石貞玉.2734例社區(qū)健康居民血脂水平檢測及相關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5(1):22-24.
[12]曹瑞珍,魏永春.內蒙古民族大學152名教師血脂檢測結果分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2):178-179.
[13]Topping D I.Metabolic effects of carbonmonoxide in relation to atherogenesis[J].Ather Osclerosis,1977(26):129-131.
[14]畢小云,鄧小玲,肖琴,等.吸煙對血脂的影響[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29(1):82-83.
[15]O'Brien Nguyen.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women[J].Mayo-Clin-Proc,1997,72(3):235-244.
[16]Connelly,Stachenko,MacLean,et al.The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emia in Wom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sex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nonlipi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factors. Canadian Heart Health Surveys Research Group[J].Can-J-Cardiol,1999,15(4):419-427.
[17]張素勒,楊鵬麟.溫州市絕經后婦女血脂變化[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2):67-69.
R195.4
A
1671-1246(2015)13-0106-02